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吴响井的传说
陶吴镇位于南京西南,本名云台市,因靠近云台山而得名。相传春秋时,陶朱公到此来住过,后人为纪念陶朱公,将云台市更名为陶吴镇。陶吴镇响井的来历,流布于横溪街道陶吴境内。
据《江宁历史文化大观》载,元祐五年(1090),凿陶吴镇响井。响井最早见载于《景定建康志》,位于“江宁县陶吴镇西北二百余步”,石井栏上见存“元祐五年”四字。据载:“或以纱帛蒙其上,以物击之,则作鼓声;或以瓦石投其中,则作钟磬声。”故名之为“响井”。“元祐五年”,元祐为宋哲宗赵煦年号,即1090年。
陶吴集镇旧貌
这种响井不独江宁有之,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湖北荆门亦有响井,井在州北街,旁有石岩,人汲水井中,则井响如鼓。响井发声或如鼓,或如钟磬,在古人看来十分神秘,不明究竟。今人虽未见有专题研究,但推想与声学原理有关。响井在南宋时期仍存于世,故《景定建康志》记之“今属陈主簿家园中”。元张铉《至正金陵新志》对“响井”,也有与《景定建康志》类似的记载。大约元代以后“响井”或许已废,但作为著名古迹仍记于各代方志之中,为人津津乐道。明正德《江宁县志》卷二“井泉附”:“响井在县陶吴镇西北,石井栏上有‘元祐五年’四字,盖赵宋旹所凿。”据载:“或以纱帛蒙其上,以物击之,则作鼓声;或以瓦石投其中,则作钟磬声。”得知陶吴响井的事迹,清代江宁著名金石家严观将考察响井列入计划,并收录在《江宁金石待访目》中。严观在《江宁金石待访目》这样记录:“响井,元祐五年题字,在江宁陶吴镇,目见建康志”。《江宁金石待访目》,刊于嘉庆九年(1804),这说明,在清嘉庆年间,“响井”的“元祐五年”四字铭文,仍为金石家们所青睐。二品恩荫中宪大夫候选道承德孙彤在嘉庆十三年(1808)撰《江宁金石待访录》卷第三“北宋”也提到了“响井”,该书记载:“响井铭:刻元祐五年四字,在江宁县陶吴镇西北间二百余步,见前。”清宣统元年(1909年)始修的《江苏省通志稿》之“古迹志”卷一(江宁府):“响井在江宁县西南陶吴镇,以纱帛蒙其上,击之,作鼓声;以瓦砾,则作钟磬声。”即使到了清末,“响井”作为经历近千年的遗存,在江宁府的古迹中,仍然有一席之地。虽然,据《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南京市江宁区资料汇编》之“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线索清单”记载,响井的传说,产生于明代。但从上述宋、元、明、清的南京方志文献记载来看,自宋代起,响井“或以纱帛蒙其上,以物击之,则作鼓声;或以瓦石投其中,则作钟磬声”的神奇之处,就已经流布于世。更加神秘的是,在南宋时期,“响井”则成为陈主簿的私井,而“今属陈主簿家园中”。
这种响井不独江宁有之,据《大清一统志》记载,湖北荆门亦有响井,井在州北街,旁有石岩,人汲水井中,则井响如鼓。响井发声或如鼓,或如钟磬,在古人看来十分神秘,不明究竟。今人虽未见有专题研究,但推想与声学原理有关。响井在南宋时期仍存于世,大约元代以后已废,但作为著名古迹仍记于各代方志之中,为人津津乐道。
1990年代江宁春耕
2005年5月31日,《金陵晚报》在《南京的特色古井》的介绍了陶吴的“响井”。2008年12月,《江宁历史文化大观》载“陶吴响井”。2009年7月,江宁区文化局编《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南京市江宁区资料汇编》之“江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线索清单”收录。历经930余年的“响井”,在史料的重新挖掘后,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近年,陶吴社区建设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乡人若留心于此,则尚湮没于地下的这处胜迹或将有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来源:《江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