古琴家王迪

文化   2024-03-31 19:37   江苏  

 

          王迪先生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第一代民族音乐研究的学者,为抢救、挖掘许多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精粹竭尽心力。她曾参加编著《古琴曲集》、《历代琴人传》、《琴曲集成》、《古指法考》、《中国乐器介绍》、《广陵散初探》、《中国古代歌曲70首》、《中国民歌222首》,以及《音乐百科词典》琴人、琴曲、琴歌部分,为我国九大琴派已故著名演奏家的录音资料。在继承、总结、完善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琴学遗产,尤其是琴歌的挖掘、整理和制作、推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遗憾的是王迪先生没有给世人留下个人录音专辑CD,此段视频是王迪先生2001年应邀在台北演出的实况录像。

       19231026日,王迪出生于北京。1936年,13岁的王迪,偶然从收音机里听到管平湖的古琴,潜藏于根性中的听辨定位,就被这种随着清王朝覆灭而不再时尚的声音吸引住了。可以用得上价值直觉这个现代概念,即在几乎还没有懂得其中价值的时候就先天地认准了这个方向,而这种选择恰恰是历史希望这个人承担七个人使命的方向。浅白地说,就、这就叫命中注定

简而言之,王迪认同了自己时代的声音,她天生就是为古琴而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家弟循声而探,打听到了拨弄琴弦者的住处,于是,就在门口等了几天,终于见到戏匣子背后的人。未曾想,刚刚毛遂自荐,管平湖就接受了这位虽然还懵懵懂懂却已意识坚定的学生。

          隔着漫长时光,对于当代人来讲,于更迭时局中茕茕独行的琴学大师,一定带着神行光彩。但对王家人来讲,面前的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遗老。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管平湖先生,家徒四壁,甚至到了连冬天生火都困难的地步。王家人深得身陷贫寒的琴人之心,力所能及地照顾管老。每次管老来家上课,不但要让老师吃午饭,还要尽可能多给老师带些晚饭。寒冬腊月,帮助管老置办鞋帽、棉袍。对待自己的老师,王迪始终非常尊重和崇拜,师生感情至深。

         无论如何,师生相聚让两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管平湖采用传统的教学法,师生面对面,心手眼,样样清。老师按教,学生按学。指法手势,力度节奏,旋律韵律,一遍遍讲,一遍遍仿。到了学生与老师一模一样的程度,再学下一句。蜗牛式的方式,进度极慢,比起看着现代乐谱弹几遍就差不多的视奏,相当原始。然而,已被称为情景记忆科学成分却越来越得到学界认可,所谓活态传承,就是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因而深入骨髓,终身受益。


面对琴学衰落,管平湖独自抗争,只不过那份抵抗既没有英雄主义的呐喊也没有悲壮的关注,他默默无闻,独自担当,一个个教学生,一个个会琴友,薄如蝉翼的琴学悬丝,就这样不绝如缕。北京城里还真有这样一批人。1947年,北平琴学社成立,管平湖、张伯驹、溥雪斋、杨葆元等琴家,定期在张伯驹寓所雅集,一年后,不定期的雅集转至汪孟舒、傅雪斋、王世襄家。

          当年雅集中走动的人物,让后人炫目。1940年后正式成为管平湖嫡传弟子的王迪,一直跟着师傅参加雅集。影响王迪成长的因素很多,但可以肯定,早年交往的这批京城名流,无疑是她儒雅气质的来源底色。前面是管平湖,后面是张伯驹,左边是汪孟舒,右面是王世襄,座上高朋满往来无白丁,他们的言谈举止,都会让夹在中间的王迪,身浸雅风。

          1947年,王迪考入中法大学化学系,立志做个居里夫人,但肺部天生对化学试剂敏感,不就便病倒了。看得出,老天爷已经定了调,偏偏不给她成为居里夫人的体质。治疗修养期间,她继续迷恋古琴并补习文史,阅读名著,奠定了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成为日后流畅文笔的基础。她转舵有力,于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后合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作曲家江定仙。5年的专业训练,使王迪具备了现代音乐学素养,为整理琴乐储备了技术知识。1950年始,王迪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部实习,1953年正式留任。

