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募】“夜间剧作”公教活动:《沙人》线上读书会|厦门

乐活   2024-10-28 18:02   福建  

线上读书会


BOOK CLUB

11月2日晚上,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将举办展览“夜间剧作”公教活动:《沙人(The Sandman)》线上读书会


活动由展览策展人陈旻主持,邀请媒介研究学者车致新、王洪喆、展览场景设计师常蓝,与报名读者共同就展览的灵感来源——德国作家E.T.A.霍夫曼(E.T.A. Hoffmann)创作的黑色浪漫主义短篇小说《沙人》及其他关联文本,从媒介研究、精神分析、艺术表现等方面展开讨论。


11月2日,在场馆内发布带"#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标签和定位的小红书推文,可享「两人同行,一人优惠」的门票福利!展览“夜间剧作”将持续至11月10日欢迎各位前来观展。


《沙人(The Sandman)》

线上读书会

时间:2024.11.2(周六) 19:00 - 20:30

地点:腾讯会议(群内通知)


参与方式

对公众免费开放。

名额有限,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预约 ⬇️

(预约成功后,工作人员将陆续邀请参与者加入群组,分享阅读文本与线上会议链接。)



关于《沙人》

THE SANDMAN

"Oh, inanimate, accursed automaton!"


Der Sandmann(Die Nachtstücke/Night Pieces),1817


在展厅的一开始,观众会看到瑞士艺术家collectif_fact的影像作品《如何成为一个物》。该作品探索了著名的雅克-德罗(Jaquet-Droz)自动演奏机“音乐家”的秘密生活。这台自动演奏机诞生于 1774 年,现存于瑞士纳沙泰尔艺术与历史博物馆。作品中这位面貌千变万化的机械女士仿佛是《沙人》中的女仿生机器人奥琳琵雅(Olympia)的化身,完美地诠释了一个技术物/工具是如何一次次地蜕变为一个欲望之物、收藏之物、崇拜之物、巫术之物,甚至是促销之物。作品探讨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带来的期望和假设。

集体事实,如何成为一个物,单通道影像,10’,2023

collectif_fact, How to Become a Thing, HD Video, 10’, 2023

🔍 在线观看作品视频 

《沙人》最初发表于1816年出版的《夜间故事集》(Nachtstücke,英译名Night Pieces)。这本小说集侧重于精神生活的阴暗面和灵魂的各种不可思议现象,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描写人在遭遇不可知因素威胁时感受到的恐惧、绝望乃至疯狂的心理境遇。


Nachtstück一词与艺术史息息相关,常指表现夜间场景的画作中明暗对比强烈的绘画特征,如卡拉瓦乔、伦勃朗等人的画作;自18世纪以来,文学和哲学领域愈发表现出对黑夜、怪诞、不可思议、死亡或濒死状况等黑色内容的迷恋。《沙人》在刻意营造的恐怖、怪诞和离奇的氛围中,用童年创伤、怪物妄想、盲目的爱欲和死亡冲动等线索编织叙事。读者和故事的主角一样,逐渐迷失在虚构与现实混淆的情节中。

在某种意义上,《沙人》就像一个前AI时代的“科幻”寓言,在计算机诞生数百年前探讨了人与人造无机生命之间的情感和伦理矛盾。文本中有关新技术物、注意力经济与非理性之间的潜在线索,以及对技术焦虑与渴望交织的心理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今天的时代症候。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仿生技术的发展似乎已经逐渐克服了1969年日本机器人学家森政弘提出的“恐惑谷理论”(The Uncanny Valley)问题,但是科技物对于主体性的威胁、身份破碎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重读这个文本催生了一些问题:

● 为什么《沙人》要围绕着眼睛-光学镜片、失明与心智危机的关联编织叙事结构?

● 如何在后人类主义的语境中理解弗洛伊德从《沙人》中提炼出的两个概念:double和uncanny?

● 如何在当代女性主义视角下理解《沙人》以及后续诸多影视虚构作品塑造的女仿生机器人(android)神话,以及麦克卢汉所说的“机械新娘”(mechanical bride)在今天的境遇?

