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杰雄: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

文摘   2024-09-28 10:51   北京  
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
易杰雄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西方推崇马克思的原因, 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实际关系层面来理解。一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还存在,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较之其初期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其剥削、压迫劳动者的本质并没有变, 所以劳动者总是把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追求解放的旗帜。二是马克思提供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即唯物辩证法, 对人类具有永恒的价值。西方社会也普遍在利用这一理性工具解决自己的问题, 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三是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 通过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 而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推测和根据这些推测做出的一系列对策安排——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设计, 这些东西中有很多被后来的社会发展的实践所一一证实, 这也是西方知识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有些人在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 也不对社会主义出现的挫折和问题作具体分析, 就盲目地排斥马克思主义, 这是极不严肃的态度。今天, 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正确地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本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广泛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 大胆创新, 努力构建与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基金:此文为北京大学“十五211工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理性工具;趋势推测与对策安排
作者简介:易杰雄(1945—),男,江苏南通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不久前, 英国广播公司 (BBC) 进行了“谁是现今全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 结果马克思得票率遥遥领先, 一举击败《经济学家》周刊极力推崇的得票第二位的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 比他高出了15.33个百分点, 连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些西方文化的奠基人都远远落在其后, 更不用说康德、黑格尔等人了[1]。不仅是这一次, 在上个世纪末, 先是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在校内征询、推选“千年第一学人”, 投票结果为马克思。接着, 英国广播公司 (BBC) 又以“谁是一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为题, 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集投票一个月, 结果还是马克思第一, 爱因斯坦位居其后[2]。值得注意的是, 那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还不久, 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低潮期, 甚至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最受质疑的一个时期。当时就有人公然宣称, 随着柏林墙的倒塌、苏东剧变, 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然而, 事实却与这些预言家的预测完全相反。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热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举行的一系列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及其影响也可以看出来。1995年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为了纪念恩格斯逝世100周年, 在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马克思大会。从此国际马克思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2004年夏已在巴黎召开过第四次。1996年4月, 美国纽约也召开了“社会主义学者研讨会”。同年, 世界各地的6000多名代表到伦敦, 举行了“96马克思主义大会”, 这次盛会前后共举行了260多场报告会和讨论会。接着, 1998年5月又在法国召开了“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国际大会”, 来自6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当时法国《人道报》刊文说:“从纽约到东京, 从圣彼得堡到耶路撒冷, 从新德里到伦敦, 到处都奏响了《共产党宣言》的乐章。”(1) 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渐渐形成一种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热, 除了上述情况, 还表现在:不仅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如法兰克福学派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团体仍坚持开展活动, 西方青年中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 西方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不满现状、主张改革的人越来越多。近十多年来, 他们与其他人士一道掀起了一股范围十分广泛的社会运动——“绿色运动”, 其中包括和平、反战、女权、生态、生态社会主义运动等等。加上这些国家共产党坚持斗争——德国社会民主党1989年柏林纲领把“马克思的历史学说和社会学说”列为思想渊源之一。西欧发达国家的共产党普遍强调必须重视本国的一切进步思想和革命传统, 应从实际出发, 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希腊共产党和葡萄牙共产党继续强调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所有这一切都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对右翼势力普遍不满。这直接导致了虽然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分化出来的、但在社会政策上主张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左翼政党在欧洲纷纷上台执政。欧盟15个成员国, 其中主张社会民主主义的左翼政党上台执政的就多达12个。
