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们,先预告一下,咱们的年货海参专场,马上就要开播!
为了今天的直播,咱的老朋友高姐专程从大连赶来北京。
悄咪咪说两句,好东西不少,礼物也不少!
想囤海参自己吃,送长辈朋友的姐妹,今晚19点到24点,一定要来直播间!
好了,下面开始今天的分享。
就算年底我各种忙,我还是关注到了刘小样。
一个最近几年,反复被关注的普通农村妇女。这一次她和前央视主持人张越再次一同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是在一个名为《她的房间》的采访栏目中。
张越当年主持的《半边天》是中国最早的女性节目,节目里采访了各行各业的杰出女性,而刘小样是所有采访对象中,最特别,也最令人震撼的一个。
23年前,刘小样在《半边天》里,留在惊为天人的那句“我宁可痛苦,我不要麻木”。
直到今天看,依旧让人震撼。
23年后,她与张越的这次重逢,让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一个出身普通、没受过高等教育,却早早觉醒反复“出走”寻找精神自我的劳动妇女,与当年因节目结缘,帮助她,指引她的女记者再度对话。
我第一次刷到这个节目时,就举着手机一边哄娃一边看,一口气都看完了。
刘小样很通透,比很读过书,受过所谓教育的女性还要拎得清。
她说,一个人,你越给他自由,他越回家。
她说,我费劲力气就是不想成为什么人,我就是我自己。
她说,诗不一定在远方,她可以在你自己的心里,我的诗,就是我院子的花
但人红是非多,随着刘小样的再次出现,人们发现她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
当年反复的“离家出走”,做销售,做生活老师,做各种工作找寻自己,她兜兜转转去过很多城市,都没能找到一个栖息地。
最后依旧回到家里,围绕三尺锅台。
有人说,她是失败的。
当年的她,穿红色的衣服,摘抄书里的句子,跟着收音机学普通话,用自己的方式和农村的一切做抗争。
现在的她,眼角的皱纹已经开花,穿着最简单的白T恤,跟张越聊孩子,聊种地,成了最普遍的中年妇女模样。
用世俗的眼光看刘小样,她23年的抗争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
没闯出一片天,没看到另一种女性的理想范本。
连她自己、丈夫也曾否定过自己,认为自己是最终失败的出走者。
我以40余年的人生经验,可以很笃定的说:不是。
至少我觉得不应该这么粗暴地定义一个女性的成功和失败。
很多人关注这个结果,是因为只能看到结果。
一说出走,很多人会下意识期待一个目的地,好像刘小样只有成为刘总,刘导,刘老师,才是成功。
她必须跨越阶层,有钱或有权才能被称为,女性的突围成功。
但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处目的,而是在于承担每个过程。
如果你仔细看,刘小样的23年有足够丰富的过程。
她还会去摆弄鲜花,闻着花草留在手心的味道,
她还依然读书,并且抄到自己的本子上。
她最喜欢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即使结果一无所获,但过程亦是胜利。
以前的刘小样没有消失,在抗争中,她也和自己和解。
现在的她,厨房是窗明几净的,
别人家门口种辣椒,她种满了鲜花。
她还有十亩麦田,而且以地里活儿干得好而自豪。
丈夫给她买书,女儿带她看音乐会,
她内心里的“诗和远方”依然还在被家人呵护着。
她真正证明了一件事:
生活的乐趣都在过程里面,而所谓的结果,只是在长长的过程之后一秒钟的快感。
即便只看所谓的“结果”,刘小样也不算失败。
她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的讨论,很大程度她的表达给很多普通女性带去了光亮。
刘小样的存在,即是胜利。
我看完《她的房间》最触动的地方,其实是刘小样的第一次出镜。
23年前,刘小样接受张越的采访,她穿着红色大衣,面颊坨红。但她紧锁眉头,满脸的苦闷。
23年后,她身穿白色素T,牛仔裤,头发依旧微卷,脸上已经了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她很松弛,无论聊什么都是微笑着。
她没有变成大人物,命运也没有所谓的反转,她并不是以一种大女主逆袭的姿态出现的,或者和张越重逢的。
刘小样用23年的时间,接纳了全部的自己,发现了身边的美好。
她曾说,农村女人有两条命,一条属于娘家,另一条属于婆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
但她现在有了自己的命,她有自主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
过去,她能透过麦田看到生活的单调。现在,她能在平凡中发现“麦子像花一样”的美好。
她虽说回归了农村,但她的人生没有越走越狭隘。
不是只困于痛苦与挣扎,而是真的感到快乐和幸福,与自我和解。
采访的过程中,主持人张越都情不自禁地叹道:“她修炼得很完整,她很茁壮,精神越来越茁壮了。”
但看向身边,在同样的年纪,很多人达不到刘小样的境界。
40+的年纪,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出现“空心病”。
很多中年朋友都跟我讲,自己现在这个岁数,啥都有了,突然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
还是我刚才说的那个原因,我们这一代人太注重结果。而这种对结果的执念,往往会败坏通向它的全部过程。
小时候的教育,都是目标导向。
18岁之前是埋头学习,考上一个好大学。考完大学,目标又变成找一个挣钱多的工作,再是必须结婚,生孩子...
我们有一份详细的人生说明书,但里面只写了18岁、28岁、38岁的部分。
等我们一个个完成这些目标,再往后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所以,很多人到了中年,会突然迷茫,突然中年叛逆。
结果导向本没有错,但只看结果,唯结果论,会让得到太多的人空虚,让没得到的人恐慌。
我自己很早就在警惕这一点,步入中年后,我特别怕自己陷入这其中的某一极。
我怕过度焦虑,既要又要还要。我也怕过度麻木,失去对一切的好奇。
以我仅有的人生经验来看,我有两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要有足够多的触角。
我的人生字典里,体验是首当其冲的。
所以天南地北满世界地当全球买手,也成为了我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干一行爱一行。
虽然想要体验的事情有很多,但我想干什么,想清楚了,都会持续去做。
并且我能相对更好地做到,干一行爱一行。没有人天然地有那么多爱好。但对待人生本就不多选择,我们唯有努力热爱这个过程。
网上有人评论刘小样的归来。
“22年后,她不需要穿红衣服,因为热烈的红已长在心中。麦田也不再是困住她的围墙,幻化成独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从这个意义上说,刘小样已经不再需要突围,不再需要出走来自我证明。
但,那些年孤注一掷的出走和自我寻找,是最不可磨灭的人生意义。
史铁生曾说:
事实上,我们惟一具有的就是过程。一个只想使过程精彩的人是无法被剥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