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活动
EVENTS
11月2日(周六),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将举办展览“夜间剧作”公教系列活动:费纳奇镜工作坊与《沙人(The Sandman)》线上读书会。
11月2日,在场馆内发布带"#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标签和定位的小红书推文,可享「两人同行,一人优惠」的门票福利!展览“夜间剧作”将持续至11月10日,欢迎各位前来观展。
费纳奇镜工作坊
时间:2024.11.2(周六) 14:00-17:00
地点: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多功能厅
参与方式:需预约,凭入馆门票参与,详见正文
《沙人(The Sandman)》线上读书会
时间:2024.11.2(周六) 19:00-20:30
地点:腾讯会议(群内通知)
参与方式:对公众免费开放,需预约,详见正文
活动详情
EVENTS
费纳奇镜工作坊
本周六下午2点至5点,“费纳奇镜工作坊”将由姚志慧(YOYO)老师指导。此次工作坊从展览“夜间剧作”汲取灵感,以怪物、幻觉等元素为主题。参与者将运用费纳奇镜的创作方法进行创意表达,探索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奇妙连接。
* 凭入馆门票参与,会员免票,名额有限(即将报满!)
请扫描海报上的二维码预约
《沙人(The Sandman)》线上读书会
晚上7点至8点半,线上读书会由展览“夜间剧作”策展人陈旻主持,邀请媒介研究学者车致新、王洪喆、展览场景设计师常蓝,与报名读者共同就展览的灵感来源——德国作家E.T.A.霍夫曼(E.T.A. Hoffmann)创作的黑色浪漫主义短篇小说《沙人》及其他关联文本,从媒介研究、精神分析、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时间:2024.11.2(周六) 19:00 - 20:30
地点:腾讯会议(群内通知)
*对公众免费开放
名额有限,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
* 预约成功后,工作人员将陆续邀请参与者加入群组,
分享阅读文本与线上会议链接。
关于《沙人》
THE SANDMAN
"Oh, inanimate, accursed automaton!"
Der Sandmann(Die Nachtstücke/Night Pieces),1817
在展厅的一开始,观众将看到瑞士艺术家collectif_fact的影像作品《如何成为一个物》。该作品探索了著名的雅克-德罗(Jaquet-Droz)自动演奏机“音乐家”的秘密生活。这台自动演奏机诞生于 1774 年,现存于瑞士纳沙泰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作品中这位面貌千变万化的机械女士仿佛是《沙人》中的女仿生机器人奥琳琵雅(Olympia)的化身,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技术物/工具是如何一次次地蜕变为一个欲望之物、收藏之物、崇拜之物、巫术之物,甚至是促销之物。作品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期望和假设。
集体事实,如何成为一个物,单通道影像,10’,2023
collectif_fact, How to Become a Thing, HD Video, 10’, 2023
🔍 在线观看作品视频
《沙人》最初发表于1816年出版的《夜间故事集》(Nachtstücke,英译名Night Pieces)。这本小说集侧重于精神生活的阴暗面和灵魂的各种不可思议现象,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描写人在遭遇不可知因素威胁时感受到的恐惧、绝望乃至疯狂的心理境遇。
Nachtstück一词与艺术史息息相关,常指表现夜间场景的画作中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特征,如卡拉瓦乔、伦勃朗等人的画作;自18世纪以来,文学和哲学领域愈发表现出对黑夜、怪诞、不可思议、死亡或濒死状况等黑色内容的迷恋。《沙人》在刻意营造的恐怖、怪诞和离奇的氛围中,用童年创伤、怪物妄想、盲目的爱欲和死亡冲动等线索编织叙事。读者和故事的主角一样,逐渐迷失在虚构与现实混淆的情节中。
在某种意义上,《沙人》就像一个前AI时代的“科幻”寓言,在计算机诞生数百年前探讨了人与人造无机生命之间的情感和伦理矛盾。文本中有关新技术物、注意力经济与非理性之间的潜在线索,以及对技术焦虑与渴望交织的心理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今天的时代症候。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仿生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逐渐克服了1969年日本机器人学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惑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问题,但是科技物对于主体性的威胁、身份破碎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重读这个文本催生了一些问题:
● 为什么《沙人》要围绕着眼睛-光学镜片、失明与心智危机的关联编织叙事结构?
● 如何在后人类主义的语境中理解弗洛伊德从《沙人》中提炼出的两个概念:double和uncanny?
● 如何在当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理解《沙人》以及后续诸多影视虚构作品塑造的女仿生机器人(android)神话,以及麦克卢汉所说的“机械新娘”(mechanical bride)在今天的境遇?
……
嘉宾介绍
GUESTS
● 车致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目前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包括媒介理论、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 王洪喆
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教师。他同时是研究网络“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拆东西研究所”联合发起人。
● 常蓝
“夜间剧作”场景设计。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及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策展专业。
● 陈旻
“夜间剧作”策展人。曾留法十年,2022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她近年的工作路径包括:从媒介研究的角度介入新媒体艺术与电子游戏文化交叉的创造性领域,观察文化传播和技术迭代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媒介语言中的“世界构造”(worldbuilding);从观念史和跨学科的视角考察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当代语境中重思审美与政治、诗学和创造力等经典议题。她于2019年获得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人奖。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关于展览
ABOUT EXHIBITION
夜间剧作
艺术家:Apian,伊莎贝尔·布勒申,曹澍,集体事实,董冰清,多萝塔·加文达和艾格蕾·库尔博凯特,玛丽亚·古塔和劳伦·于雷,胡芮,桑德拉·克内赫特,赵谦
策展人:陈旻
展期:2024.08.31 - 11.10 (周一闭馆)
地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营运中心2号楼裙楼三层
主办: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
空间设计:常蓝
视觉设计:up2u studio
翻译:哈利,张铎瀚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S
Apian,伊莎贝尔·布勒申,曹澍,集体事实,董冰清,多萝塔·加文达和艾格蕾·库尔博凯特,玛丽亚·古塔和劳伦·于雷,胡芮,桑德拉·克内赫特,赵谦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瑞士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促进瑞士艺术家和其他国家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已设立的海外联络办公室所在国艺术家的合作。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它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设计、建筑、音乐与舞蹈等众多领域。
2024集美·阿尔勒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合作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