问题是,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自其产生以来, 在全世界受到的推崇能如此经久不衰呢?这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世界社会发展的实际关系层面来解释。
(一)只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还存在, 马克思就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首先,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是要消灭剥削和压迫, 解放全人类, 实现人人平等, 使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全面、协调的发展。其实, 自人类产生阶级分化那一天起, 就有了劳动者反对剥削和压迫, 要求翻身解放的思想萌芽。这就是说,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目标是深深根植于广大劳动者的内心的, 它代表着社会的公正与良心, 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广大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的理想积淀。马克思只不过是在压迫和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这些矛盾表现得极其尖锐、野蛮的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揭示了压迫、剥削者之所以能进行压迫和剥削的奥秘, 发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理解人类社会运动的钥匙, 发现了唯物史观, 从而指明了达到这一理想境地的现实途径, 使这一理想牢固地确立在科学基础上。也就是说, 在这个问题上第一次使价值判断与科学判断完全统一起来了。大多数劳动者迟早总是要战胜少数剥削者的, 马克思提出的价值目标没有错, 最终肯定能变成现实。事实上, 人类社会也正朝着这一方向前进, 尽管这种逼近是逐步的、艰难的, 而且有曲折。
任何一种思想, 在产生它的社会历史条件被根除或根本改变之前, 它是不可能被消灭的。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 它的价值目标所赖以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 更不用说是根除,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剥削、压迫、不平等, 马克思就将永远活在广大无产阶级、劳动大众和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正直人士的心里。马克思就始终是人们追求解放的旗帜。众所周知,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曾爆发过一次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后来是所谓的“罗斯福新政”帮助其度过了难关。所谓“罗斯福新政”, 表面上看是美国采纳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自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 实际上凯恩斯的理论是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美国最先把“高额累进所得税制”、“高额累进遗产税制”和“社会失业保障制”通过立法程序, 变成了可运行的法律、法规, 缓解了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之间的尖锐矛盾。“罗斯福新政”在美国见效后, 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就是这场空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暂时解决, 使西方知识界认识到了马克思思想所蕴涵的力量的魅力。事实上, 资本主义各国如果不按马克思的思想作上述改革, 就很难想像它能继续存在到今天。正因为如此, 所以许多西方左翼学者在解释为什么在苏东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 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反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热时说道, “马克思确实是一个通晓我们经济制度的人”, 因而“只要资本主义继续存在, 他的作品就值得拜读”(1)。
毋庸讳言, 100多年来, 特别是二战以来, 资本主义各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加之他们为了自身长远的利益, 推行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提出的相类似的一系列旨在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改革措施, 诸如劳动立法、最低工资立法、福利救济、公共住房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补贴和救助、高额累进所得税和高额遗产税、高额赠予税的征收等等 (如美国的遗产税和赠予税的税率就高达18%—55%, 超过了300万就要按55%的税率纳税) , 使工人和广大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待遇也相应地有了一定的提高, 一部分人甚至还拥有了股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富差别的过快扩大, 缓解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矛盾。但是, 这些矛盾并没有根除, 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这些国家的贫富差别依然巨大, 资本对劳动的过度剥削依然存在, 劳动者的命运依然十分凄惨。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具有为野蛮和非人的一面。