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皮肤瘀斑不可忽视!小心这种白血病……

文摘   2024-11-16 19:36   湖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抽丝剥茧找到“真相”


一个看似寻常的工作日,临床医生小沈收到了一个不寻常的患者。


患者男,36岁,因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瘀斑入院,无既往病史。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斑,肝肋下2cm可触及。入院急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WBC):5.51×109/L,红细胞(RBC):3.80×1012/L血红蛋白(Hb):114g/L,血小板(PLT):20×109/L凝血检测结果如图1。


图1:凝血结果


患者PLT极低,已达实验室危急值,同时检验医师通知小沈医生:患者的检查结果不仅出现PLT异常,同时存在如图2的异常散点图分布。

图2:患者DIFF通道白细胞散点图

沈医生立刻要求检验科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除血小板明显减少之外,外周血中存在大量疑似异常的早幼粒细胞。


图3:外周血形态


该患者外周血涂片瑞氏染色后显微镜下发现下列异常形态:























异常早幼粒细胞:该类白血病细胞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大部分细胞体积较大,核型可有扭曲、折叠,或“裤腿”样,染色质较为细致,可见核仁。部分细胞可见大量呈“柴捆”样、“乱柴”样、短粗棒状的Auer小体


图4:折叠样核型(左)、“裤腿”样核形(右)


棒状小体(Auer小体):白细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约1-6um,称为棒状小体,是初级嗜天青颗粒结晶化的形态,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可见棒状小体。


图5:Auer小体、内外质(左)、晚幼红细胞(右)


柴捆细胞(faggot 细胞):胞质中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柴捆状排列的白细胞,多见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图6:柴捆细胞、内外质(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内外质:颗粒分布于细胞质内侧的核周围,胞质外缘无颗粒或颗粒稀少,出现双层质或内外质结构,即胞质分为内外两层。

浆质体:早期粒细胞胞质逸出形成的圆形或类圆形物质,浆呈蓝色,颗粒似早幼粒细胞胞质颗粒,易见于感染、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是早幼粒细胞极度增生时胞质溢出而形成,大小8um-10um左右,浆染淡蓝色,无细胞核,有类似早幼粒细胞的颗粒。

图7:浆质体(左)、弗拉他细胞(右)


弗拉他细胞(Ferrata cell)晚期的早幼粒细胞或早期中幼粒细胞坏死而仍然有较丰富胞质的话,称为弗拉他细胞。     



根据以上检查结果,对于该患者的诊断小沈医生已经初有眉目,你能诊断出患者所患的是何种血液疾病吗?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揭晓答案哦~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中国急性早幼粒白血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中华血液血杂志2018年3月第39卷第3期

[2].姜凤,方美云,血液系统疾病血细胞形态学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04-01

[3].张时民,王庚.血象:外周血细胞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2-01

[4].王宵霞,外周血形态学检查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5].许文荣主编,临床基础检验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

[6].夏薇,岳保红主编,临床血液学检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第1版

[7].蔡小花,罗颖,维A酸联合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年5月25日第15卷第15期

[8].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11月1月


首发:检验医学网

编辑:陆U安 11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戳“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血液最新资讯👇👇👇

医学界血液频道
医学界血液频道是领先的血液领域专业媒体,我们传播国内外前沿学术动态,提供有用、有趣、有态度的专业知识,报道领域内发生的新鲜事。投稿或合作,请联系xupeiyu@yxj.org.cn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