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计划专访】孙澜赫:我们与动物的距离|北京

乐活   2024-11-13 20:02   福建  

▲点击海报获取展览详情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 联合多位国内外资深艺术家、策展人、学者,为在艺术道路上遇到瓶颈或希望迈上职业艺术家道路且有潜力的青年创作者们,给予全年系统性的启发和帮助。孙澜赫作为2022年“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入围者之一,与两位导师(冯博一、沈宸)进行长达一年的创作交流,其个展 “满洲动物”2024年10月26日至11月14日(展览延期至12月1日)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3.0space展出。

孙澜赫“满洲动物”展览开幕现场

滑动查看更多)



艺术家专访

INTERVIEW

■ Q1:



恭喜澜赫个展“满洲动物”顺利开幕!您提到阿甘本的“赤裸生命(Bare Life)”概念,请问这对您的阶段性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启发?它与展览的命名“满洲动物”是否具有关联性?



“赤裸生命(Bare Life)”是阿甘本给“神圣生命”的另一个命名,这个概念背后存在着一种生命政治逻辑,通过划分动物和人的生命等级,把动物生命从人类生活中隔离出来,从而形成操控生命的机制。


其实,我最初的想法来自于东北老家,从情感上不自觉地转向到地方性文化的研究,包括神话传说、历史、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并且进入一种人类学的方法中。而阿甘本让我意识到,无论神学、哲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对人和动物区分的目的是制造“标准人性”,这个运作机制就是他所谓的“人类学机器”。如何摆脱“人类学机器”,取消人和动物的界限?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成为我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满洲动物”这个名字是由策展人林梓提出,他将“满洲”复杂的历史文化脉络置入“东北”这一地方性文化语境中,并与“动物”一词直接组合,形成某种新的生命政治想象。


“满洲动物”展览现场


■ Q2:



您提到离开东北后形成了对东北文化的外部视角,您能否分享这种置入——脱离——再审视的视角是如何影响您对东北的理解和艺术创作的?


每当看到关于东北的描述,都会触动我作为一个东北人对它复杂的情感,特别是在大学毕业后,离开东北,经历了“北漂”和留学,形成了重新看待东北文化的某种外部视角。因此,这种个人情感和外部视角之间的理性距离,也是我生成对东北的问题意识的过程。


东北文化研究随着西方学界被普遍纳入后殖民主义研究中。从20世纪60年代,后殖民主义发生于亚非拉地区的社会运动,到冷战后兴起于印度庶民研究和“全球南方”。被殖民地区在去殖民化过程中,都经历了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而东北的去殖民化过程是基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并继承前殖民地遗产作为新中国的经济基础。正是这种不自觉的去殖民化过程,伴随国家主义经济的衰落,东北的资源攫取型经济,使它从新中国工业基地沦为腹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形成南北两极化。如果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代表的南方与振兴中的东北代表北方,置入“全球南方”语境中,就造成了地域的错位。虽然“全球南方”在国家视角下,作为抵抗新自由主义和霸权力量的符号,但东北还能持续塑造这个议题。


“满洲动物”展览现场


■ Q3:



您在文本中提到阿甘本的“人类学机器”制造了人的“动物化”和动物的“人化”这一概念。您如何看待这种互为转换的过程?在您的《怪物》系列中,是否体现了这种动物性与人性之间的模糊边界?


“人类学机器”源于弗里欧·泽西(Furio Jesi)的《节日》,阿甘本对此分为古代人类学机器和现代人类学机器,它们都预设了“人”的存在,并通过排斥和包含的手段,制造人与动物之间的对立。


在《怪物》系列中,我试图将“形象”放入某种例外空间,这里是一个模糊不清的地带,这些形象似人非人,似动物非动物,但在视觉上,人和动物的形象保持协调一致。


《怪物》系列,150x100cm,布面油画,2023


■ Q4:



您在《最后一日之前》中将中国查玛文化中的动物形象与基督教神话中的兽首并置,探讨人类与动物的关系。这种跨文化的对比在您的作品中是否具有某种含义?您认为这种跨文化关系对比如何影响观众对“人类与动物”的思考?



