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时不联系,
一联系就是生活费没有了。”
“今天又收到了孩子的微信:
爸爸妈妈你们看我的钱包,
空空如也,真叫人头秃。”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现在网购这么方便,
就怕孩子控制不住,
真担心他成为伸手族。”
大学生进入大学校门后,大部分生活费来自父母,家长们也因为担心孩子在外吃苦,所以宁可自己少花一点也会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大学是一个高度自我管理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自我把控。因为缺乏父母的控制,如果自己的自制力不强且对金钱有一定的支配权,这时就容易形成不良消费,产生冲动、超前消费等问题,成为“月光族”。如果家长们也有这样的担忧,不妨一起来看看如何引导和协助孩子们做好金钱管理。
首先,在数字化经济浪潮下,大学生消费心理要谨防以下几个现象:
虚荣攀比心理
大学校园可以被视为一个小型社会,除了需要学习,还必须应对交流圈的影响,年轻大学生在追求时尚的过程中,经常把消费能力作为他人认同和地位的重要指标。因此很容易在消费过程中缺乏自我识别和控制能力,盲目攀比,忽视实际经济水平。
盲目从众心理
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等活动主要发生在校园内,而校园又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消费行为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以此来获得他人认同,获得安全感,实现心理平衡。
冲动求新心理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抱有一种好奇感和新鲜感,向往未知的事物,他们会通过对时尚产品的追求来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便捷的电子货币、信用卡和快捷支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部分大学生冲动、超前消费观的形成。
理财专家柯特·康宁汉有句名言:“不能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即使拥有博士学位,也难以摆脱贫穷。”大学时代应该是理财的起步阶段,也是学习管理金钱的黄金时期。
做好金钱管理,一是有助于限制孩子自身的欲望。看到好吃的大餐,便要去享用;看到喜欢的名牌衣服,便要去消费;看到所谓的打卡点,便立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看似潇洒的背后可能存在欲壑难填的危机,又怎么不会提前“月光”呢?二是有助于增强自身的执行力和自控力。做好金钱管理是一块执行力和自控力的试金石。执行力和自控力强的学生,不需要父母唠叨,也不需要他人督促,自己就能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知道什么该花,什么不该花。三是有助于帮助孩子提前适应社会。学生结束学业来到社会后要工作和生活,第一件事就是挣钱,要养活自己。当在学生时代养成了良好的消费习惯,在进入社会之后也便能够做好规划,能够细水长流、年年有余。
古巴比伦有一个金钱定律——金钱是慢慢流向那些愿意储蓄的人。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收入,久而久之可以累积成一笔可观的资产。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引导孩子们做好金钱的管理呢?以下分享一些方法。
定计划
帮助孩子们制定每周的金钱使用计划。比如百分之五十用来吃食堂,百分之二十用来购买学习用品和书籍,百分之十存储好等。计划消费、量入为出远远优于心血来潮式的冲动消费。
划禁区
要让孩子们谨记正确的消费观,成由勤俭、败由奢,不铺张浪费,不盲目跟风,不攀比炫富。可以与孩子约定非特殊情况下坚决不用花呗,不提前索要生活费等,因为一但开了口子,“破窗效应”便容易形成,之前养成的勤俭节约的习惯美德便会付之一炬。
多体验
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去做一做兼职。勤工俭学,不仅能够有效补贴自身收入,更能够令他们实际地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当孩子意识到每一笔收入来得都是如此艰辛的时候,自然也就不会花钱大手大脚了。当然,如果经济困难可以申请助学金,只要足够优秀,也可以获得奖学金,并且奖学金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就要求学生步入大学后,对学业也做好规划。
勤记账
现在大学校园中的“月光族”越来越多,财不去理,就不知道去处。因此对付乱花钱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记账,记账并不难,但贵在坚持和总结提高。引导孩子们形成金钱开支小账本,不管大钱小钱,将每一笔开支记录下来,做到账账清楚。家长朋友们也可以时常与孩子一起复盘,时间久了就可以清楚看到哪些钱该花哪些不该花,进而提高对金钱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END
编辑 | 汪淑云
文案 | 邹苏
图片来源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审核 | 张平 曹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