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形依然,有些恍惚,莫非是走错了?打开地图定位看看,显示身在湖中,但是脚下明明是建筑垃圾遍布,无数的水泥残块、破砖烂瓦,还有就是刚栽植不久的树木……卫星图应该是没有更新。五百年明代园林,就这样填没了。
明代无锡有一个著名的富商,名叫安国,安国继承祖上二千亩田地,以兼并土地起家,扩张至数十万亩,同时广置产业,涉足商业,富可敌国,那就是大明朝的李嘉诚。
安国住在无锡胶山,因为喜欢桂花,在胶山山坡上遍植桂树,自号“桂坡”,如今胶山上还有“安公洞”“驻仙岩”等遗迹,为当地胜境。
安国还铸造铜版活字,大量印书,印有《颜鲁公文集》《初学记》《重校鹤山先生大全文集》等,清代学者叶昌炽《藏书记事诗》有云:“胶山楼观甲天下,曲桥华薄荡为烟,徒闻海内珍遗椠,得一珠船价廿千”,对安国的园林和印书事业高度点赞。
嘉靖年间,苏锡常大旱,“太湖涸”“禾苗槁尽”“赤地无青”,安国为赈济灾民,以工代赈,鸠集人伕,疏浚白茅河、伯渎河,同时在胶山南面挖掘人工湖,构筑“西林”。
在湖中,安国仿造镇江金山、焦山,修了两个岛,命名“金焦分胜墩”。湖山之上,广造亭台楼阁,雕梁画栋,极尽工巧,为一时之胜。安国与文人雅士畅游其间,以为乐事。
嘉德二〇二〇春拍,有一幅唐寅《虚亭岸帻图》,描述唐寅拜访安国时的情形,推测画面背景即是胶山西林。题款“山雨滴空翠,微风摇嫩青,幽人有高致,岸帻坐虚亭”。一代文宗王世贞,也写有《安氏西林记》,盛赞其为“两百年来东南第一名区”,足见园林之盛,规模之巨。
无锡博物院藏有《西林三十二景》册页,现存十六幅,是明代画家张复所绘,从中也可见西林景致优雅,水秀山青,美轮美奂,擅美一时。
到了安国的儿子安如山,又对西林大加扩建,与谈恺、秦瀚、王瑛等人“楼船鼓吹,园林声伎”,往来悠游与凤谷行窝(寄畅园)与西林之间。安如山的儿子又修筑了东林、南林,“胶山三林”成为江南名园之一。
此后江山更替,历经变乱,西林倾圮败落,只余残迹。
我曾经和好友至胶山,寻访胶山北麓安国墓,登山观安公洞、驻仙岩,再至西林,上湖中小岛。岛上遍植云杉、翠竹、桃花,芳草遍地,鹅鸭恬然,水中种植荷花、菱角,物产丰盈,和村民寒暄,问此地何名?回答:“分胜墩”,没有想到五百年后,现实和书中文献能够相互印证,既惊异又欣喜。
后来看到媒体的报道,据说当地要投入巨资,在胶山重建西林,恢复三十二景,不过没见到后续有什么动静。此后数年,又传出重建“西林园”消息,投资缩减为二亿,地域也减小,到二〇二一年建成开放。
报道如此,似乎一直在纸面上。
不久前,冬日再次寻访胶山古寺,下山又至西林。没有想到昔日山村桃源已荡然无存,遍地都是建筑垃圾,深一脚浅一脚,踏着推土机履带压出来的痕迹前行,满目疮痍,只剩余荒野中一丛芦苇,显示它曾经是丰沛池沼。
安国的得意之作,“金焦分胜墩”也被建筑垃圾填没,岛屿消失,与周边土地连在一起。曾经听村中老人说,“金墩”上,原来还有一座小塔,以为复建西林,这塔也可能恢复,没想到全是幻想。
踩着没有路的残迹,围绕“金焦分胜墩”遗迹转了许久,惆怅不已。岛上的古木也被砍伐,树根堆积在一起,曾经的碧波万顷,只在村民屋后,残余一个二三十米的小池塘。
询问村中留居的最后一户人家,这么漂亮的水媚山光,为什么要用建筑垃圾填没,村民说,早在数年前,就一点一点的填了,先是填了小的“焦墩”,今年上半年,又填了“金墩”。
五百年西林遗迹,就这么彻底毁灭了?可悲,可叹,有些不大相信这事发生在当下,不是一直在提倡赓续传统文化么?不是一直在提倡维护文化古迹么?不但没有维护,反而填没毁弃,是嫌现存古迹太多了么?不胜喟叹,不胜感慨,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