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堂回顾(四)

文摘   2024-11-06 19:47   四川  

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课堂回顾(四)

2024 Sichuan Chongqing Drama Criticism Talent Training Course  Classroom Review(Part 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川渝戏剧评论体系建设,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作用,持续培养戏剧评论人才,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联合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于10月28日至11月1日举办了为期5天的“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





01

课程概述

Course Overview



2024年10月31日上午,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开启培训第四讲。本次授课的是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研究员廖全京,授课题目是《评论者的资源储备与认知误区》。



02

专家简介

Expert Profile



廖全京,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研究员。


廖全京,研究员,四川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1998年经国务院评定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和旅游部2016—2020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授课专家。

廖全京老师先后在《文艺研究》《戏剧论丛》《中国话剧研究》《戏曲研究》《中国戏剧》《剧本》月刊、《戏剧》《戏剧艺术》《四川戏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评论三百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第四卷、《中国现代戏剧总目提要》(与人合编)、《中国戏剧寻思录》《大后方戏剧论稿》《观剧者手记》《绿色的家园感》《广播影视剧本创作教程》《川剧艺术引论》(副主编)、《大后方文学史》(合著)等著作多部。

曾获得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首届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评论奖、第四届中国戏剧奖·理论评论奖、第四第五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第一届、第二届、第六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三届四川文学奖、第三届巴蜀文艺奖一等奖、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首届四川文艺评论奖一等奖等。



03

学员心得体会

Students' Perceptions


1

文艺评论的三重奏——廖全京老师授课心得

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四级艺术研究 谢金江

本次有幸参加了2024川渝戏剧人才评论培训班。作为文艺评论新人,各位老师的授课让我获益匪浅。其中,廖全京老师以《戏曲评论者的资源储备》为题,强调了资源储备的重要性并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为引向我们传授了文艺评论的方法论,让我对文艺评论有了全新的认识。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在告诉我们,要在广博的知识海洋中,积累素材,充实自我,才能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精准的把握。在资源储备的过程中,评论者还需学会平衡情感与理性,用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理性思考去捕捉作品的内在价值。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在告诉我们,要规避认知误区。评论者往往容易陷入主观臆断、片面解读的泥潭,因此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会反思与自我修正,以免陷入固有的认知陷阱。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是避免误区、提升评论质量的关键。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在告诉我们,要追求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升华。在充分储备资源和规避误区后,文艺评论者终能以更为艺术化、文学化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追求语言表达的创新性,融入情感共鸣,让评论不仅具有理性的深度,更富有艺术的魅力和文学的韵味。

本次学习,让我对文艺评论本身和如何进行文艺评论有了新的认识,在未来的评论实践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不断积累资源,警觉认知误区,努力提升评论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文艺评论者而不懈奋斗。


2

不搞研究的文艺评论等同于读后感

绵阳艾诗睿雅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营销总监 赵竟宇

不发展是不对的,乱发展也是不对的,如果没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文艺评论就不能单独被称为一种文艺体裁和学术体裁。廖老师在课上讲道:“不搞研究的文艺评论就是读后感”,当下文艺评论家需要一定要深化学术研究,在做学问的基础上求发展,在不丢弃根本的情况下去创新。

廖老师讲到,文艺评论家也要做到王国维的“境界说”。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指的是文艺评论家在进入某个领域之前一定要对该领域有所了解,甚至要“望尽”,不能只做潜面的了解,文艺评论家要拥有成为各个领域专家的能力和本事,不能做那张嘴就来的“大师”。第二境界“为伊消得人憔悴”指的是文艺评论家在文艺评论的创作和研究中,要全身心地投入,为“文艺评论”导致自己憔悴,要有献身文艺的决心和毅力;第三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指文艺评论家要多方对照,只有多方对照参考,才能灵光乍现,豁然开朗。

“文艺评论三境界”几乎可以用以评定一名文艺评论家是否“合格”,以及为千万文艺评论爱好者指明方向。同时,文艺评论家要用各种学术、文艺著作夯实自身基础,在成为其他文艺领域的专家之前,先要成为“文艺评论”本身领域的专家。立足一个点,发散多个面。文艺评论家要通读大家著作,研究文艺以及文艺评论学术名著。以便接受时代所带来的改变和创新,文艺的“骨头”没有变,学问的本质没有变,文艺评论的底层逻辑没有变,变的只是面向大众的窗口以及形式。一如当年的“儒皮法骨”。

总的来讲,文艺评论作为一个专门的文艺领域,一定要有其独有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就是研究和学问。文艺评论是一个学问学科,但这并不代表着文艺评论就是枯燥的,更不代表文艺评论的进步就得接受非专业“评论”的加入。通俗点讲,文艺评论要在保留学问才气的前提之下去谋求和时代的契合,是增加,而非一味地抛弃。在这个前提之下,就要求我们文艺评论家一定是一名学者,而不是只会提笔写作的作家。


3

高屋建瓴 具体指导 切身经验

——听廖全京研究员授课有感

四川音乐学院 宣宁

有幸在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与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联合组织的“2024川渝戏剧评论人才培训班”上聆听了四川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廖全京研究员的授课,收获颇丰。廖老师以“戏曲评论的资料储备”为题,进行了一场内容充实、层次丰富的讲座。其中既有对戏曲评论研究定性的高屋建瓴,也有引介相关资源的具体指导,更有剖白自己求学、为学心路历程的切身体验。

廖老师首先给戏曲评论下了一个定性,即“做学问”。评论不是印象式的主观评点,而是对艺术形式、艺术作品、创作现象的深入研究。戏曲评论即戏曲研究的有机组成,非得以做学问的态度、丰富的理论储备、专业的研究方法和思辨、批判的理性精神,才能为之。而要研究戏曲、评论戏曲,对相关研究资料的掌握显得格外重要。廖老师在授课时不厌其烦地给大家一一引介了若干他精选出的戏曲史论、文化研究、传统文论和原典资料。真可谓倾囊传授,手把手地指导。尤为让人感动的是老师以自己求学、为学的经历,督促后学。其间流露出的真性情、真精神,让大家十分感佩。

以前只能阅读老师大作,与其神交,如今能当面讨教,更是感受到老师豁达、坦诚的人格魅力。聆听这种充沛着专业智慧和情感内涵的讲座,确是一件乐事!


