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堂回顾(一)
2024 Sichuan Chongqing Drama Criticism Talent Training Course Classroom Review(Part 1)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川渝戏剧评论体系建设,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作用,持续培养戏剧评论人才,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联合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于10月28日至11月1日举办了为期5天的“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2024年10月29日上午,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开启第一讲。本次授课专家是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记、院长周琪,授课题目是《传统与创新——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四重维度与方法》。
周琪,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书记、院长,研究员。
周院长是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艺术科研院所联盟副秘书长,中国地方戏曲像音像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中国说唱文艺研究会理事。曾主持参与十多项国家课题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中国曲艺志-甘肃卷》《秦腔通史》《西北稀见戏曲抄本文献丛刊》等多部学术专著。创作话剧《八步沙》戏曲《桃花源》《崆峒山下》等作品。在《戏曲艺术》《戏曲研究》《艺术评论》等发表五十多篇学术论文和评论。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
2024川渝第二届“大家论艺”文艺评论大会
课堂感悟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副主编、教授
张旻昉
课程中,周老师主要从政治、专业、审美及时代四个维度阐述了新时代的文艺批评。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观出发,梳理了中外主要的文艺理论思想,并特别提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他在讲课中引领大家去思考,作为文艺工作者,做什么才能使人们能走进剧场去看剧,去消费,怎么做才能启迪观众的心灵,并引导和影响观众。
文艺理论可以指导文艺创作,提高文艺家们进行文艺创作的自觉性及科学性,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趣味,培养我们独立分析文艺作品的能力,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文艺批评和艺术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中,“人民”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命题之一,无论是理论话语还是文学创作,都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地深化认识、总结经验。就如何处理文学与时代的关系,《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只有把握新的世情、国情,才能迎接新文艺生态所带来的挑战,才能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事业中来。
关于《传统与创新——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四重维度与方法》课程的心得体会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艺术研究与文艺评论专员 陈子龙
听了周琪老师的《传统与创新——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四重维度与方法》这堂课让人耳目一新。总结起来就是:文艺评论不光要“高大上”,还得有深度、接地气儿、跟得上时代潮流。
首先,文艺评论不只是书斋里的事。文艺作品不光是写写风花雪月、阳春白雪,而是时代的镜子,它往往提前揭示了社会的思潮和历史走向,周老师列举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的“为人民服务”,启发我们文艺作品和评论不能光是自己玩,得为人民写、为社会写,如果一部作品让人觉得“接地气”“有共鸣”,那就说明它抓住了人民的心,换句话说,文艺不能脱离实际,文艺评论也是如此,我们在评论作品时,不光要看到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更要透过表面,看看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社会关切,文艺评论需要的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而是能够真正地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需求。
其次,文艺评论需要有点“行话”但不能过头。周老师提到了一些常用的术语,比如“戏剧冲突”“戏剧结构”等,这些听起来有点学术,但要想把评论做好,还是得懂这些行话,不然,面对一部好作品,我们也只能说个“不错”或“很棒”了事。就像是我们听戏、看戏的时候,知道戏眼、冲突在哪里,才能抓住重点。但文艺评论不能光是专业术语的堆砌,语言上也要更贴近普通观众的理解,专业性是必须的,但过度的“堆砌术语”反而会让人失去兴趣,毕竟评论也不是给学术圈子里人看的,我们最终还是要给大众去分析和解读。
最后,文艺评论也要“跟上潮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艺评论也不能再固步自封。周老师提到,数字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变革,评论也不再只是“纸上谈兵”,我们要用更创新的方式来解读作品。通过多样化的媒介表达,文艺评论也可以更直接地触达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让他们觉得文艺评论并不枯燥,而是生动有趣、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文艺批评不是桌子底下放风筝
南充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戏剧编剧
石先静
甘肃省文化研究院书记、院长——周琪老师,以《传统与创新——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四重维度与方法》为题,做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分享。周老师的一席分享,让初踏入戏剧创作行业的我,获益匪浅,分享以下几点作为我的感悟心得。
戏剧的核心是“人”“情”“事”。周琪老师首先从自己创作切入,讲述了他作为创作者所遇到的种种难题,让青年创作者们也能从他身上找到共鸣,并找到化解之道。作为一个五十一年戏龄的“老戏迷”,周老师旁征博引,对各大剧种和名家如数家珍,让人惊叹他的博学。整场分享的核心,其实都在围绕一个字,就是“人”,即“人民”。艺术不能脱离人民,人民也需要艺术来启迪心灵,引导审美,当下的创作一定要靠近人民,聆听人民,书写人民。要书写人民真实的,有力量的,有温度的故事。让人情味和艺术形式的表达有机结合,创作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戏剧的生命力是在批评与改正中蜿蜒向前的。戏评也好,影评也罢,唱赞歌的声音要有,但不能成为淹没一切的声音。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扩宽发声渠道与包容度,去拥抱不和谐的声音,让批评成为前进的最佳动力。
戏剧评论是门硬功夫,不仅得磨得练,还得紧跟时代。周老师充满激情地向我们分享了《八步沙》《丝路花雨》等剧的前期编排采风过程,主创团队是如何深入角色真实所处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为戏剧创作下功夫的例子。戏剧表演是台下十年功,戏剧创作也更应该勤练功,方不负人民的选择与爱戴。周老师还举例《永不消逝的电波》和《只此青绿》这两部当下的舞剧“天花板”,不遗余力地告诉我们,戏剧除了需要有思想,有社会意识积淀,更需要多元化的创作,让观众愿意为戏买单。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陶宇
29日下午,周琪院长以《传统与创新—新时代文艺批评的四重维度与方法》为题为评论班带来了首场讲座。周琪院长分别从政治维度、专业维度、审美维度和时代维度四重维度入手,对做好新时代文艺批评应该具备的素养、能力、技巧、态度以及方法论进行了详解。在“政治维度”中,他先后援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的重要著述,着重分析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缘由与发起、影响与启示,及其与邓小平文艺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共同提及的“人民性”问题;在“专业维度”中,他援引著名戏剧评论家的真实案例强调今天的文艺批评者应该更加重视对评论对象专业内容的掌握,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在“审美维度”中,主要以《只此青绿》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两部作品的片段为例,从作品的审美性入手为学员进行了赏析和评论示例;当谈到“时代维度”,周琪院长认为,戏曲如何表现今天的生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仍是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并以“余论:戏曲与科技、人与文艺评论”作为本次讲座的结尾,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与戏剧行业之间的关系走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周琪院长娓娓道来、旁征博引的讲授,为年轻的评论者们提供了基本方向上的指引。而在这大量鲜活的案例、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背后,是他数十年的观剧、创作和工作学习经验的积累。同时,对当前中国戏剧创作和评论写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他也都予以鞭辟入里、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敢于直面问题和对批评者立场的坚守为年轻的评论者们作出了榜样。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 | /
END
四川艺术基金-四川剧目
您的关注是我们的动力
编辑:王佳瑞
排版:王佳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