……


嘉宾介绍

GUESTS

● 车致新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雅博士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目前就职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方向包括媒介理论、批判理论与文化研究。



● 王洪喆


出生于辽宁鞍山,媒介史学者,北京大学教师。他同时是研究网络“北京媒介小组”和“游戏手册”的发起人,“拆东西研究所”联合发起人。



● 常蓝


“夜间剧作”场景设计。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及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策展专业。



● 陈旻


“夜间剧作”策展人。曾留法十年,2022年于中国美术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她近年的工作路径包括:从媒介研究的角度介入新媒体艺术与电子游戏文化交叉的创造性领域,观察文化传播和技术迭代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媒介语言中的“世界构造”(worldbuilding);从观念史和跨学科的视角考察超现实主义运动,在当代语境中重思审美与政治、诗学和创造力等经典议题。她于2019年获得Hyundai Blue Prize青年策展人奖。


展览现场

EXHIBITION


关于展览

ABOUT EXHIBITION

夜间剧作


艺术家:Apian,伊莎贝尔·布勒申,曹澍,集体事实,董冰清,多萝塔·加文达和艾格蕾·库尔博凯特,玛丽亚·古塔和劳伦·于雷,胡芮,桑德拉·克内赫特,赵谦 

策展人:陈旻


展期:2024.08.31 - 11.10 (周一闭馆)

地点:厦门市集美区杏林湾营运中心2号楼裙楼三层


主办: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支持:瑞士文化基金会


空间设计:常蓝

视觉设计:up2u studio

翻译:哈利,张铎瀚



关于艺术家

ABOUT ARTISTS

Apian,伊莎贝尔·布勒申,曹澍,集体事实,董冰清,多萝塔·加文达和艾格蕾·库尔博凯特,玛丽亚·古塔和劳伦·于雷,胡芮,桑德拉·克内赫特,赵谦 


● Apian


Apian是一个负责人类与整个蜜蜂物种之间种群关系的蜜蜂管理部门,致力于维持与蜜蜂的联系并培育新的关系。Apian将人类学和哲学的方法与艺术和养蜂的实践相结合,旨在背离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做法,建立一个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与蜜蜂相遇的避难所。Apian还致力于促进协作,并且一直是一个围绕共同感性展开交流的场域,例如与动物学家兰道夫·门泽尔(Randolf Menzel)、多罗西娅·布吕克纳(Dorothea Brückner),以及艺术家劳伦特·古德尔(Laurent Güdel)和艾伦·拉珀(Ellen Lapper)的交流。



● 伊莎贝尔·布勒申


伊莎贝尔·布勒申(Isabell Bullerschen),1985年生于德国锡门,目前在瑞士苏黎世生活和工作。她曾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的传播”专业、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的摄影和影像专业,以及苏黎世艺术大学的艺术专业。

伊莎贝尔·布勒申对粘液态的有机体以及现实的构建和融合感兴趣。通过装置和影像,她探索了解构叙事和重写叙事的潜力。她采用了一种冶金学的方法,这使得她的作品就像一把用来剖析人类中心主义的手术刀,各种人类关系的二元狭隘思维被切开,其内部被翻出来。语言创造出的伪现实对她而言意味着震惊的一刻,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是一种幻觉:语言的建构导致了孤立。所以她依靠从感官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将之与所谓客观科学的经验或论证方法相对比,相较之下,前者能够克服这种震惊和孤立的状态。

她的作品曾在瑞士阿尔高美术馆、苏黎世艺术馆、装置艺术之家(Haus Konstruktiv)和苏黎世Helmhaus美术馆等空间展出。在2015年和2019年,她获得了阿尔高美术馆的艺术家资助;2021年,她获得了瑞士文化基金会和苏黎世州的工作资助;2022年,她获得瑞士联合银行文化基金会提供的工作资助;2023年,她获得苏黎世州艺术家资助。



