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之声 | 血栓防治月:你必须了解的健康警报

健康   2024-11-01 16:01   上海  


10月是中国“血栓防治宣传活动月”。随着全球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血栓性疾病正日益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重大隐患,对心脏、大脑和肺等重要脏器造成危害,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危及生命。



血栓形成给身体埋下隐患


血栓,在人体内悄无声息地形成,会减缓或者阻断正常的血流,甚至脱落移行至其他器官,严重威胁生命与健康。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血栓性疾病可以分为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静脉血栓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静脉血栓的发病率是动脉血栓的4倍。深静脉血栓早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可能导致肢体肿胀、疼痛、溃疡、血栓后遗症,而一旦发生肺栓塞,往往非常凶险。


静脉血栓发生时往往没有任何征兆。患者一旦出现症状,则提示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肺栓塞。疼痛、肢体肿胀红肿、体温升高、不明原因的呼吸急促、胸痛在深呼吸时加重、心率快、轻微意识丧失或晕厥均提示有可能发生了静脉血栓栓塞症,出现症状应及时就诊。特别是肺栓塞三联征,通常是指呼吸困难、胸痛及咯血,一旦发生应立即送医救治。


上海市肺科医院肺循环科王岚主任介绍,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三大因素,主要包括静脉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的高凝状态。因此,血栓容易“拴住”的人群有长时间制动、久坐、久卧不动者,手术或骨折创伤者,高龄老人,吸烟人群,有家族血栓病史者,肥胖者,孕妇和产褥期女性,癌症及化疗患者等。



血栓性疾病可防可控


血栓的防治关键在于生活方式改变和日常预防,即使是高危人群,如果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很好地预防和控制。

适量运动:运动可大大降低发生静脉系统血栓的风险。

健康饮食:三餐定时,低油低脂低盐,多摄入蛋白质和蔬菜。

拒绝烟酒:远离烟酒可大大降低运动系统血栓的风险。

愉悦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



推进肺栓塞全程管理模式


即使属于血栓性疾病高危人群,患者也不用过度担心。王岚主任指出,现如今预防措施日益完善,患者在治疗前都会进行严密的评估,肺循环科的医生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抗凝策略。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固的风险,从而防止肺栓塞的发生。常见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低分子肝素和新型抗凝药等。采用利伐沙班等新型抗凝药抗凝,有固定剂量,无需常规监测,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较少,疗效确切等优势,对于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患者显著增加了抗凝治疗的依从性,是对抗血栓的核心,应贯穿治疗全程。新型抗凝药在疾病急性发作期和病情稳定期的用法用量都有严格的临床规范,患者应在医嘱指导下合理使用。尤其是骨科手术、腹部手术或癌症治疗后的患者,肺栓塞的风险更高。术后早期活动、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和积极的康复训练是预防血栓形成的关键。


肺科医院高度重视血栓问题,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经过筛查后,漏诊的几率极低。即便肿瘤科或急诊科,一旦发现血栓,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诊断,并且只要诊断及时,治疗效果非常理想。肺循环科拥有多种治疗手段,涵盖了预防药物、物理预防措施,从溶栓治疗到口服抗凝药,再到滤网植入,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治疗方案。肺循环科在深静脉血栓诊疗领域深耕数十年,尤其在下肢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内科治疗及介入治疗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介入团队开展了肺动脉介入抽吸及取栓术,为患者带来了希望。此外,即便血栓治愈后,医护人员还会通过随访系统持续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定期评估药物副作用,是否有出血情况,停药后是否出现复发以及指导患者如何第一时间应对复发。全程无缝衔接的疾病管理模式,将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欢迎转发点赞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上海市肺科医院订阅号
关注上海市肺科医院官方订阅号,即时获悉医院最新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