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毁损与保护问题

文化   2025-01-11 07:45   柬埔寨  

我国古籍的种类繁多,从甲骨文、金石铭文到简牍、帛书,再到纸本图书,每一种形态都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与科技发展的缩影。这些古籍不仅是文学、哲学、历史、科技等领域的知识宝库,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价值的承载体。作为悠久历史与璀璨文化的实物见证,承载着不可替代的知识与智慧。然而,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风霜中,面临着严重的毁损威胁,亟需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保存并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一、古籍毁损的现状

我国现存古籍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现存有记载古籍文献约370余万册件。然而,这些古籍中,有很大部分处于不同程度的毁损状态,亟待抢救与修复。

(一)自然因素导致的古籍毁损

1. 物理性老化:随着时间推移,古籍的纸张会因自然老化而变得颜色暗淡、泛黄、硬化,逐渐失去韧性,甚至出现断裂现象,这是由于光照、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老化会导致纸张纤维结构逐渐降解,失去原有的柔韧性和强度,最终可能一触即碎。

2. 化学性变化:化学性变化也叫酸化,是纸质古籍最常见的损毁原因。由于空气中的污染物,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使得古籍纸张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随时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酸性物质。酸化后的纸张pH值下降,变得脆弱易碎。此外,某些墨水和颜料也会随时间褪色或溶解,丧失原有色彩和清晰度。

3. 生物性侵害:虫蛀、霉菌、细菌等生物活动对古籍构成了严重威胁。在潮湿环境下,霉菌会快速生长,不仅破坏古籍纸张,还可能留下难以清除的痕迹;昆虫则直接啃食古籍纸张,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4.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主要是指洪水和火灾,导致古籍直接水浸、火烬,进而造成古籍大规模的焚毁和遗失,对古籍文献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二)人为原因导致的古籍毁损

1. 战乱相比于自然因素导致的古籍毁损,战乱往往是历史上导致古籍毁损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从秦咸阳阿房宫的大火,导致官方藏书损失殆尽开始,到王莽之乱、董卓之祸、西晋八王之乱、侯景之乱和周师入郢,被后人总结为书籍毁损的“前五厄”。之后又有书籍毁损的“后五厄”,既隋末混战、安史之乱、唐末战乱、北宋靖康之灾、南宋绍兴之祸。历史上的每一次战乱,都伴随着大量的图书馆、博物馆等在战火中被毁,无数珍贵文献化为灰烬,现在明清以前的古籍,大部分都来自于古墓出土,和战乱毁损有很大的关系。

2. 政治篡改和销毁:历史上因政治意图而导致的古籍文献禁毁,也是古籍损毁的重要原因。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控制舆论,障人耳目,往往从文献入手,大肆禁毁。如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导致民间藏书十不存一,并进而导致学术界经久难息的今古文之争。历代统治者往往对天文、相术、阴阳等书籍限制或禁止流传,进而带来该类书籍大规模的销毁。此外,还常有一书一文的窜改,如乾隆帝下诏编纂《四库全书》时,严令编纂官员对图书认真审查,凡遇有“违碍”(对清统治者不利)之作,便大肆焚毁或窜改,致使数千种古籍被改得面目全非。还有大家熟知的文字狱,文字避讳等,都对古籍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毁损。

3. 外来侵略与非法交易:外来侵略者掠夺和非法交易也是导致古籍毁损的重要原因。清末鸦片战争以后,国力衰弱,社会不稳,导致国宝古籍大量流失国外,如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导致文溯阁所藏《四库全书》被焚毁,八国联军入侵,对《永乐大典》进行了大扫荡,日寇侵华,对我国古籍文献的掠夺更是不可累诉。另外,近代以来,古籍非法交易和盗窃频繁发生,导致大量古籍流失海外,比如著名的敦煌藏书。

4. 保管不当:民间收藏或部分小型图书馆缺乏专业的保管知识,错误的存放方式加速了古籍的毁损。另外人为的不当处理也是古籍毁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错误的修复方法导致古籍的毁损,频繁的查阅也会对古籍造成磨损,特别是在没有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二、古籍保护面临的一些问题

古籍毁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自然因素,也涉及人为原因,更与技术、管理、资金等密切相关。这些问题实际也是古籍保护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 资金短缺:古籍保护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尤其是古籍文献的修复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一些地方政府对古籍保护工作重视度不够,在古籍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导致古籍保护工作推进缓慢。尤其是我国古籍数量巨大,分布全国各地,而保护资金与相关设施设备相对集中在一些主要科研和藏书单位,进而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许多偏远地区和民间收藏古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2. 社会共识不足:古籍保护相较于其他社会议题,社会关注度往往较低,主要集中在一些科研机构和专业人士之间,缺乏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支持。

3. 技术瓶颈与人才短缺古籍保护和修复是一门较专业的技艺,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与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目前,国内具备古籍高级修复技能的人才相对稀缺。另外一些古籍的材质特殊,修复技术要求极高,现有技术尚不足以完美复原所有受损古籍。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材质或严重损坏的古籍修复上存在着很大局限。

4. 数字化进程中的难题:古籍数字化虽然为古籍保护开辟了新途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技术原因,尤其是字库的问题,如何确保数字化的高质量与古籍原貌的忠实再现,以及如何处理版权与数据安全等问题,仍是待解的难题。

三、古籍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古籍毁损和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一些保护策略,以实现古籍的长久保存与传承。

1.提高思想认识:在中国,政府的重视往往是推动一项工作进展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动力,所以我们要深刻认识古籍保护的重要意义,国家和地方政府要把古籍保护放到重要的议程上来,增加对古籍保护的财政支持,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古籍保护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立法保护:建立健全古籍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古籍的法律地位,严惩破坏行为,加大对非法交易的打击力度,保障古籍的合法权益。

3.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符合古籍保存要求的环境和基础设施,控制温湿度,避免光照直射,使用无酸材料包装,减少有害气体接触,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与害虫防治。

4.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对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高校教育、职业培训等途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

5.提升科技应用与创新:推动古籍修复工作运用现代科技,在传承和培训古籍修复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修复材料与技术,提高修复效率与质量。同时提高古籍数字化的质量与效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优化古籍数字化流程,提高数字化效率和准确性,既便于研究利用,又减少了对原件的直接接触。
 6.提升古籍保护的社会共识增强公众对古籍价值的认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设立专项基金,鼓励社会捐赠,探索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及个人等多方合作模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与社会支持体系。
7.加强古籍保护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及海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共享古籍资源,共同开展修复技术交流、共享技术成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古籍保护挑战。

古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们的保护与修复,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负责的表现。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这些历史的馈赠,通过科技、法律、教育等多维度的努力,让古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确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


古籍
始于2014年,古籍及艺术品收藏拍卖行业大号,数十万古董收藏家爱好者都在关注的掌中文史副刊,从古旧书趣味考古中解读新鲜历史观点,古玩、古董、书画、收藏、拍卖、国学、文化、历史、读书、苏富比、佳士得、嘉德、保利最新资讯等及时送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