在《最后一日之前》这个项目中,我将语焉不详的神话视作真实发生的历史本身,并将不同文化时空中的历史碎片拼接成彼此对照又融合的叙事,从而讨论人与动物之间的边界。


我认为不同神话之间有组合和重组的可能性,它们与历史构成了互异的对比,并能建构出一套独特的描述。实际上,在人与动物的哲学思辨中,有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即人本主义走向后人学或走出人类世,摆脱此刻的生命政治逻辑。对于我和观众而言,未来与现在必定是不同的,而且变化的幅度日益扩大。因此,神话的目的在于使未来尽可能地保持与过去和现在相同的形态。


最后一日之前,150x100cm,收藏级艺术微喷,2024


■ Q5:



您能分享一下入围三影堂“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后,与冯博一和沈宸两位导师进行为期一年的深入交流对您的创作产生了哪些启发,并提供了哪些帮助吗?


冯博一老师给了我很多艺术实践的的建议,促使我能从草图变为作品。在创作议题上也为我提供了更深更广的维度。沈宸老师帮助我修改作品文本,建议我延续之前的创作脉络,我对此很受启发。我也与两位老师分别在深圳见过面,面对面的交流让我感到艺术世界很真实,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的鼓励和关照。

采访/江启菲


“满洲动物”展览现场



艺术家

孙 澜赫


孙澜赫,1988年出生于中国吉林。2021年毕业于切尔西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他的作品围绕着神话和历史中的人类经验不断展开,并基于跨学科研 究,结合电影、装置、行为和绘画等多种媒介,建立一种复杂的工作网络。


个展:体育场(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厦门,2022)。群展包括:London Grads Now. 21(萨奇画廊,伦敦,2021)、RALLY Chelsea-MAFA Show(切尔西艺术学院,伦敦,2021)、新声”空间消化(Asian Art Works画廊,北京,2018)、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2017)、VIA Art Channel 中国艺术家视频艺术专场(巴黎/SFE TV,2016)、是&非—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重庆,2015)。


导师

冯 博一



独立策展人、美术评论家。致力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是中国目前最活跃的独立策展人和评论家之一。


导师

沈 宸


沈宸,策展人,工作生活于北京,现任职于空白空间。曾担任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策展人,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节提名及策展人,马格南基金会Abigail Cohen奖学金提名人,卡塞尔摄影书节年度摄影书奖提名人,瑞士Vontebel艺术基金奖项提名人等。其策展项目获选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2019年度“青策计划”大奖。


策展人

林 梓



林梓,策展人,独立批评人,心理咨询师。致力于艺术批评的生态建设,以及精神分析话语在策展和写作中的实践。2017年获得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艺术批评及写作)荣誉学位,同时拥有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Acadia University)历史学士和心理学士双学位。从2017年开始,林梓在纽约策划了多场展览,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于2019年在La Mama Galleria策划的纽约青年艺术家群展《When Black Swallows Red》;近些年的主要展览为2022年8月,郑州市石美术馆和北京仚東堂画廊的合作项目中策划国际国内青年艺术家群展《西郊问路》;2023年在香港巴塞尔期间于保利香港艺术空间策划左岩峰个展《Osteo Indigo》;2023年5月,于温州弘美术馆策划艺术家徐震个展《训练祖宗》;2023年11月于北京世青学院校园组织大型艺术家社群共创项目“东风艺术学园”等。


策展人

雷 鸣



雷鸣,1986年生于青岛。201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跟随Jeffery Shaw(邵志飞)学习。作为业余艺术家,他专注与图像及其技术配置的问题。现为自由艺术家,策展人。曾任ARTLINKART 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站编辑。撰写⽂章在《江苏画刊》《收藏》等多家杂志发表;与林梓、⽂菲共同创建“批评⼈Critix”。

三影堂教育计划



【三影堂教育计划】作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核心板块之一,深度挖掘并高效整合国内外顶尖的艺术家、研究学者、策展人等资源,构建起以北京与厦门双馆为轴心的公共活动与实践生态系统。该计划秉持摄影艺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的理念,致力于探索其跨媒介融合与创新表达。并持续开展了一系列如名师工坊、创作交流会、青年艺术家陪跑计划、海外游学及留学作品集等项目,旨在为公众、爱好者、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成长路径。


合作伙伴




2024集美·阿尔勒

三影堂北京正在展出

合作展览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关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即时收取三影堂的展览、课程讲座和活动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