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文史】江宁非遗:江宁八景的传说

文摘   2024-11-09 09:30   江苏  








江宁八景的传说





基本概况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清代曾评选出南京地区一批风景名胜,定名“金陵四十八景”。其中有八景在今江宁县境,它们是:东山秋月、牛首烟岚、祖堂振锡、献花清兴、天印樵歌、祈泽池深、台想昭明、虎洞明曦,是为“江宁八景”。 

《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之“牛首烟峦”(明版画)

历史传承

如所周知,自唐代李白之后,吟咏金陵古迹渐成风气,刘禹锡《金陵五题》为其中的代表作。至宋代,更形成颇具规模的组诗,如杨修《六朝事迹杂咏》38首、曾极《金陵百咏》等。四库馆臣言,“宋世文人学士,歌咏其土风之胜者,往往以夸多斗靡为工”,这已是后世评咏景物的滥觞。明代,选景之风渐起,金陵八景、十景之说陆续出现,并配有景物图和咏景诗。悠久的建都史为南京留下了众多古迹,成为独特的文化地理景观,于是选景与咏古自然结合起来。万历时期,朱之蕃“搜讨记载,共得四十景”,由陆寿柏“躬历其境,图写逼真,撮举其概,名为小引,系以俚句”,编成《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清康熙初年所编《江宁府志》即附有高岑所绘金陵四十景图,因咏景诗很难有代表性,仅余景点介绍。

虽然咏古诗作仍然继续发展,如余宾硕《金陵览古》60首、陈文述《金陵历代名胜志》(即《秣陵集》)300余首,但由于大部分古迹已经湮废,因此影响更大的还是景物评选,其特点在于图文并茂,四字景名琅琅上口,有景可观,又数量有限,便于游览。特别是乾隆南巡江宁、历游名胜之后,金陵景物逐渐固定为四十八景。由于四十八景版本各异,具体景点也略有不同。甲辰年(乾隆四十九年或道光二十四年)上元人陈学(号岳楼)所绘四十八景册页,在今江宁地区的有祁泽池、牛首山、虎洞、天印山、东山、献花岩、幽栖寺七景。光绪年间长干里客(徐虎,号瘦生,苕溪人)所绘《金陵四十八景图》则有八景,在诸版中最多,此八景遂成定制。

其一为第二景“祈泽池深”。文曰:“在府治东南三十五里,山高五十丈,周四十里。宋时法师结庵于此,讲《法华经》。龙女听讲,法师曰:‘可闻一泉乎?’后数日,清泉涌于庵南。后人以祈祷多应焉。”乾隆二十二年三月(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南巡江宁,曾游览祈泽池并留诗《寄题祈泽池》,其云:“闻道结庵初法师,倩龙女为现斯池。神通诚使那枷伏,何待法华听讲时。”关于“祈泽池深”的传说,详见“江宁名泉的传说”之“祈泽寺龙泉”,不赘述。

《金陵八景图卷》之秦淮渔笛(明人绘)


其二为第十二景“牛首烟岚”,文曰:“在府南二十里,山有二峰,东西相对,王导名之曰天阙,连接祖堂、献花岩诸山,惟含灵阁独踞其胜。”牛首山双峰直插云汉,浮图高耸,山上林木葱郁,泉石相映,故有“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之称,兼之寺院林立,盛产茶、菊、兰等奇花异木,自六朝以来一直是金陵南郊最为民众所乐游的景点之一。因其春天景色格外秀丽,故至少在民国时期,已有“春牛首,秋栖霞”一说。


其三为第十五景“东山秋月”,文曰:“在府治东南三十里,一名土山。晋谢安筑之,拟以会稽之东山,尝与仲子围棋于此,又尝挟妓游山,流连终日。试一登揽,远山叠翠,古木含烟,亦郊垧之胜概也。”东山本名土山,在今东山街道的西北端。东山虽不大,但因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而名闻遐迩,并成为历代名贤墨客游览、凭吊对象,唐代的李白、温庭筠,宋代的苏轼、王安石,明代的姚汝循、黄姬水等,都留下与东山有关的诗篇。从长干里客所绘的《东山秋月》图来看,当时的东山绿树四合,楼台掩映,曲径盘纡,直通幽处。山颠一带红墙内,更是杰阁高矗,回廊曲曲,景色分外优美。

《金陵四十八景》之东山秋月(清版画)


其四为第十六景“虎洞明曦”,文曰:“城东南四十里,出高桥门外田野。洞不甚宽奥,而群山环立,云光吞吐。近洞有宫氏泉,相传汉时已着。洞外一庵,竹树掩映,土地平旷,游人至是憩焉。”此景与宫氏泉相邻,其传说可见“江宁名泉的传说”之“上庄宫氏泉”。