              1949年之后,大大改善了生存处境的管平湖,有条件完成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了。对于渴望整理琴学宝典的传统琴人,无意间得到了受过新式教育的爱徒,可以把自己想做但自己做不来的事做完了。管平湖不识现代乐谱,作曲系毕业的王迪,有能力把老师弹出的旋律一句句记下来。管平湖做的是把减字谱变为活态的音乐,这称为打谱,王迪做的是把老师出来、听得见的变为看得见的,这称为定谱现代版琴谱上都在曲名一边写有打谱”“定谱两词,意思就是传谱人打谱,记录者写定。前者负责把减字从琴谱上打谱成曲,后者负责将音响记录成现代乐谱,使之合于现代节奏比例和现代规范。所以,《古琴曲集》的各首乐曲前面,都这样署名:管平湖打谱、王迪定谱,表达的就是这两个步骤。打谱技术,要靠管平湖这样的琴人完成,记谱技术,要靠王迪这样的现代音乐学家完成。王迪起到的作用,就是具备传统琴学知识与现代音乐学知识双重乐感的人肩负的桥梁之责。

    古老的减字谱,必需借用当代语言和普适乐谱传达,以使大部分已经不懂得传统话语系统的人明白其中含义,并获得现代操作系统的知识衍生。管平湖是旧时琴人,不晓现代乐理,王迪是现代学子,不但入得琴学门径,而且出得传统视域。一个懂古代,一个懂现代;一个懂国学,一个懂西学;结合一起,相得益彰,完成了现代琴学领域古今对接、中西对接的时代使命。

         这项使命,遇到了珠联璧合的师生,自然是一桩奇迹。如果管平湖没有王迪,纷繁的打谱怎能变成定谱,井然有序地排列到五线谱上,让一般人读得懂,那些口耳相传的名曲,也就无从谈起。

         从1953年始,王迪在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工作重点就是跟管平湖整理古谱。一方面习弹,一方面记谱,风朝雪夜,暑去寒来,师生二人积累起来的财富,直到出版时才让后人惊骇。老师口传心授,学生忠实记录。如果没有既是师徒、又是同事、既是协助、又是合作、亦师亦友、持续数十年的缘分,哪个人能把管平湖手下那些千分之一秒间便转瞬即逝的短小音符记录在案?能够把古琴特有的在音高上难于归类的游移音符记录在案?能够把琴弦上微弱的只有俯身琴畔才能听辨得到天籁之响记录在案?这不但需要全力以赴、侧耳倾听,才能办到,而且必须具备特殊技术、心灵超级敏感的人才能办到!更何况还有后期的谱字核对、指法鉴定、技巧解读、宫调释义、曲义题解等等繁杂事物。王迪没有像个被派遣的秘书、被摆布的道具,按时完成规定动作,而是全身投入,其乐融融,并从中获得了无限快乐和超值享受,不然,今天就不会有一摞看得见管平湖传谱

        这是管平湖最喜欢干的事,也是王迪最喜欢干的事,更是时代最喜欢师徒二人一起干的事!真是造化。管平湖有福分,遇到了高素质的助手,让自己积累了一辈子的财富,一点都没损失,王迪也因勤奋捡拾,积累了一辈子的财富。这段师生缘,成就了老师,也成就了学生,更成就了琴派!双双获得超越自身的意义。扎扎实实的工作,让管派九嶷派之号,不再是个虚名。

         1954327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正式成立,管平湖、王迪、许健成立古琴研究小组19541010日,北京古琴研究会成立,隶属中国音乐研究所。杨荫浏主持召开了首次会议,选溥雪斋为会长,查阜西为副会长,汪孟舒、张伯驹、管平湖等为理事,作为最年轻的会员,王迪参与其中。虽然琴人还无法理解新时代的行政模式对于一个古老乐种运作的方便之处,杨荫浏和李元庆已经通过制度化的安排使得琴学进入当代艺术体制,这一点是边缘化的琴学最需要的。

