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抢“鲜”看
整理 | 医学界报道组
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是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受瞩目的国际学术盛会之一,2024 ASH年会将于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作为全球最具盛名的血液学会议,全球血液专家齐聚,分享和探讨全球前沿的研究进展和突破性临床研究成果及宝贵的临床实践经验。今年的ASH年会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团队以1项口头报告(Oral)、5项壁报展示(Poster)的优异成绩展示了中国实力,唱响中国淋巴瘤领域的好声音。本文特此整理。
Oral
★ 摘要号:986
Final Analysis of a Phase 1 Study of Zanubrutinib Plus Lenalidomide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I期研究最终分析
第一作者:宋拯
通讯作者:张会来
BGB-3111-110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和扩展的I期研究,纳入了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全身性治疗,且不合适接受高剂量化疗/干细胞移植(HDT/SCT)的成人R/R DLBCL患者。患者接受不同剂量水平的来那度胺[15mg(剂量水平1)、20mg(剂量水平2)、25mg(剂量水平3),每日1次]联合泽布替尼(160mg/每日2次)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截至2024年3月28日,共66例患者接受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治疗。患者中位年龄为59岁(范围:23岁-85岁),83%为III/IV期,42%为难治性。在所有剂量组中,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50%,完全缓解(CR)率为35%。在RP2D下,患者ORR为58%,CR率为42%,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14.9个月(95%CI,5.5-NE),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5.5个月(95%CI,2.9-11.1)。74%的患者出现了≥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EAEs),最常见的TEAEs为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58%)、白细胞计数减少(29%)和淋巴细胞计数减少(20%)。
BGB-3111-110研究结果表明,泽布替尼160mg/每日2次联合来那度胺25mg/每日1次在R/R DLBCL患者中具有前景。
Poster
★ 摘要号:1671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ors of Early Deaths in Newly Diagnosed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经典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死亡的临床特征和预测因素
第一作者:孙聪
通讯作者:张会来
该研究对SEER数据库2000年~2020年间的原发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涵盖17个中心,共纳入23921例患者。将患者以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在训练队列中,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HL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因素,然后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对模型进行评估,并采用2010年~2022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TMUCIH)297例新诊断的cHL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外部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高龄是cHL患者早期死亡的重要高危因素,预测早期死亡的模型在老年和年轻患者之间有所不同。这项研究强调了对年轻和老年cHL患者进行支持性干预的重要性。
★ 摘要号:2355
Analysis of the nervous system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Blinatumomab: a real-world study using the 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 database
贝林妥欧单抗相关的神经系统不良事件分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进行的真实世界研究
第一作者:高雯
通讯作者:张会来
该研究对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2014年10月1日~2023年9月30日期间的数据进行了检索,通过报告比值比(ROR)、比例报告比(PRR)、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BCPNN)和多项伽马泊松收缩器(MGPS)算法进行数据抓取,对贝林妥欧单抗相关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病时间(TTO)和临床结果进行了评估。
结果发现,大多数神经系统毒性(79%)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无重叠。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存在会导致出现神经毒性的患者死亡率更高。在临床实践中,使用贝林妥欧单抗前应进行全面的用药评估,尤其对于已有神经系统疾病的高危患者。
★ 摘要号:2962
Phosphorylation-Dependent ANXA2 Relocation on the Membran Lymphoma and TLR4 Engagement: A Novel Signaling Axis Promoted By PIM1 Mutation in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中PIM1突变促进ANXA2膜定位和TLR4通路激活的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逯亚晓
通讯作者:张会来
该研究采用了多元化的方法阐明了PIM1基因突变的影响及其在DLBCL中的意义。研究者从公共数据库中筛选出在各类复发性血液肿瘤队列中高频出现的PIM1基因突变,并通过PIM1突变状态对患者预后进行分层,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工具识别与PIM1突变相关的、涉及关键细胞通路的蛋白质。再利用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寻找PIM1突变独有的潜在治疗靶点,在DLBCL细胞系中评估PIM1和PI3K抑制剂的抗增殖效应,并在NSG小鼠异体移植模型中进一步验证。该研究确定了复发性体细胞PIM1 L184F突变可能影响DLBCL患者预后,并为携带PIM1突变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 摘要号:4174
