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哲罗鲑:从冰川时期走来的“水中猛虎”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川陕哲罗鲑(虎嘉鱼、布氏哲罗鲑、贝氏哲罗鲑、四川哲罗鲑)
拉丁学名:Hucho bleekeri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一级
IUCN红色名录:极危(CR)
壹
从冰川时代走来
川陕哲罗鲑属长江上游珍稀鱼类,是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大型土著鲑科鱼类,也是欧亚大陆鲑鳟鱼类分布纬度最低的种类,是长江上游的重要物种和水产资源。
国内外学者根据哲罗鲑属鱼类的分布,推论川陕哲罗鲑在第四纪冰川时期随着冰川从北向南扩散至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并生存下来。因此川陕哲罗鲑是我国鲑科土著鱼类中的活化石,也是研究中国鱼类区系形成和古地理学的有力证据之一,在动物地理学、古生态及鱼类系统与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此外,川陕哲罗鲑还是大渡河水系中为数不多的肉食性鱼类,是该水系鱼类生态链的顶端物种。由于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川陕哲罗鲑还是水产养殖重要的后备品种,其珍稀程度不亚于“水中大熊猫”长江鲟。
历史上,川陕哲罗鲑较广泛分布在岷江和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汉江上游的湑水河和太白河、秦岭山脉的南部。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范围快速萎缩,野外种群数量随之缩减。目前,川陕哲罗鲑的栖息地仅剩陕西部分河段和青海四川交界处部分河流以及大渡河上游的脚木足河等水系中。
水中猛“虎”
贰
川陕哲罗鲑生长速度快,体形较大,最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50千克。川陕哲罗鲑喜欢水质清澈、水温较低、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并且河床底质为粗砂或砾石的河段,大多栖息在河流上游。
川陕哲罗鲑属于肉食性鱼类,其口腔内上、下颌都有尖锐的牙齿排列,还有大肉鳍长在背部,幼体身上有暗色的纵向条纹,颇有“水中老虎”的气势,且其游动速度迅捷,无论从外表还是实力上看,都十分凶悍勇猛。幼鱼以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主要捕食裂腹鱼、高原鳅、𬶐科鱼类,有时也吃水鸟和水生兽类,甚至吃腐肉。
在青海,一些牧民口中也流传着水怪出没、吞食牛羊的传说。川陕哲罗鲑巨大的体形,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可能被误当成“水怪”。
叁
守护家园路漫漫
在自然条件下,川陕哲罗鲑雌性远少于雄性,同时雌性怀卵量少、产卵环境要求严格,幼体成活率较低,加上对生存环境变化敏感,其自然种群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
20世纪70年代以前川陕哲罗鲑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水利工程建设、森林砍伐、取沙挖矿等人类活动,导致川陕哲罗鲑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加上过度捕捞等因素,川陕哲罗鲑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侵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从1988年起,川陕绝大部分地区已多年不见川陕哲罗鲑的活动踪迹。
幸好,川陕哲罗鲑的研究和保护被早早提上了日程,为食物链顶端的它赢得了一线生机。
早在1992年,青海就颁布法律保护川陕哲罗鲑及其生态环境。2003年,青海省大渡河上游建立了玛可河川陕哲罗鲑保护中心,主要监测川陕哲罗鲑产卵场的情况。2012年,川陕哲罗鲑被IUCN列入濒危物种。2021年升级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2024年1月,四川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川陕哲罗鲑现有的栖息地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人工繁育方面,早在2012年,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太白河建立了保护驯养基地,对误捕的川陕哲罗鲑进行救治和驯养,于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2次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于2016年基本掌握川陕哲罗鲑苗种的培育方法,于2016年、2017年和2020年3次在川陕哲罗鲑历史分布部分流域开展了人工增殖放流,预计2023~2024年就可成功繁育出子二代。2024年5月,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成果验收通过,这是川陕哲罗鲑保护的一个里程碑性的标志。
从立法保护、建设保护中心、开展人工繁育到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川陕哲罗鲑有望在长江十年禁渔期内迎来一个较好的水生生存状态。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