         1956年,查阜西、许健、王迪组成古琴普查小组历时三个多月、采访86位琴家、到达20多个城市和地方(依次为济南、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绍兴、长沙、合肥、武汉、重庆、贵阳、成都、灌县、西安等)的普查,获得了发起人始料未及的收获。他们组织各地琴家在当地电台录音,资料汇总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中国音乐研究所。最后,共采录262首琴曲,时长近两千分钟。王迪第一次到这么多城市,一路上结识了一大批琴家,并与其终生保持联系。普查了解到了哪个城市有多少琴人,哪位琴人会弹什么琴曲,哪位琴人藏有什么琴器,哪家图书馆有什么琴谱。这些向未心中有数的统计,王迪都是首席记录者。

         2003117日,古琴艺术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第二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王迪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庆祝古琴入选联合国人类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音乐会1212日、13日晚,北京华宝斋书院两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音乐会,用自己的名琴钧天合奏演奏了《流水》。12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古琴音乐会,同台演出的有吴钊、姚公白、李祥霆、郑珉中、龚一、陈长林、林有仁、丁承运等琴人。20047月,王迪参加文化部外联局组织在全国政协礼堂华宝斋举办的古琴名家演奏会,参演者都是70岁以上的琴人。这是他最后一次的演出。

           11月中,王迪肺部感染,整夜咳喘,她坚持不住院,靠医院租来的大氧气瓶支撑呼吸,完成了最后一篇文稿《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纪念川派古琴大师顾梅羹先生》。她对女儿说:这是答应顾梅羹亲属的事,一定要写完,因为顾老先生我十分敬重。文稿还未及修改,他被家人强迫送进了医院,在病榻上完成了遗作,让大女儿送到了顾家。2005426日,终因肺部感染严重,抢救无效,带着诸多遗憾的王迪,走完自己的一生。

          一位执着、忙碌的琴人身影消失了。

近几年来,文化部门一直渴望重修华夏旧器,但如果不去寻求历史资源,只借鉴当代资源,便会无从做起,这时候,人们才从琴人的传统中获得了思想援助,获得了矫正的坐标。许多文革中被批判的东西,今天部分恢复了,并在现实中获得了继承乃至发扬,这份能源来自19491966黄金岁月间的积聚。

         1983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她编辑的《琴歌》,共收录52首。除管平湖整理的《蔡氏五弄》、《五瓣梅》2首,均为王迪打谱。作曲家江定仙为之作序,其中13首琴歌由中国唱片社录制唱片。1988年,王迪编辑的琴歌专辑《中国古代歌曲长河》第二辑,由北京音像公司出版,15首歌曲都由她撰写简介。2004811月,她又亲自辅导演唱家和乐队,参与琴歌唱盘的编辑。2007年由女儿邓莹、邓红编辑的《弦歌雅韵》则汇集了母亲终生辑录的百首琴歌。一首首琴歌见证了各个时期的历史故事和文人精神,串联的是中国文人或凤翔霄汉、或渔樵问答、或修竹吟风的情致与足迹。无须说,在琴歌领域首推第一的王迪,让这株被王世襄称为显晦无常的葩园,彻底改观。琴歌开拓了一条借助明朗的歌词让一般人了解琴乐的渠道,恢复了久已湮灭的文人词乐,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然不可估量。虽然许多演唱家不知道风格雅致的琴歌由谁打谱定谱,但他们热爱这些作品,常年演唱。因为一个人的耕耘,重新恢复一片几乎消散于历史时空的天地,并踵事增华,多所增益,使之成为现代琴学既保持了自身品格又走进了普罗大众的圣杯。