4

《评论者的“资源”储备与认知误区》学习心得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戏剧学专业建设负责人 

张沛华

廖老师结合自己的经历,从王国维做学问的“三重境界”讲起,继而从戏曲作品、曲学曲论到中国文化与古代元典等方面,为大家讲解了一个戏曲评论者应该具备的资源储备,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

所谓的资源储备,既包含从事戏曲评论的所必需的戏曲历史、理论知识,又包含评论者对于传统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知,评论者既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资源”,又要有自己的“精神资源”。做评论一定要专业,但却不能止步于“专业”,评论要有纵深感,要有穿透力。廖老师认为,一个优秀戏曲评论家首先应该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者,研究是评论的基础,评论必须建立在对戏曲历史与戏曲理论的熟悉之上,必须体现出专业的深度与力度,做批评亦是做学问,未经研究的批评只是空洞的感想。同时,从更广的角度上来看,研究戏曲亦是研究文化,因此评论者在知识积累构成上必须“打通”文学、历史与哲学。只有突破自己的狭小视野,才能获得评论的开阔眼界,才能对戏曲作品做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定位。廖老师还结合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放弃做学问”——这对于当下具备更加便利研究条件的年轻学者来说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廖老师对于原典与元典的重视,在书籍“代读”与作品“速看”盛行的当下,个人在“代读”“速看”中经常陷入一种浅显的“已知”状态,不仅缺少对作品的真切感受,更会受到“知识生产者”的理解左右,甚至三人成虎、以讹传讹,致使作品不再具备真实的内涵而转变成为一种虚假的感悟。似懂非懂的“速成”知识一旦转化为评论者的所倚,那么“批评”本身就该受到批评了!


5

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副教授 杨雯璃

10月31日上午,全体学员聆听了廖全京老师题为《戏曲评论者的资源储备》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主要包括了从事文艺评论要经历的三重境界、评论者应有的知识储备以及评论者应有的专业素养三个方面的内容。

授课伊始,廖老师从王国维做学问的“三重境界”作为引入,指出写文艺评论也是做学问,也需要经历做学问的三个阶段。写戏曲评论也要追求高远的境界,要有追根溯源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廖老师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告诫学员们,不管身处顺境或是逆境,都不要放弃读书,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同时廖老师还从多年学习、研究的角度给学员们推荐许多重要必读书目,并对其中的典籍进行讲解,帮助学员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最后,廖老师指出合格的评论者必须兼顾历史的理性和人文关怀;在评论中既要有肯定性的关注,又要有批判性的反思,而不是简单地就戏论戏。

廖老师在课堂上对学员们倾囊相授,课中既有思想的高度也有文化的深度,更有历史的厚度;既有他丰富人生经历的生动举例,也有真性情的表达;在课堂上所体现出的博学、厚闻、广记,让我深受触动:一是深刻意识到文艺评论的意义不是简单地服务于文艺创作,应该具有引领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二是合格的文艺评论者应该有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评论一部作品时不但要有纵向的历史视角,也要有横向的跨学科视角。三是通过学习发现了自己的差距,在未来我将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6

四川音乐学院戏剧学院教师 罗毅

今天上午,廖全京老师为学员们带来了独特的一课:《戏曲评论者的资源储备》。廖老师开篇就为我们细品了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做学问的三种境界,让我们在当下这种浮躁的氛围中重新思考自己的初心。无论是做学问还是教书育人,这三重境界都应该是我们追寻的方向,也是当前我们所缺失的核心精神。廖老师通过他当年的求学经历提醒和激励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不断从传统古典文学中温故而知新。因此,廖老师为我们推荐了很多专业必看的戏曲戏剧作品和必读的专业书籍。同时,廖老师也为我们饱含感情的细数影响他的这些文史哲学者和老师们,更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浅薄和急于求成。十分惭愧!诚然,如廖老师反复叮嘱,只有不断地积累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真正提升我们的学术修养。在今天的课堂上,最令我动容的是廖老师在谈到自己的恩师时哽咽落泪,这种赤诚的师徒感情或许也正是这个时代稀缺的做学问的精神传承,也让我想起了在川师念本科时候教授古典文学的老先生们的人生境界,那种蓦然回首的笃定感和幸福感让我羡慕不已!聆听廖老师的课是一种古典思想浸润,或许越是在焦虑内卷的土壤中我们越应该回到传统文化土壤中汲取前行的能量。


文章经授权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

\ | /

END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四川艺术基金—四川剧目

官 网|www.scyscz.com

四川剧目


您的关注是我们的动力


编辑:王佳瑞

排版:王佳瑞


四川艺术基金-四川剧目
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四川艺术基金管理中心)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管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负责实施舞台艺术源头工程,指导和辅导全省戏剧创作,开展戏剧理论研究;履行四川艺术基金管理和国家艺术基金四川项目管理工作办公室职责;编辑出版《戏剧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