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無壩引水”這說法,以現代的學術眼光看,固然不誤。可我相信這是教科書編寫者請水利史專家寫上的。
中國科技史學研究的最大特點,就是專家寫出的東西衹有懂的人纔看得懂,不懂的人越看越不明白。
在這種情況下,請問,教材的編寫者而不是這個條目的執筆者,你明白什麼是“無壩引水”麼?要是連你們編寫者都不懂,您們想如何讓初中小朋友懂呢?還讓小朋友們“想一想”!啥也不想閉眼背還行,“想一想”!——您們到底相讓孩子們怎麼想?
——都江堰,都江堰,“堰”不就是“壩”麼?怎麼成了“無壩引水”?“無壩”怎麼還能叫“都江堰”?
第二,若是講人話,我這個水利史外行以爲作爲一個成功的灌區,都江堰水利工程最大的特色是“無閘引水”,即通過兩級水口——以魚嘴合適的分水量保證灌區最小用水量,以寶瓶口控制灌區最大進水量,再以飛沙堰堰水流入寶瓶口(都江堰之“堰”指的就是這個“飛沙堰”,它也正是李冰的施工着力之處),同時又分流超過灌區需要的剩水,同時利用離心力甩出水中泥沙,保障渠道暢通。
整個分水樞紐沒用一個水閘,所以“無閘分水”恐怕更加通俗易懂,也更能讓小朋友瞭解都江堰灌溉系統工程設計的妙處。
第三,不宜拔高古人的技術水平。竊以爲都江堰的灌溉功能本是次要的輔助功能,李冰創製之初,本是以航運爲主,“壅江作堋(案即修築飛沙堰),穿郫江、檢江,别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栢大竹,頹隨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饒”(晉常璩《華陽國志》卷三《蜀志》)“有餘則用溉浸”,太史公本來有清清楚楚的記載(《史記·河渠書》)。正因爲是航運渠道,李冰纔採用了這種“無閘引水”的形式,因爲有閘,會影響行道的順暢通行,這就是都江堰分水設施的產生緣由;中國古代實際上並沒有其他採用“無閘引水”方式分引水流的灌溉工程,原因也在與此。
第四,關於都江堰水利工程在戰國初開時爲什麼沒有主要用於灌溉,這涉及中國古代灌溉渠道在南方和北方具有不同功能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需要專門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