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鲈鲤:金沙江的“水中老虎”
中文名称:金沙鲈鲤(大花鱼、豹纹花鱼、花鲈鲤、豹纹鱼)
拉丁学名:Percocypris pingi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鲈鲤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IUCN红色名录:数据缺乏(DD)
壹
长豹纹的“水中老虎”
金沙鲈鲤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野生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流域。
金沙鲈鲤体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鳞片后部有黑斑,看上去就像长了一条条“豹纹”。金沙鲈鲤行动迅速,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幼鱼以甲壳动物和昆虫幼虫为食,成鱼主要吃其他野杂鱼类,是毋庸置疑的水中王者,因此被称为金沙江的“水中老虎”。金沙鲈鲤的嘴巴特别大,专门吞食其他的野杂鱼类。据介绍,一条重二十多千克的金沙鲈鲤,嘴巴可以放下一个拳头。
金沙鲈鲤幼鱼多在金沙江干支流沿岸活动、觅食。它们身体细长,颜色较浅,长有不规则花纹,容易被误认为泥鳅。成鱼则在亮水区水体中上层游弋,常见体重1~3千克。3冬龄鱼达性成熟,产卵时间为每年的2~4月,产卵地点都在上游的急流水中。
从繁盛到稀见再到常见
贰
金沙鲈鲤记录的历史分布区域有四川岷江、金沙江下段、雅砻江、重庆乌江等长江上游支流。在赤水河云南段,金沙鲈鲤又被当地群众称作“花鱼”,赤水河云南段有多处以“花鱼洞”命名的地名,可见金沙鲈鲤种群曾经之繁盛。
由于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金沙鲈鲤资源急剧减少,栖息地逐渐萎缩,多年调查结果中仅有雅砻江采集到金沙鲈鲤,四川岷江、金沙江下段缺乏报道,渔业资源监测数据也无报道,种群极度萎缩。因金沙鲈鲤种群遗传结构比较简单,遗传资源并不丰富,种群的缩小更加剧了物种灭绝的危险。
目前,金沙鲈鲤的野生驯化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功,可以进行人工大面积养殖。我国也在多地多次实施增殖放流,金沙鲈鲤种群资源明显在恢复。
据报道,2021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赤水河云南段,曾三次捕获到金沙鲈鲤,其中有个体体长已经达到了24厘米,是近几年来采捕的金沙鲈鲤中比较大的规格,说明金沙鲈鲤已经从“稀见种”变成了“偶见种”,资源量已有一定的恢复。
在云贵川三省共同治理和保护下,赤水河水质及流域生态显著改善。在赤水河不同河段都能捕获到金沙鲈鲤,其出现率还有入捕的频次也比以前高了,金沙鲈鲤种群在不断扩张,完成了王者归来的蜕变。
叁
独特的鲈鲤属小伙伴
研究发现,金沙鲈鲤所在的鲈鲤属鱼类的分布十分独特,在青藏高原南部的每个主要水系中只分布单一种或亚种,如金沙鲈鲤占领金沙江水系,跨地面积最大;后背鲈鲤占领澜沧江和怒江部分上游江段及其支流,跨地面积次于金沙鲈鲤;花鲈鲤多见于抚仙湖和南盘江的个别地方,跨地面积最小。物种分化是适应环境和占领环境的进化结果,鲈鲤属鱼类这种特殊的地理分布格局,为验证青藏高原东南缘古水系形态及其对生物物种的影响的假说提供了理想模型。
目前,已确定种名的金沙鲈鲤、花鲈鲤、后背鲈鲤、张氏鲈鲤的野外种群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花鲈鲤分布于澜沧江和抚仙湖,体侧扁,头长,头后背部隆起。生活在亮水区水体中上层,行动迅速,为凶猛性鱼类,专猎食小型鱼类,春季繁殖。
后背鲈鲤是澜沧江和怒江部分江段及其支流的特有鱼类,背鳍后位,吻部及口裂较宽,触须发达,体色和斑纹较淡且散乱不成行。体色金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于产地的经济鱼类之一,深受当地群众的青睐。
张氏鲈鲤分布于中国澜沧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红河流域,种加词取自中国著名鱼类学家张春霖的姓氏。张氏鲈鲤曾被视为后背鲈鲤的同物异名种。2013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结合分子系统学和形态学分析结果,重新修订了鲈鲤属的分类体系,将张氏鲈鲤与后背鲈鲤视为有效的独立物种。
目前,人们对于鲈鲤属鱼类的研究还比较少,作为古老鱼类,其具有一定的考古和研究价值,但它们的地理分布范围均较窄,自然群体遗传结构单一,仍面临遗传多样性降低、栖息地缩小的困境,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来保证野生种群数量和遗传结构的稳定性。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钧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