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马江博,关注我,看清趋势与财富。(重要判断将在小范围说,具体见文末或点击。)
医生站出来了。
最近,上海市政协常委、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有些药品集采价格低,但药物质量不稳定,已经出现类似使用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的现象。
而在上海两会期间,郑民华和瑞金医院党委书记胡伟国、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等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指出某些集采药药效不稳定,但医生在临床使用中没有选择权,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
无独有偶。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亦在地方两会提案中表示,集采药品存在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大等问题,使得患者和医生不信任集采药。
更值得注意的是,1月17日,有媒体披露了一封国家医保局发给上海医保局的函件内容,题为《关于了解核实临床专家实名反映集采药品降价出现质量问题 有效回应社会监督的函》。文件显示,国家医保局高度重视集采中选药品质量,特别是注重倾听来自临床一线的意见和声音,
国家医保局还表示,欢迎广大医务人员当好药品价格和质量问题的吹哨人。
种种迹象表明,集采仿制药的低价与质量悖论,现在已经被公开摆在台面上,而且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和警觉。
实际上,集采药品问题,已经在去年第十批全国药品集采开标时期有过大讨论,只不过,当时关注的更多是价格。
据统计,当时集采涉及62种药品,申报企业439个,产品778个,竞争非常激烈,最终234家企业的385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
但至今未公开平均降幅数据。
要知道,过去九批集采平均降幅可是53.7%。再对比刚刚落下帷幕,也是首次淡化灵魂砍价的医保谈判。
虽然没公布,但是这次集采的降价,已经让业界感到震惊。
据统计,有多个药品降价在80%以上,超出行业预期。比如,胃肠道解痉药物间苯三酚注射剂,有企业报出0.22元的价格,降幅接近92%;抗肿瘤药物瑞戈非尼片每片的平均中选价格在4.5元左右,降幅同样超过90%。
为什么价格这么低?集采大背景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药企竞争。
2019年12月我国全面实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以来,大批研发机构和企业根据自身资质,分别持有A证、B证、C证、D证。其中A证代表自行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批文拥有者和生产企业三方是同一个机构,而B证代表是委托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说得再通俗点,就是B证的企业,研发药品和生产药品是分离的。
对市场和客户来说,一眼就知道,A证企业实力,比B证企业强。
但是,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国B证企业数量持续暴涨,达到了1172家。
为什么B证企业增长这么多?
还是药企资质不够,够不上A证的,就只能去申请B证。更让B证企业难受的是,从去年开始,监管严格收紧,这就意味着,如果这轮集采进不去,企业就会面临很大的经营危机,这个背景下,有些B证企业就要博低价中标,原因就两个字,续命。
不过,集采中标,不只是看价格,还要符合严格的药品标准,最后期望形成的效果就是药好价低。
目前来看,价低实现了,药好这个标准,各方讨论声音不断。
看看集采药的组成,仿制药居多。
而当前,人们用药的两大痛点:进口药消失,集采药不如原研药;药价低价担心突破底线,影响质量。
先说第一个,进口药的说法,其实不全面,背后的意思其实是原创性新药。
为什么这种药受欢迎?还是因为能治病。
创新药本身研发投入高昂,疗效好,所以,就算定价通常远高于国家出台的《药品政府定价办法》规定的标准,大众买单也是心甘情愿。
可为什么现在买不到呢?
因为之前医生开药没有限制,原研药可以与国产药比例相同,甚至在大城市,比例会更高。
但是,随着2018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的出台,很多药企“以价换量”,低价竞争高价,再加上国产药替代潮,医生想开原研药,就得心里掂量掂量。
国家医保局披露今年上半年数据,已开展的9批集采中,共有374个品种,1653个药品中选,其中国产仿制药占96%,原研药比例一再下降,突出一个此消彼长。
用上仿制的集采药后,患者掏钱确实少了,这个是好处,我们要认可。
不过很多患者,心里也新增了不安。最直接的疑问就是:这个药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一片,它能管用吗?
同样,也有业内人士质疑:低于正常利润的药品进入集采环节,能否守住质量底线,是个很大的问题。
而这时候,又一个趋势也出现了。就是药品的电商平台,客观上在让低价低质的药品出现。
线上买药,低价可以理解,但低质哪来的?
得从货源渠道找答案。
要知道,平台的供货商,可不是单一厂家,真是鱼龙混杂,大量的小型药店和资质不全的药品代理商都可能参与进来。
而复杂的货源渠道带来的问题就是合规但是低质量的药品流入市场。据报道某药品电商平台团队就十个人,如何把关药品质量,很考验平台。
所以,回头看,医保谈判,媒体刻意淡化了灵魂砍价这一报道角度。集采,也在淡化价格因素,为什么?
因为大众印象里,低价药在和低质药挂钩,相关部门不想形成这个导向。而背后,如何保证低价药不低质,我想主管部门,肯定也早注意到了,会有控制质量的应对办法。
那怎么在本质上扭转这一局面呢?
还是要狠抓实实在在有效果的原研药创新。
据一位企业谈判代表回忆谈判细节,有药企花了三分钟介绍企业的历史,被对面谈判专家直接打断,要求直接讲临床数据和患者获益。还有药企在谈判过程中着重突出自家产品技术优势,直接被专家打断反问,这个新技术对患者有什么实际好处。
数据显示,2022年,医保对新药的支出从2019年的59.49亿元增长到481.89亿元,增长了7.1倍。再看比例数据,2022年创新药占医保基金比例仅为1.96%。这个数字,说明创新药比例未来还会大规模提升。
吃药治病救人,一点不能马虎。█
我是马江博,大变局时代,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
为防走失,也请各位顺手关注一下小号“小马哥看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