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细鳞鲑:大海孑遗,一见钟“秦”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秦岭细鳞鲑(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
拉丁学名: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壹
孑遗物种
秦岭,是我国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是嘉陵江、洛河、渭河、汉江四条河流的分水岭。在秦岭的延绵群山峡谷中,有若干大大小小的河流,秦岭细鳞鲑便生活在其中。
秦岭细鳞鲑是第四纪冰期从北方迁移的孑遗物种。在250万年前,从北寒带而来的鲑鱼洄游出海,溯河而上,进入淡水区产卵孵化,后来遇到大冰期,归途被高高隆起的秦岭山脉阻断,大部分鲑鱼北返或死亡,仅少数个体残留于渭河、潮白河、滦河及辽河东侧太子河等上游,经过漫长的演化逐渐成为新的物种——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之所以被称为“细鳞鲑”,是因为它们的身体长有细小的圆形鳞片,密密麻麻地整齐排列。它们身体颜色多彩而鲜艳,背侧暗绿褐色;两侧淡绛红色,微紫,到腹侧渐呈白色;头部和身体侧面有数目不等的圆形黑斑,黑斑边缘是近白色的环纹,看上去很像梅花,甚是漂亮。
鱼跃龙门 逆流而上
贰
跟鲑科的大多数物种一样,秦岭细鳞鲑也是溯河洄游鱼类,每年一到繁殖季节,它们就会上溯到出生时所在的淡水江河中产卵。
在溯河洄游路上,一条条秦岭细鳞鲑遇到浅滩会一冲而过,遇到小瀑布则会奋力向上跳跃,试图越过瀑布到上游去。但在强大的水流拍打下,跳跃成功的机率非常低,不少秦岭细鳞鲑就止步于一次又一次的摔打中,少数伤痕累累、历经千难万险的秦岭细鳞鲑,最终冲过激流险阻,到达产卵地,繁衍生息,实现一代又一代的生命轮回。
在急流中前进时,秦岭细鳞鲑通常头朝来水方向保持相对静止,只有食物经过身边的时候才迅速游动摄食,然后再回到原来区域继续保持原态,每条鱼的活动范围都不大。在大落差的溪谷和水流瀑布中,有充足的溶解氧,秦岭细鳞鲑保持相对静止不动,既节省体力,又能满足摄食需求,这也是长期在激流中生存所进化出的生存本领。
叁
善待进化“活化石”
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冷水鱼,生存温度不能超过2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其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海拔提升了300米。
同时,乱垦乱伐、过度捕捞等人类行为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因素,严重破坏了秦岭细鳞鲑的栖息环境、产卵场及食物资源,使其种群数量日益减少,种群朝小型化、低龄化方向发展,野生资源到了濒临枯竭的边缘。
为了保护、拯救秦岭细鳞鲑野外资源,1988年,秦岭细鳞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4年3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陕西省第一个鱼类自然保护区,也是目前中国唯一以保护秦岭细鳞鲑及其生态系统为主的水生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后,漳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张家川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岷县秦岭细鳞鲑保护区、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相继建立。2021年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细鳞鲑属鱼类的野外种群全部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作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秦岭细鳞鲑在物种进化和生物分化上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了拯救这一濒临灭绝的鱼类,相关部门不断加强对秦岭细鳞鲑的繁育与保护。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科研人员终于突破了秦岭细鳞鲑人工孵化难关,为秦岭细鳞鲑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天然水域秦岭细鳞鲑的人工增殖与放流提供可靠的种苗来源,同时也对整个秦岭区域细鳞鲑种群的恢复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甘肃华亭市秦岭细鳞鲑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已出现罕见的野生种群。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秦岭细鳞鲑种群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物种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