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七届青川赛
“老生”新谈川剧过往
川剧是四川、重庆两地共同的文化瑰宝,是川剧地区独有的传统地方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川剧凝结着巴蜀文化的精神价值。保护和传承川剧对赓续川渝文脉、唤醒川渝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巴蜀文化生态区面对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川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四川人民并未放弃对这份文化遗产的守护与传承,1982年7月,四川省委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明确成立四川省川剧领导小组,制定川剧“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八字方针。目前,四川省已建立的59所川剧传承基地通过剧目创新、培养新人、开展普及教育等多种方式,让川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川剧爱好者们也在用脚投票,为坚守在艺术舞台上的川剧演员鼓掌、叫好。
一部剧振奋一个行业
2022年9月,川剧《草鞋县令》荣获中国政府专业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是四川省时隔15年再获此殊荣。川剧界为之一振,让坚守中的川剧人看到了曙光,坚定了决心。全省掀起了川剧创作热潮,涌现出了川剧《梦回东坡》《花自飘零水自流》《大千世界》《最后一场封箱戏》《赤水河畔》《蜀道行歌》《红漫巴山》《凤鸣山传奇》《信仰》等精品力作。
2024年7月底,四川和重庆相继出台了两地的川剧保护条例,作为全国文化领域开展跨省同立法的首次探索,《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和《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于2024年9月1日起同步实施,为川剧院团发展和川剧人才培养提供了法制保障。
在这个万象更新的时期,川剧界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频。大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业界有不少创新的融合剧目,也有很多复排的经典剧目。2024年四川省川剧院集中复排了一大批经典折子戏。时隔44年复排川剧史上经典剧目《芙蓉花仙》,曾参演过的陈智林、肖德美、张燕已成长为川剧和戏曲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四川省川剧院联合四川省艺术职业学校复排40年前在成都演过的《芙奴传》,肖德美名家工作室和巴中合作复排近40年未曾上演的全本大戏《玉簪记》。
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经过紧张筹备于9月6日正式开启。四川省第七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作为13项配套活动之一,11月1日如期拉开帷幕。全省14个市(州)、1个省级文艺院团、1所艺术高校的86名青年川剧演员齐聚四川德阳展开10场专业角逐。
“花旦(诞)”青出于蓝
以赛促练。以赛迭代。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为川剧青年人才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机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旨在选出新秀,以人才引领行业发展。一种艺术门类的巅峰时期,有赖于一些以艺术为天职的人。艺术创作,出自人的本性,与是否“职业”并无必然关系。高水平、高难度的“技能”首先出自“天才”加“兴趣”。此次青年川剧演员比赛中,不乏六场通头之才。川剧演员定型后的标准职业训练,反倒是一把双刃剑。青年川剧比赛也为演员和观众提供了一次交流互动的机会,激发青年演员精进技艺、主创思考川剧发展方向。
以赛融情。以赛赓续。川剧根植于民间,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蕴含了一种川人的认知、思维、记忆、表达和交流、互动方式,一种川人对己对人、对生存环境、对人生、对生命的态度。到了现代,川剧已经升华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七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让社会各界看到川剧编、导、演、音、美各门类以及生末净旦丑各行当人才的赓续成长。逢其“时”,还要遇其“人”。川剧演员对于身声神韵的传承,在撕裂中接续,在前进中更迭。年轻一代的演员更需要师古鉴今,入戏定神,守正创新。
振兴川剧出人出戏走正道
戏核,文化内核,演艺通心。
韵味,心理回味,声色俱佳。
梅香,理气开郁,温暖人心。
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中国川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川剧传承与中华文化呼应,与天地精神往来。第七届青年川剧演员比赛引导公众探源川剧的奥秘,“梅花香自苦寒来”,共同见证“梅花传千年”的魅力,为川剧的传承与弘扬、发展和壮大凝聚智慧力量。
守正就是回归戏剧本体,坚守艺术本位,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寻找前行的动力。创新就是要与时俱进,使传统艺术彰显现代神韵。希望我们能立足川剧,赓续传统。在新的时代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传统艺术实现更多现代表达。川剧也是史上地方剧种跨文化交流排名第三名。所以,我们更需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
作者简介:
王海燕,供职于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系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本文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四川艺术基金—四川剧目
官 网 | www.scysc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