            1966文革前,中国唱片社与中国音乐研究所已决定联合灌制1133转密纹唱片,社会共享古琴普查收录的资料,并决定由王迪负责转录、剪接和编辑。十年浩劫不期而至,此事作罢,但编辑成形的资料,存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直到19927月,王迪作为代表再次到中国唱片总公司上海分公司,以特约编辑身份,继续中断了十几年的工作。这个要求不断、斤斤计较、一点一滴的细节都不放过的编辑又回来了,这一次没有人怀疑她的经验,只有她能够完成这个任务,当年录音条件有限,录音带又放置多年,老琴人也有演奏不准之处,她以学者式的严谨苛刻和艺术家式的激情敏锐,全凭演奏经验和耳朵听,一个音符、一个小节将录音带剪接成完整准确的演奏乐曲,使后人得以聆听到老琴人绝响的遗音。她先后编辑出第一张、第二张,然后是第三张、第四张,直到第八张。每张唱片都是划时代的,都重新定义和改变了琴学命运,赋予琴学以新生和久违了的魅力,并起而改变了音响世界一边倒的流行世风。1994年,由王迪主编、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唱片社联合出版的八张CD唱片《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正式出版,其中汇集了五、六十年代录制的不同琴派(广陵、虞山、泛川、九嶷、新浙、诸城、梅庵、淮阳、岭南等九大琴派)的22位琴家演奏的53首琴曲。这就是被琴界口口相传、几乎成为固定名词的“老八张”。数十年间,老八张几乎成为经典的代名词。它是20世纪琴学录音制品的鼎足之作,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资料社会化建设的新一轮搭建。它们不但是唯一可循的20世纪的珍贵琴学音响,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琴乐精华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见证王迪几十年心血的集大成之作。老八张值得被一提再提,在琴界获得了无可匹敌的高度评价,就是因为其中反映了受众对制作者鉴赏有度、编选到位、认真投入和奉献精神的尊重,唱片通过曲目和题解文字开口说话,让公众回味其中体现的学术理念、技术水准和踏实态度。由此发生的社会反响幅度之大,让人端视到其社会影响力之高。

           1995年,王迪参与编辑的《管平湖古琴曲集》由香港龙音公司制作出版,两张CD唱片共收琴曲17首。王迪撰写了《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艺术生涯》,为管派艺术归纳总结从古琴普查开始,王迪成为第一位给琴人录音的学者之一,投入让她懂得这批音响来之不易,数十年间与琴人的交往,也让她懂得这代琴人的价值,所以,没有人比她更合适担当编辑。这个举动的确是一种眼界,虽然决定者是集体,但执行者是王迪。她在大多数人还不留意的地方,开垦出了一片空间,播撒了一片金灿灿的光芒。琴人以自己的方式呈现生命,但生命之声并未传播大众,中间缺乏传达的媒介。在此,王迪站了出来,不但连接两端,而且把社会需求与琴人需求,把分裂为传统与现代的两个文化共同体连接起来,为精神悬空的琴人提供了安置和传达生命的媒介,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欣赏传统艺术的产品。在这个位置上,她无人替代。因此,她可以内心光明地拥抱老八张制作者的光荣称谓。

              中国音乐研究所的工作中,王迪参与了所有古琴文献的整理工作,正式出版和油印的数目有:《存见古琴曲谱辑览》、《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历代琴人传》、《传统造琴法》、《传统造弦法》、琴论辍新》、清代琴谱著见琴人名录》上下册)、《古指法考》、《古琴美学资料选》、《历代琴书、琴谱提要》、《琴曲新声》、《琴曲集成》、《古琴唱片资料选》等。这份数目长得让人惊叹,仅仅17年时间,这批人怎么能够干这么多事!这还不是全部,王迪另外参加了许多超出古琴领域的工作:《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资料》、《智化寺京音乐》、《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中国乐器介绍》、中国传统乐器选编》、大百科辞典》、《中国音乐词典》、《音乐百科辞典》等。她写下的文章有:《古琴音乐采访记》、《一个古琴考察者在50年代中国的旅行》、《从幽兰”“广陵散的谱式谈到减字谱的时代问题》、《琴曲<广陵散>初探》、《漫谈<流水>》、《<魏氏乐谱>中的<关山月>》、《中国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的艺术生涯》等。对于普通读者,当然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去理解这些过于专业化的文字,但应该告诉大家,到了20世纪,不但一般人,就是专业琴家也对丰富的琴学知识模糊不清了,他们已经说不大清一首大名鼎鼎的琴曲的原始版本和其他变体之间的区别,名称源自何典,乐曲源自何时,技术如何解释等等,这就需要专家一一识别并加以阐述。琴学传统既离不开琴人维护,也离不开专家说理。上述工作的基本范式,就是探源溯流,条分缕析,把传统琴学纳入现代知识体系。


 所发布内容来自网络,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琴事雅韵

两耳是知音

七弦为益友






                        以传承古琴文化艺术  弘揚傳統文化为目的

 



琴事雅韵
弘扬中华传统古琴文化,交流操习琴艺之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