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以来, 他们在国内, 不仅在政治上直接取消和修改各种保护工人权益的法律、限制工会权力, 直至打击公共部门的工会、纵容资本家打击私人部门的工会;在经济上, 他们还以限制通货膨胀为名, 通过紧缩政府开支和控制、减少货币供应量, 在本国制造和保持高失业率, 迫使工人接受低薪, 以便他们能剥夺更多。在国际上, 通过鼓励资本自由流动和所谓的自由贸易, 使他们的垄断资本占有了这些欠发达国家更多的市场。他们疯狂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材料, 榨取这些国家劳动者的血汗, 甚至为转嫁危机, 把一些有害废弃物和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这些国家。而国外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 反过来又成了他们挑起本国工人与欠发达国家工人矛盾的手段。下述统计数字再好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自1994年至1998年, 全世界最富有的200人的财富从4400亿美元猛增到1.04万亿美元。这200人的财富超过了全世界最穷的40%的人口年收入的总和。世界上最富的20%的人与最穷的20%的人的收入之比, 1960年是30∶1, 1990年是61∶1, 1999年达到了74∶1。[3]
由此可见,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加深, 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也日益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成了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各跨国公司和世界垄断寡头们,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的驱使下, 利用不发达国家渴求发展的心理, 通过使用借贷、企业外迁、金融投机等手段, 不仅残酷地剥削不发达国家的劳动者, 同时还加强了压制本国工人运动的能力。这样, 不仅使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并扩大到全世界, 还使全世界的劳动者的经济利益处于直接的对立甚至对抗之中。只不过这种做法比其初期更隐蔽、更具有欺骗性罢了。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热在全世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因为广大劳动者和无产阶级需要这一思想武器, 需要这面旗帜。
关于这一点, 连戴维·米勒和韦农·波格丹诺主编的《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都讲到, “马克思主义更多地是作为一种一般的探索的方法、一种角度、一种宽泛的理论框架来不断地发挥它的影响的。很明显, 诸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功能, 有关不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问题以及有关美学和意识形态当代理论的那些极为出色的当代著作, 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就其对于存在于民族国家内部和这些国家的持续的经济不平衡等问题和权力与统治的共存制度的分析, 以及对于这些现实的批判来说, 马克思主义可称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的典范”[4] (P490) 。
虽然那些为资本主义作思想奠基的人, 也早就提出了人生而平等, 人的尊严和自由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等观念, 但他们的思想中都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有着无法逾越的历史局限性。这决定了人类的真正解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能是欺人之谈。事实上, 几百年来资本主义主义不仅没有做到, 而且永远也不可能做到。
第一个为个人自由奠定基础的人是洛克, 他提出个人尊严和个人活动的基础是作为个人活动成果的财产。这就是说, 私有财产是个人活动和保障个人人格尊严的前提。康德也曾把自主个人定义为人类活动的最终目的, 黑格尔则从思辨哲学的高度把现代性定义为主体自由的实现。按照他们的思想形成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应的价值观念, 这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和保证其运行的政治法律制度与价值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确立了商业契约的有效性和作为劳动力市场基础的个人自由。
可是, 既然作为个人尊严和道德责任基础的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那么历史上形成的财产的不公正分配的结果就被永久化了。在强调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仅有产者和无产者不可能平等, 财产多的与财产少的也很难平等。这样, 没有财产就永远也别想获得个人尊严, 也休想与有产者平等, 他们能得到的也就只有出卖自己劳动力、受人剥削的自由了。
(二)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价值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上看, 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理性工具。这是他借以认识社会、预测未来, 为实现最终目标确定道路和提出一系列行动对策的工具。这是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在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过程中, 吸取人类全部哲学研究成果, 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成果, 通过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建立起来的一种辩证法、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三者完全统一的全新的科学的哲学。它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 是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成就的概括与总结, 其实质就是, 要想真正认识世界, 解决问题, 就必须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化, 做到既唯物又辩证。这是惟一正确的方法。反动统治者虽然口头上不停地攻击马克思, 而背地里却不得不认真地学习、研究他所提供的这一理性工具, 自觉不自觉地按其原则办事。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家和资本家, 在激烈的党派角逐与市场竞争中, 如果不注意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 他们很快就会被淘汰出局或是遭到破产。英国工党全国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赛登在《卫报》发表文章解释马克思在评选中为什么会得票率最高时说:“马克思现在仍对世人有启迪作用。