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更需要真正的传承人

文化   2024-09-06 11:20   江苏  

戴晓莲在演奏

       


       戴晓莲认为,保护“非遗”,不是将古琴艺术像古董一样束之高阁,仅供远观,而是要将古琴融入现代审美需求,让演奏艺术作为活态传承,以人为核心,以实践为载体,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增强古琴艺术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古琴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寻求拓展古琴新路。

       上海第一个古琴专业学生

       上世纪70年代,上海出现了学琴热,尤其随着王昌元的《战台风》而名动神州的古筝成为古为今用的成功范例,古琴也随之露面了。

       古琴圈里都知道,是张子谦把琴曲中频繁的速度变化转换为一种独特语音乐言,既不同于管平湖的雄健高古,也不同于吴景略的流美绚丽,而是表达出一种极具自我意识、气息宽广、随心所欲的心声,体现了一种韵律之美,开创了琴坛生机勃勃的新风气。   

       因为早就接受前辈大师的教和授,戴晓莲的授课提出了“双基本功”的教学理念,即手指技能训练和识别减字谱,然后要学生深刻体会古曲中的意境和韵律。理解经典古琴曲的真义,不是单纯的技巧问题,而关乎传统文化的精神,这个比较玄。“所以我跟学生说,一定要多读古典诗词,体会韵律节奏,理解思想情感,想象古人的生活场景与气氛,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去作一番遨游。唯有此,才能弹好古琴。所谓高山流水,就是心灵的共鸣。”

        古琴“热潮”与“冷遇”

       认识戴晓莲多年,她学琴、教琴和普及琴的经历真实地反映了古琴这门艺术在当代中国忽冷忽热,忽上忽下,为主流社会弃如敝屣,又捧到至高无上地位的戏剧性命运。

       过去,很多人不知道古琴,看到古琴都重复一句“啊,古筝啊”,或者电视里画面是古琴,放的音乐是古筝,还有一些电影、古装戏里,把琴放倒了等很多错误出现,现在几乎不会这样了。

      戴晓莲说,古琴申遗十二年来的成果,让更多的人对古琴有了了解,同时,作为中国唯一一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民族乐器,是古琴的一件幸事。然而,伴随着“古琴热”,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她直言做商业文化没什么不好,大可坦率地做,但是做商业还打着做古琴文化的旗号就不好了,会对真正的文化产生错误的导向作用,继而产生负面影响。

       继而她又说,“还有个问题,就是现在行外的人都觉得古琴太贵了,买不起,这也不利于古琴的发展,况且古琴不应该这么贵,甚至有些人刚刚开始做琴,琴又做得不怎么样就卖得很贵。”

        谈到古琴在社会上如火如荼的“热潮”,戴晓莲却道出了在专业领域里古琴发展反而遭到“冷遇”,“特别是在高等院校,古琴研究教育的扶持和发展非常欠缺,像北大和清华这样的古琴团社,有没有可能从学校的教学结构设定上设立古琴学文化专业,辅以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诗词教育的辅修课等纳入到高等院校的教学或科研上面,古琴的前景会更好、更广。”

       而说到古琴的“冷遇”,当属专业音乐院校学生的出路问题。据了解,现在很多古琴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大专院校或者乐团都没有这样的需求,也没有这种岗位。戴晓莲表示,“作为中国学生学古琴音乐文化是很重要、很必要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的研究生毕业了以后去找工作,很多大学、院团都表示没有这种岗位和编制。”她的观点是,“音乐艺术的高点不可能是大众化的,如果我们只是谈普及教育,而拔尖人才到达不了很高水平,古琴艺术也得不到更大的发展。”

       不管怎样,戴晓莲对古琴的明天还是充满了希望:“古琴很古,有将近三千年的历史了,它经过历朝历代的磨难与颠簸而没有消亡,一定是有道理的,有顽强生命力。‘非遗’毕竟不是锁进保险箱里的易碎品,使用或享受的人越多,它的寿命就越长,它的价值就越显著。”

作者:越声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征稿 欢迎琴友投稿,本号免费公布古琴招生和文章,

 

请加微信 lanyun1950424556

 



琴事雅韵

两耳是知音

七弦为益友






               以传承古琴文化艺术  弘揚傳統文化为目的

 

琴事雅韵
弘扬中华传统古琴文化,交流操习琴艺之心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