Selinexor induces DLBCL cell senescence mediated by USP1-MDMX-p53 axis
塞利尼索通过USP1-MDMX-p53轴介导DLBCL细胞衰老的机制研究
第一作者:张译丹
通讯作者:张会来
XPO1是核质运输中的关键受体,负责将蛋白质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研究者应用DIA采集蛋白质组学来观察塞利尼索诱导的核蛋白和细胞质蛋白的变化。为研究影响野生型p53核积累和细胞质积累的机制,研究者使用了衰老相关的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测定,随后进行细胞周期、凋亡、免疫共沉淀(co-IP)和泛素化测定。该研究探索了塞利尼索治疗中p53蛋白的作用和致病机制,证明了塞利尼索可以通过调节USP1/MDMX/p53轴促进p53蛋白的稳定性,进一步诱导DLBCL细胞衰老。总之,该研究强调了重新激活p53在塞利尼索治疗DLBCL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号:3730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olatuzumab-Vedotin Plus Rituximab, Cyclophosphamide, Doxorubicin and Prednisone (Pola-R-CHP) for Previously Untreated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 A Real-World,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维泊妥珠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Pola-R-CHP)在既往未经治疗的DLBC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项真实世界、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第一作者:赵培起
通讯作者:张会来
在POLARIX研究中,相较于R-CHOP方案,Pola-R-CHP方案可显著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PFS。此前,Pola-R-CHP方案已在中国获批用于初治DLBCL,但关于Pola-R-CHP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报道仍较少。该回顾性观察研究比较了Pola-R-CHP与R-CHOP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共纳入600例患者,131例接受Pola-R-CHP治疗,469例接受R-CHOP治疗。
研究者对115例患者进行了生存和预后分析,Pola-R-CHP组ORR为91.3%,CR率为82.6%;R-CHOP组ORR为76.1%,CR率为66.5%。接受Pola-R-CHP治疗的患者中,不同基因突变亚组结局存在差异:双表达组CR率为89.1%,ORR为93.5%;EZB组CR率为93.3%,ORR为93.3%;MCD组CR率为77.3%,ORR为86.4%;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组CR率为86.3%,ORR为94.5%;TP53突变组CR率为66.7%,ORR为85.2%。
中位随访8.53个月后,Pola-R-CHP组6个月PFS率为91.3%,R-CHOP组为73.4%;Pola-R-CHP组12个月PFS率为90.1%,R-CHOP组为68.1%。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与R-CHOP组相比,Pola-R-CHP组患者在PFS和OS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且两组在安全性方面相当,包括3 ~4级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血液学毒性。
该研究表明,在真实世界中,与接受R-CHOP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Pola-R-CHP治疗的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反应、PFS、OS,且不良反应可控,其安全性特征与POLARIX研究相似。
专家视角:
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淋巴瘤诊疗中心之一,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在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张会来教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临床研究型团队的优势特色,积极推进专科化建设和淋巴瘤规范化诊疗,近年来取得突出成果。高质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推动医疗发展和革新的不竭动力,作为首批“国家淋巴瘤规范化诊治示范单位”,天肿淋巴瘤团队高质量的诊疗水平、临床服务、科研实力和辐射能力位居全国领先行列。科室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积极推进精准诊疗、新药、新技术及临床研究,与国内外团队开展深入合作,全力推进“临床研究型科室”建设。在医教研防健协同发展战略理念引领下,努力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淋巴瘤专科诊治中心。
肿瘤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科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恶性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国家癌症中心淋巴瘤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淋巴瘤学组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整合医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血液病质控中心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入选天津市第二批卫生健康行业高层次人才(津门医学英才)培养计划、天津医科大学“临床人才培养123攀登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培养计划,2023年天津医科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三等奖3项,主持及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目前担任《肿瘤药学》副主编、《中华血液学杂志》、 《白血病∙淋巴瘤》、《中国肿瘤临床》、《Hematological Oncology》、 《Blood Research》、《Discover Oncology》等国内外期刊杂志编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Cancer Research、J Exp Med、JITC、Leukemia、CTM、AJH 、BJH、 Blood Adv 、Int J Cancer 等国际专业杂志以及中华系列杂志、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著九十余篇。荣获第四届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
审核:张会来教授
编辑:陆U安 11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