重温马克思有关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我们能够看到马克思不愧是一位天才。他的理论可以`解释一切'。”[1]美国学者弗里德里克·詹姆逊也早在他的著作《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正确地指出过, “只有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简单化, 从而正确认识这一体制 (资本主义体制)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惟一科学, 其认识论方面的使命在于它具有描述资本主义历史起源的无限能力”(1)。亚当·沙夫在他的《马克思主义在今天的意义》一书中曾引法国《世界报》在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发表的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法国历史学界的泰斗人物布罗代尔写的一篇文章, 其中他说到, 如果不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工具, 他在历史学研究中就不会取得成就(2)。
倒是社会主义国家, 过去虽然口头上高喊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由于斯大林搞的是一种严格的自上而下的官位等级制, 最高决策层很难掌握下边的实际情况, 加之他们受“有了权就有了真理”的影响, 弄得“唯心主义猖獗, 形而上学横行”, 使社会主义普遍遭到不应有的严重挫折, 严重败坏了马克思主义的名声。
现在我们提“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怎样才能真正地全面贯彻落实它?所谓科学发展观, 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列宁明确地讲过:辩证法是一种“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发展学说”[5] (P310) 。这就是说,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事实上, 也只有坚持这一思想路线, 才不至只顾眼前, 不顾长远, 只看到局部, 看不到全局, 才能保证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从哲学高度讲, 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现实, 他总是要从当下现实中产生出高于这一现实的理想, 然后千方百计地使之变成现实, 然后又会在新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新的理想, 设法使它变成现实。人类即便在实现了共产主义之后仍然会是这样, 这就是社会和人类得以不断进步的根源。而所以能这样, 就是由于人具有社会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正确地认识对象的本质与规律, 认识自身的实际需要和能力, 认识自身与对象的真实的价值关系。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理性工具正是更好地帮助人们做到这一点的真正关注人类自身生存方式与生存意义的科学的哲学。因此说它对人类具有永恒价值。
不用说, 我们讲马克思所提供的理性工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锐利武器, 具有永恒的价值, 不等于说它就不需要或不能丰富与发展了。恰恰相反, 它需要随着自然科学的更大进步与社会现实的更大发展而发展。而且这种发展不是细枝末节上的完善, 而是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和材料增添新的重要原理和规律, 包括纠正其中某些不完善乃至不科学的地方。要知道, 马克思生前相对论、量子力学尚未问世, 更不用说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后来如此巨大的发展了。今天的世界与一百多年前的世界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包括哲学研究也向前推进了许多, 我们必须在通过总结自然科学的新成就和概括社会实践的新经验, 包括吸收当代哲学研究新成果的基础上, 来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 这种发展必须忠于事物的根, 必须是原有唯物辩证法这棵常青的大树的根与干上自然生长出来的。
(三)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推测和据此所做的对策安排许多被证实, 也是马克思被推崇的重要原因
从马克思主义内容角度看, 除了价值目标、理性工具外, 还有他根据价值目标利用理性工具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把握了社会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对社会发展趋势所作的一系列推测与根据这些推测做出的一系列对策安排——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设计。这些东西主导方面也是正确的。西方知识界所以也不得不推崇马克思, 原因之一也在于, 其中许多科学预见已经并且还在被社会发展所一一证实, 就如同爱因斯坦1911年提出的光线掠过太阳表面会发生0.83秒的偏转的预见, 1919年被英国爱丁顿勋爵率领的远征队的观测所证实一样。他关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贫富分化、城乡差别、体制差别、工农差别逐渐缩小等预言, 都一一得到了验证。这不能不让人信服, 因为任何其他学者都没有能做到这一点。对此美国学者约翰·卡西迪在他的《马克思的回归》一书中就讲过:马克思“在维多利亚时代看到的许多矛盾后来在改良主义政府得到解决, 但它们又如突变的病毒一样, 以新的形式出现了。他写下的关于全球化、不平等、政治腐败、垄断化、技术进步、高雅文化的衰落、现代生存的萎靡不振的性质等动人的段落, 现在经济学家又碰到这些问题, 他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步马克思的后尘”(1)。蜚声世界哲坛的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也因此在他的《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说道:“不能没有马克思, 没有马克思, 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 没有马克思的遗产, 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个马克思, 得有他的才华, 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 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 “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 一个理论的、哲学的和政治的责任方面的错误”(2)。
西方如此推崇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为什么反而社会主义国家还有人不相信马克思主义, 甚至还诋毁它呢?
