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文史】江宁非遗:龙都八景的传说

文摘   2024-11-02 09:30   江苏  











龙都八景的传说





基本概况

龙都古镇位于今江宁区东南部,东邻湖熟,南、西、北三面为秦淮河环抱,隔河南对周岗、禄口,西界秣陵,北望淳化、方山。龙都亦称“泉都”。据《景定建康志》等文献记载,早在宋代,今龙都社区所在集镇已设泉都市,成为当地乡村经济中心。泉都市在上元县泉水乡,离城五十五里,因其地多泉井,故称“泉都”。又因其地曾有九龙聚会之神话传说,故又有“龙都”之别称。按:古代之市,分在城之市和乡村集市两类。乡村集市虽比集镇小一级,但亦是一地商业贸易中心,且有相当人口集居。泉都既然在宋代已设市,说明当时已经人口汇聚,经济繁荣。元代,泉都市亦名龙都市。元贞元年(1295年),还因龙都地处秦淮河上游东支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故在此处还设有龙都巡检司,专门派驻巡检和弓兵巡防捕盗。镇守官军由万户府轮差,由千户、百户管军戍守其地。

龙都埭


至明清时期,仍设泉都市(或称“龙都市”)。而据《同治上江两县志》《龙都乡志》记载,到清代,泉都已改市为镇,镇名“龙都”。旧时龙都镇仅一条正街,长850米,宽约一丈至一丈五尺。正街中间是用从苏州运来的质地坚硬的长方形菜籽石铺成,南北两侧各有五条小巷分别通向沿河码头和街后各村圩田。南边五巷是许家巷、二廊阁、南街、史家巷、小巷,北边五巷是薛家巷、老梅中巷、土地庙巷、澡堂巷、谢家巷。街上共建七道圈门,中间有五道圈门,东、西两侧各有一道圈门。东侧街口建东关圈,亦称更楼,拱门上方中央刻“带淮门”三字,旁有明天启七年(1627年)题款。西侧街口建西关圈,拱门上方有砖刻“拱阙门”三字。西侧更楼分上下两层,高约二丈,底层为进出正街的通道,上层为打更或守卫者观望防护之所。一遇情况,东西两门紧闭,全镇联为一体。南街因比其他各巷宽长,两侧巷口亦建圈门,分别名为“对翠门”“紫凝门”,为集镇南大门。龙都是秦淮河沿岸一座著名古镇,今属湖熟街道。其历史悠久,山水清幽,风景秀丽。据有关资料记载,至迟在清代,已出现“龙都八景”之说。

龙都杨柳村

历史传承

至迟在清代,江宁已出现“龙都八景”之说。龙都八景分别被命名为:秦淮春涨、后墩晚眺、回龙晓钟、对翠雪霁、东林古柏、半塔斜阳、种莲夜梵、石秋桥月等。第一景是“秦淮春涨”。指每逢春潮水涨,秦淮河湍急河水自东而下,站在古镇北万安桥上,可观浪花四溅,水流咆哮之景。又据记载,万安桥横跨秦淮河南北两岸,南端桥尾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万安亭。亭高约两丈,门楼上方有“泉都利涉”4个砖刻大字。亭内两壁共镶18方功德碑,碑刻造桥捐款者姓名与数额。两侧各置长凳一条,专供行人休息避雨之用。第二景是“后墩晚眺”。旧时龙都大庙后有一土墩,墩上有一四方八角小亭,名“歇凉亭”,可供行人驻足小憩。亭柱上有对联一幅:“不设藩篱,恐风月被它拒住;大开门户,任溪山入我襟怀。”傍晚,若立亭上,近水远山,夕照晚霞,尽收眼底。第三景是“回龙晓钟”。旧时龙都大庙前原有一道石拱桥,名“旻桥”。拂晓之际,立于桥上,能听西庵(亦称旻龙庵)清幽钟声,催人梦醒。第四景是“对翠雪霁”。“对翠”是龙都镇南街南北两端设置的圈门之名。冬雪初霁,站于门内,远眺皑皑白雪覆盖下的远山村野,银装素裹,美景如画。第五景是“东林古柏”。旧时龙都街东圩堤上东庵前原有一片茂密的古柏树林,树木葱郁挺拔。步入林中,苍劲翠绿,如临仙境。第六景是“半塔斜阳”。旧时龙都镇西北小新圩后有一座古塔,塔为七层,乃砖砌实心结构,高耸入云。日落西山时,斜阳照射塔身,投影于河对岸,恰似一道桥梁沟通南北。第七景是“种莲夜梵”。“种莲”是龙都镇北秦淮河畔一座小庵之名,庵前有一莲塘,故以为名。入夜,庵中僧尼口念梵经,手敲梵钟,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第八景是“石秋桥月”。龙都镇西北宝塔弯处旧有一座石拱桥,每当皓月当空,桥身倒映在水面上,月色溶溶,波光粼粼,星空桥影,交相辉映,景色格外迷人。“龙都八景”产生于清代,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及民国时期已经湮没无闻,近年来,被研究人员挖掘整理,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龙都杨柳村古建筑旧影


据《江宁历史文化大观》载,龙都除了八景之外,还有深厚的文化元素。顺治十六年(1659),谢煦随祖父谢玑迁居龙都。谢玑,字在之,上元孝陵卫人。明诸生。明初辛国公谢贵后裔。尝读书灵谷山中15年,足不入城。应天府丞张玮以岁饥多盗,曾向其咨询时政,多得其助,欲向朝廷举荐,却被婉拒。著有《问心诗稿》。无子,遂以从兄之孙谢煦为嗣孙。谢煦(1645~1713),字伯致,后名树,字伯子,上元人。清初诸生。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大举入江,兵临江宁城下。城中大恐,许多人出城避兵。年仅十五岁的谢煦随祖父谢玑就此南下,迁居龙都。谢煦虽然年轻,却勤奋治学。到龙都不久,就编辑了《井观小史》四卷,“详载钟山胜概及路寝规制、典物品汇,可备文献”。他对龙都的风土人情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又辑《龙都风土记》,据称“驯雅不愧古人”。成人后,他开始潜心易学,并泛览经史百家,撰有《易诠》二十卷及《考工记注》一卷、《左氏变例》《通鉴纪闰》(自晋至隋)八卷、《张子正蒙补注》四卷、《春草堂文集》四卷、《焚余草》二卷、《家传》二卷等诸多著作,被学者尊称为“萝庄先生”。可惜的是,其著作包括《龙都风土记》今天均已失传,保留至今的文字仅有《国朝金陵诗征》收录的诗作一首。

当代价值与影响

配合龙都古镇的开发,恢复龙都八景是最佳的选择。旧时,龙都八景的传说并未受到重视,除《龙都乡志》略有提及外,仅《江宁历史文化大观》作过较为详细的介绍,这与龙都八景在历史上的地位颇不相称。因而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其实,历史上的龙都八景,吸引着文人骚客的关注,也有一些相关诗词问世,它的审美价值在这些作品中一览无遗。龙都八景的出现,是当地社会和谐的象征,因而也体现出其和谐价值。根据文化发展的需要,适时地开发恢复龙都八景,是传承历史,发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内在要求,对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稳定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983年的秦淮河一览

来源:《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





往期推荐


【协商议事】聚焦地方特色,共谋农副产品销售平台建设


【协商议事】推进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协商议事】送餐上门,打通为老服务“最后一米”


【协商议事】第十履职联组围绕小微冷库安全长效机制建设开展调研协商

江宁政协
发布江宁政协工作动态,服务委员协商议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