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簪情长
——观川剧《玉簪记》有感
王佳瑞
四川师范大学2021级戏剧影视导演专业本科生
在那悠长岁月的画卷里,一抹川剧的红,悄然绽放,《玉簪记》轻启,古韵悠扬,如细雨般,润湿了时光。夜幕低垂,华灯初上,古老的戏院被柔和的灯光笼罩,宛如穿越时空的隧道,引领着每一位踏入门槛的观众步入一场千年的梦境。随着一声清脆的铜锣响起,幕布缓缓拉开,一场关于爱情与忠贞的传奇故事悄然上演。
川剧大幕戏《玉簪记》源于元杂剧《张于湖误宿女贞观》以及小说《张于湖传》,作为川剧“江湖十八本”中的经典剧目,深受观众喜爱并久演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经典之作被川剧艺术家们倾注了大量心血,经过他们的精心改编与演绎,最终成为川剧舞台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该剧的核心情节围绕着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展开,两人在女贞观一见钟情,然而他们的恋情遭到了清规戒律的阻碍,潘必正被迫离开去参加科举考试。陈妙常勇敢地冲破了世俗的枷锁,与潘必正互赠玉簪和鸳鸯坠作为定情信物,象征着他们坚定不移、忠贞不渝的爱情。在潘必正赴考的途中,妙常租船追赶,最终两人在船上相聚,共同谱写了一段动人的爱情篇章。
在此次重排的川剧《玉簪记》中,演员们的表演堪称卓越,不仅展现了川剧小生特有的瓜、嗲、媚、秀等表演特色,还巧妙地运用了川剧小生的程式功法,例如褶子功、扇子功等技巧。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舞台技艺,使得主角潘必正与陈妙常,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具生命力。
《逼侄赴科》这一场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本是悲剧的离别情节,通过幽默地插科打诨和“二度时空”的手法,被巧妙地转化为喜剧效果,将戏剧推向了高潮。潘必正受到姑母的逼迫,不得不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在临行前,姑母邀请了众多道姑在神堂为他送行,却故意将妙常排除在外。妙常得知这一消息后,悄悄藏身于神堂对面的钟楼上。当潘必正注意到她时,两人便开始通过眼神交流彼此的情感。姑母坐在前方,妙常隐匿于后方,潘必正的每一句话实际上都是在向妙常表达自己的心意,承诺高中后会回来找她。这一场戏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角色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还通过幽默诙谐的对话和动作,巧妙地化解了原本沉重的离别情绪。潘必正的姑母虽然严厉,但她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得潘必正与陈妙常的爱情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在神堂送行的场景中,潘必正与妙常的互动充满了戏剧张力,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潘必正的承诺,更是为后续剧情埋下了伏笔,让人期待他们最终的团聚。整场戏的编排和表演,都体现了川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传统题材的创新演绎。
此外,这部剧通过塑造戏剧张力十足的女性角色,展现了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恋爱的主题,尤其体现了现代爱情观念。作为修行之人的陈妙常,本应心如止水,不涉尘世,但命运弄人,潘必正的突然出现扰乱了她的宁静。当她手执玉簪,在月光下轻声吟唱,那歌声宛若天籁,穿透了时光的尘埃。歌词中既有对爱情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令人不禁为之动容,引人深思女性对爱情的自我追求,以及她们在传统与现代观念冲突中的选择。陈妙常的形象与传统戏曲中温婉顺从的女性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女性的觉醒,也映射出当代女性在爱情与自我价值实现之间的挣扎与追求。她的故事,通过川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使得这部剧作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传递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当曲终人散,灯火阑珊,舞台上只剩下那一抹淡淡的月光和那支见证爱情的玉簪。观众们纷纷起身鼓掌,为这场精彩的演出喝彩。川剧《玉簪记》已落幕,但那份感动,却如同余音绕梁,久久不散。如今,那柄玉簪或许已沉睡于历史的长河,但川剧《玉簪记》所传递的那份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也如同那永不褪色的玉簪一般,永远镌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在这川剧的华章里,我们是戏中人,也是看客。《玉簪记》不仅是一部戏曲,更是一段关于爱情、承诺与坚守的传奇。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嚣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珍惜眼前人,让爱情如同那柄玉簪般,历经岁月洗礼,依旧璀璨夺目,深情款款。愿你我,如这玉簪记中的角色,在岁月的长河里,不离不弃。让风花雪月见证我们的誓言,在人间烟火中,书写属于我们的传奇。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四川艺术基金-四川剧目
官网|www.scysc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