这是由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后来出了问题, 或人们看到社会主义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严重的偏差——如腐败、严重的两极分化等等造成的。他们对此不作具体分析, 在根本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排斥态度。他们不知道, 这并非是马克思主义行不通, 恰恰是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教条主义、实用主义作怪。虽然打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招牌, 事实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 贩卖自己的私货, 以非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角度看, 对其趋势推测和对策安排方面的内容本来就应当做具体分析。有些, 如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消灭剥削等, 并没有错, 但是实现它们的社会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另有一些, 如按劳分配、逐步消灭三大差别等, 即使现在可以照办, 也不等于说可以机械地照搬, 而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灵活地加以运用;还有一些是错误的, 如随着社会的发展, 阶级斗争将日益尖锐、社会越来越分化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等等。科学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包含错误, 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性工具, 研究问题必须考虑到它的一切方面及其与其他事物的各种联系, 以及它自我运动和在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情况。事实上, 我们只能无限逼近这一点, 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地做到。这决定了, 即使是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也只能指出事物运动发展的一般方向, 而且不可能一点错误也没有。因此, 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就要从事实出发, 而不是从原则出发。如果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某些趋势推测和对策安排方面的东西不符合实际、行不通, 某些结论已经过时, 就要敢于抛弃、纠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经验去充实它、发展它。我们不能要求现在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 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供了完备的答案。至于说到他们根据某些具体情况做出的个别结论, 和他的继承人、追随者对他的错误理解和阐释就更不待说了。
以往社会主义各国领导人在对待马克思主义上的错误, 一是太过看重马克思为实现其价值目标利用理性工具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一系列推测和根据这些推测做出的一系列对策安排、制度设计, 反而忽略了其价值目标——即人道主义实质和具有永恒价值的理性工具。二是将其趋势推测和对策安排层面的东西绝对化, 对它们搞了教条主义, 从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严重挫折。不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去做, 出现了问题, 怎么能把账算到马克思的头上呢?现在有些人在对马克思主义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 对社会主义出现的挫折和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作具体分析, 就对马克思主义采取排斥态度, 这是极不严肃的。
(四)必须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对待本国文化传统的关系
我们党正在搞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最近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定为一级学科, 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非常正确、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必须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正确对待民族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这主要是两方面, 既要防止民族文化虚无主义, 又要警惕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
有人, 如新儒学的一些代表人物, 把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绝对对立起来, 他们早就提出什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不能使中华民族安身立命”, 要求“恢复儒学的国学地位, 重新掀起儒学的第三期热”。我认为这是十分错误的, 有害的。
的确, 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博大辉煌, 其中确实有不少反映劳动人民追求和优秀品质的东西, 是需要我们好好挖掘和弘扬的, 如爱国、吃苦耐劳、诚信、“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等等;还有一些也是可以批判地吸收的, 如“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孝行、重精神性的东西等。但是评价一种文化传统, 总是要抓住其最重要的东西。要看到, 有两千多年的传承并逐渐得到强化的以儒家文化为标志的中国文化传统, 它形成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 在当时是应建立封建秩序的要求而产生的, 它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和利益。这种儒表法里的文化传统充满了欺骗和残忍。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 它所强调的是严格的“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的封建等级制, 是反对平等与民主的;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 从不把它当作认识的对象, 只把它当作审美的客体。在认识上, 主张“消所归能”、“直指人心”, 坚持的是神秘主义立场, 是反科学的。而没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 就永远也走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法治道路。因此, 中国文化传统从总体上讲, 是与现代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的, 是现代化的阻力, 对此不能没有一种清醒的估计。对此, 鲁迅、毛泽东等人都一再明确指出过。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反封建相当彻底、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的社会文化土壤, 它所反映的是全人类彻底解放的要求是在总结改造吸取人类, 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它是科学。我们必须坚持它的统治地位, 应该以它为武器, 实事求是地审视、分析自己的文化传统, 弘扬其中优秀的东西, 吸取一切可以吸取的成分, 坚决摈弃其中的封建糟粕, 同时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通过我们的消化吸收, 把它们变成我们文化有机体中的血、肉这类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 面对全球化的浪潮,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精神, 大胆创新, 才有可能构建起与我们国家今天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来。

参考文献
[1]CHARLOTTE HIGGINS.Marx Voted Top Thinker[N], The Guardian, 2005-07-14.
[2]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N].明报, 1999-10-07.
[3]JOHN BRANDON.Raising th eWord's Standard of Living[N].Christian Scienc eMonitor, January 3, 2000.
[4][英]戴维·米勒, 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注释
(1) 转引自李其庆《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法国巴黎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国际会议》, 《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第10期。
(1) 转引自徐崇温《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61页。
(1) 转引自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84-85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2) 转引自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63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1) 转引自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第1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年版。
(2) 转引自徐崇温《世纪之交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第117页,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易杰雄.西方世界推崇马克思的原因探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51-57.

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相关人士联系本公众号处理

教科人文
教科人文,德才兼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