《金陵四十八景全图》之“虎洞探幽”(民国版画)


其五为第三十二景“台想昭明”,文曰:“在湖墅镇。李白醉看紫绮,遇崔侍御于此。楼之侧,缭以短垣,涧路盘纡,花木参错,浓阴夹道,苍翠入裾。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是过也。”相传南朝萧梁昭明太子曾在湖熟台型土丘“梁台”读书。梁台有法清寺,东侧有水塘,名“小太湖”,因广植莲藕,又名“植莲湖”,相传湖中常映出双月,蔚为奇观。萧梁昭明太子曾游于此,并在法清寺楼上读书。后人为纪念好学的太子,在庙旁建“昭明太子读书楼”,遂为“台想昭明”之景。该读书楼突兀云表,庭宇闲敞,树木萧森,鸟语花香,风声月色,风景清幽秀美。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十余处昭明太子读书台,仅南京地区就有四处,除湖熟外,一处在紫金山北峰,一处在江浦老山汤泉院,一处在六合方山仙人洞,亦有观点认为“台想昭明”位于紫金山。昭明太子是否真的曾到各地读书,已无法考证,但从各地众多昭明太子遗迹可以看出,后人对这位为文好学的太子颇为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昭明太子之形象也由“人”上升为“神”,成为官员、学者乃至普通民众的信仰对象。


其六为第三十五景“祖堂振锡”,文曰:“寺在牛首山之西,懒融禅师修道之处。唐贞观中,传四祖法建寺,故山与寺皆名祖堂。曲径通幽,禅房寂静,过于牛首之弘觉云。”此景位于牛首山南端祖堂山。祖堂山原名“幽栖山”,海拔256米,面积约3.6平方公里。南朝刘宋大明三年(公元459年)建幽栖寺于山南,故山名“幽栖山”。唐代禅师法融在此修行,创立佛教禅宗“牛头宗”,即佛书上所说的“江表牛头”,香火鼎盛,此地成为佛教圣地,法融为牛头宗第一祖师,山遂更名为“祖堂山”,因有“祖堂振锡”之誉。

《金陵四十八景》之祖堂振锡(清版画)


其七为第四十二景“天印樵歌”,文曰:“在城南四十里,高一百十六丈,周二十七里。四函方如城,故俗名方山。秦始皇凿金陵,此山是其断者,上有石龙池,下有葛仙翁井,杂树不生,亦一奇境也。”此为江宁区东南方山之景。方山海拔208.6米,总面积约6.5平方公里,四函方如城,故名“方山”,又因形如方印而名“天印山”。旧时方山,巉岩峭壁,林木清幽,杂树不生。又有诸多人文古迹,自六朝以来即为游客所喜寻胜探幽之地,明代许谷《登方山绝顶》云:“天印山高四望遥,振衣同上兴飘萧。深岩藉草秋仍茂,绝顶清池旱不消。散睇青峦围锦甸,举头苍蔼接丹霄。洞中却爱栖真者,不信人间有市朝。”方山景色之壮美,由此可见一斑。

《金陵八景图卷》之天印樵歌(明人绘) 


其八为第四十五景“献花清兴”,文曰:“在牛首山东南。懒融禅师卓锡此岩,雪中开奇花二枝,且有百鸟献花之异,故以名岩。岩外建留云阁、芙蓉亭。游山至此,可以息虑洗心,而回首林峦殿塔,又如一幅画图也。”如前所述,唐代禅师法融曾于幽栖寺(即牛首山)修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法融在幽栖寺中开讲《法华经》《大集经》。相传其时大雪纷飞,忽然从皑皑白雪中绽放奇花两朵,状似芙蓉,灿如金色,七日花谢。又传说其时有百鸟翔集,纷纷衔花来献。因此,后人便把法融讲经之地称为“献花岩”,“献花清兴”一景即指此。献花一事并未见载于传世唐宋文献,其最早见于明代文献,故推测乃后人附会之作。

当代价值与影响

历经百余年沧桑,江宁八景中有的在抗日战争时期遭兵燹而不复存在,如“牛首烟岚”“台想昭明”;有的虽景色不复往日,但遗迹尚存,如“虎洞明曦”,只要稍事经营,就可完全恢复昔时胜景;大多数不仅旧景仍在,且历经修葺,已成为旅游胜地。与“江宁名泉传说”类似,应详细搜集有关“江宁八景传说”资料,并与相关旅游资源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来源:《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





往期推荐


每月一讲:国资国企工作


【委员荐书】邹武健委员推荐《招商4.0(新时代区域招商的战略思维)》


【协商议事】梅龙湖生态沿岸人居环境提升专题协商议事


【协商议事】让法治成为营商环境“最硬内核”

江宁政协
发布江宁政协工作动态,服务委员协商议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