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里的“水精灵”•20 | 滇池金线鲃:徐霞客笔下的古董鱼

文摘   2024-11-12 16:13   北京  



滇池金线鲃:徐霞客笔下的古董鱼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滇池金线鲃(小鲈鱼、洞鱼、波罗鱼、金线鱼)

拉丁学名:Sinocyclocheilus grahami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金线鲃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
IUCN红色名录:极危(CR)

“云南四大名鱼”之首


“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这是大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笔下的滇池金线鲃。

滇池金线鲃是滇池水域特有土著鱼类,也是“云南四大名鱼”之首。滇池金线鲃体细长侧扁,吻略尖,有两对须,口角须长于吻须。全身呈淡黄色,背部略呈青灰色,体侧近背部有许多不规则黑斑点,各鳍均为金黄色。因游动时在阳光下熠熠闪亮,又被称为金线鱼。

早在320万年前,在滇池形成时,金线鲃就生活在滇池,因此也被称为“滇池古董”。

滇池金线鲃所在的金线鲃属鱼类的所有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线鲃属鱼类是中国特有洞穴鱼类,也是我国鲤科鱼类中种类最丰富的一属,目前记载有效种数有50余种,仅分布在云贵高原岩溶(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地区,主要包括云南东部、贵州南部和广西西部、西北部等地区,该种群大部分栖息于洞穴环境和地下河中。

滇池金线鲃“消失”之谜


为什么土生土长的滇池金线鲃,在跨越过几百万年的进化变迁后,却差点迈不进21世纪?
滇池金线鲃是滇池特有物种,也是滇池指示物种,更是一种“脆弱娇贵”的鱼。每年12月到次年3月,滇池金线鲃会游到滇池周边泉眼和地下暗河里产卵,水温须在18~20℃,而且必须是干净的流水。它们把卵产到水下砾石表面,进入7~8天的孵化期。如果产卵环境不符合或者产卵洄游通道被阻断,滇池金线鲃的繁殖将受到致命打击。
20世纪60年代以来,滇池围湖造田开工。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滇池变成了生产型湖泊,放养经济鱼类,提高水产品产量成为当务之急,滇池中的本土鱼类逐渐让位给外来物种鱼类。
在酷渔滥捕、围湖造田、水体污染和盲目引种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滇池金线鲃不得不离开滇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到1986年,滇池金线鲃彻底从滇池中消失,仅在周边少数支流的溪流和泉池中保存有少量个体。

劫后重生 熠熠生辉


洞穴鱼类是地质演变和生物进化的“活化石”,由于生活环境的多样性,金线鲃属鱼类在形态上发生了显著性差异,是研究穴居生物适应性进化的良好材料。虽然金线鲃属鱼类物种丰富,但每一个物种都缺一不可。因为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意味着一座基因金库的消失。因此,拯救滇池金线鲃刻不容缓。

1988年,滇池金线鲃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随后,被列入《云南省珍稀水生动物保护名录》。1998年,滇池金线鲃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等级为濒危。2008年,滇池金线鲃被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物种(CR)。

从2000年起,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就开始对滇池金线鲃进行广泛调查与研究,摸清其数量、分布、栖息地、摄食生态及繁殖生态等,同时开展保护、繁殖、种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

2007年,我国首次实现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繁殖出鱼苗1000余尾,这也是继中华鲟、胭脂鱼之后,中国人工繁育的第三种国家级保护鱼类。

从2009年起,相关单位开始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工作,至今已在滇池累计放流滇池金线鲃超过200万尾。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滇池金线鲃已在滇池上游支流盘龙江形成稳定种群,该种群有400~500尾,存活率高达99%以上。但滇池金线鲃的天然产卵场还未恢复,滇池流域尚未发现小鱼苗,种群恢复情况仍不理想。

从实验室出来的滇池金线鲃,将面临两个方向:一是放流进入滇池水体,重新回到祖先们的世界;二是人工养殖可持续开发利用,“游”回市民餐桌,增进民生福祉。

经过4代选育,新品种“鲃优1号”培育成功。2018年5月,“鲃优1号”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成为云南省首个获国家认证的水产养殖新品种,也是我国第一个基于国家级保护鱼类创制的新品种。

滇池金线鲃经历了消失又重现的“命运沉浮”,给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幸运的是,我们还能让滇池金线鲃这条“古董”鱼继续存活下去,希望不久的将来,成群的金线鲃在龙潭溪涧和滇池间穿行,阳光下熠熠生辉。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平



中国渔业报
渔政新闻、水产品消费市场、疫病与防灾预报,世界渔业观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