● 曹澍


曹澍的创作以叙事性的3D数字影像、电子游戏和场域装置为主。作品基于在地的工作,将计算机图形技术背后复杂的生产机制、神话隐喻与历史档案、社会议题紧密编织在一起。曾于想象力学实验室、慕尼黑Muffatwerk、浙江美术馆、上海科技大学展览厅、日本横滨太平庄等地举办个展和个人项目。曾获2022年OCAT × KADIST青年媒体艺术家奖、2021年上海影像博览会Exposure Award、2017年BISFF艺术探索奖等。近期作品在巴塞尔乡村州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悉尼白兔美术馆、马德里Matadero当代艺术文化中心、UCCA沙丘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天目里美术馆、OCAT上海馆、北京民生美术馆、纽约Sleep Center等机构展出。近年来艺术家参加了瑞士巴塞尔Atelier Mondial(2017),日本横滨黄金町Bazaar(2019),以及慕尼黑Muffatwerk(2023)的驻地。除此之外,曹澍的作品也入围世界各地的影展主竞赛单元,包括莱比锡纪录片与动画电影节、昂西国际动画节、米兰电影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汉诺威国际短片节等。作品收藏于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悉尼白兔美术馆、天目里美术馆、尧山艺术基金会、浙江美术馆等。



● 集体事实 


集体事实(collectif_fact)由安妮洛尔·施耐德(Annelore Schneider)和克劳德· 皮盖(Claude Piguet)组成,他们在伦敦和日内瓦之间生活和工作。他们的作品以影像为主,反映了当代图像的经济、环境、生产和消费,他们通过制造推测世界和推测虚构的方式,来调查图像对当代生活的普遍、疏离且生态化的影响。

collectif_fact曾参展于巴黎欧洲摄影中心、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巴黎瑞士文化中心、广岛当代艺术博物馆、连州摄影节、北京大都会艺术中心和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等地。他们最近荣获伦敦Landis & Gyr驻留奖项、This is Short Festival的新观点奖、欧洲短片网络 (ESFN) 以及国际艺术电影节 (FIFA) 的最佳短片奖。他们由瑞士王尔德画廊(Wilde Gallery)代理。



● 董冰清


董冰清现工作与生活于上海。她的创作媒介涉及数字影像、架上装置和音视觉演出,作品从神话、史诗、欲望与癖好来探索人性和精神。她的个人特质中古典与先锋两个极端对撞,始终围绕着个人浪漫而自省的精神内核,将思维、学术及图像学隐藏在视觉之下,用鲜活的虚拟人物视觉和无边的想象力,构建着一个个注入情感的动人世界。近年来她的作品于纽约军械库博览会、北京尤伦斯艺术中心UCCA Lab、上海油罐艺术中心等地展览。为法国Maison Margiela、意大利 Forbitches 等品牌创作 3D 视觉,创作的虚拟人受到美国Vogue 报道。2020年她开始了介入音乐演出场景的创作实践,跨界活跃于亚文化及说唱音乐演艺场景中,为场景带来舞台艺术装置及视觉输出,或与艺人及厂牌合作共同演出。



● 多萝塔·加文达和艾格蕾·库尔博凯特


多萝塔·加文达(Dorota Gawęda,波兰/瑞士)和艾格蕾·库尔博凯特(Eglė Kulbokaitė,立陶宛/瑞士)均是2012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她们的创作横跨表演、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多个领域,语言在这些领域中被瓦解,单一的艺术形式演变成多种形式。

她们参与的国际展览包括:巴黎Thaddaeus Ropac画廊(2024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2023年)、梅因茨美术馆 (2023年)、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展馆 (2023年)、苏黎世Shedhalle (2022年)、维也纳Kunstraum Niederoesterreich(2022年)、巴黎瑞士文化中心CCS(2022年)、汉堡艺术协会 (2021年)、罗马瑞士文化中心(2021年)、纽约瑞士研究所(2020年)、杜塞尔多夫Julia Stoschek收藏 (2020年)、弗里堡美术馆(2020年)、巴黎Lafayette Anticipations(2019年)、巴黎东京宫(2018年)、雅典双年展(2018年)、巴塞尔艺术馆(2017年)、伦敦ICA当代艺术学会(2017年)等。她们成立了“年轻女孩读书会”(2013年-2021年)。她们是2022 年Allegro艺术家奖、2022年CERN Collide Residency和2022年瑞士表演艺术奖的获奖者。



● 玛丽亚·古塔和劳伦·于雷


玛丽亚·古塔(Maria Guță)和劳伦·于雷(Lauren Huret)是一个视觉艺术二人组,她们曾在洛桑设计艺术大学(ECAL)和日内瓦设计与艺术大学(HEAD) 学习。

她们二人的合作作品借鉴了她们在不断发展的通信技术中成长的共同经历,重点关注过度曝光和“媒体巫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她们最近的展览包括:La scia del Monte ou les utopistes magnétiques,MBAL,勒洛克勒,2024 年;这是完美的完美的完美,Transmediale,柏林,2024 年;变形者的皮肤,Suprainfinit 画廊,布加勒斯特,2024 年;瑞士艺术奖,巴塞尔,2023 年;相似之处,加拿大,纳沙泰尔,2022 年。

玛丽亚·古塔在瑞士纳沙泰尔生活和工作,劳伦·于雷在瑞士日内瓦生活和工作。



● 胡芮 


胡芮(b.1990)以影像、装置、游戏及模拟技术进行创作。他以多重视角关注与时间相关的问题,包括因果、预测、选择、语言等。2017年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取得设计媒体艺术系艺术硕士学位,2014年于纽约大学取得电影系艺术学士学位并辅修计算机科学,目前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曾获安娜堡电影节最佳实验动画奖、克罗地亚25FPS电影节评委特别提名奖、香港艺术中心ifva奖终选、UCLA Clifton Webb奖学金、SAIC New Artist Society奖学金等。作品曾展览及放映于: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艺术中心、美国安娜堡电影节、ISEA国际电子艺术研讨会、安大略美术馆Images影像节、香港录影太奇、温哥华VIVO媒体艺术中心、LOOP巴塞罗那影像展等。



● 桑德拉·克内赫特


桑德拉·克内赫特(Sandra Knecht)是一名瑞士艺术家,1968年生于苏黎世,在巴塞尔州的布斯生活和工作。她的艺术实践通过对自己家庭历史和家园概念的双重探索,在陌生的层面上接受并探索了这一家园概念。克内赫特通过装置、档案、摄影、视频、声音、表演和烹饪艺术等多种媒介进行长期研究,她面貌多样的作品序列源于对家园概念长达十年的跨学科研究。艺术家在她的作品中创造了形制独特的社会雕塑,从晚宴和表演艺术,再到艺术品、展览和书籍项目的概念化与执行。

桑德拉以艺术为媒介来研究“家园”(Heimat,意为“精神与物质的家园”)的概念——这个概念需要被持续地修正和重新协商。对于每一个体而言,“家园”既具通约性,又具独特性。传记性、地理性、社会文化和政治面向以及人类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都是“家园”概念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浸透”在记忆、感知、内在的平衡和未来的视野中。



● 赵谦 


赵谦,1990年生于江西九江,现生活工作于上海。赵谦关注流转的动物形象、游戏的运行机制、模拟行为和图像的转译功能。曾于连州摄影博物馆、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休斯顿摄影中心、Inner Flow画廊和芝加哥Filter空间举办个展。他的作品广泛展出于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K11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成都A4美术馆、浙江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爱尔兰拉什法恩汉姆城堡、Kala艺术中心、克罗地亚法国馆 、萨格勒布当代艺术博物馆和奥格登南方艺术美术馆等。 

其作品还展出于英国Format摄影节、荷兰Unseen摄影节、新加坡国际摄影节、雅典摄影节、哥本哈根摄影节、罗兹国际摄影节、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艺术厦门和艺术北京等。

赵谦曾获休斯顿摄影中心年度摄影奖(2019)、入围华宇青年奖(2020),入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2022)。并获学术奖金赴斯沃琪和平饭店、A4美术馆、几点当代艺术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器空间、Vermont艺术中心、Kala艺术中心和Cow House工作室参加艺术家驻地项目。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瑞士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在国内外推广瑞士当代文化艺术,促进瑞士艺术家和其他国家艺术家之间的合作,特别是与瑞士文化基金会已设立的海外联络办公室所在国艺术家的合作。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于2010年成立。它旨在支持中瑞两国艺术家与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开展项目促进两国在文化领域内知识与经验的分享。目前,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开展的项目主要集中在瑞士当代艺术,其中包括视觉艺术、设计、建筑、音乐与舞蹈等众多领域。



2024集美·阿尔勒

三影堂厦门正在展出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合作展览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关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即时收取三影堂的展览、课程讲座和活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