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里的“水精灵”•24 | 长薄鳅:自带传奇色彩的长江鳅王

文摘   2024-11-19 15:16   北京  



长薄鳅:自带传奇色彩的长江鳅王

物种档案

中文名称:长薄鳅(薄花鳅、红沙鳅钻)

拉丁学名:Leptobotia elongata

物种分类:硬骨鱼纲-鲤形目-鳅科-薄鳅属

中国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IUCN红色名录:易危(VU)



特有且特殊的长薄鳅


提到鳅,我们通常想到的是餐桌上的泥鳅,实际上,泥鳅所属的鳅科是鲤形目鲤亚目现生鱼类中第二大类群,中国是鳅科种类最丰富的国家,有些属种是我国特有的,如长薄鳅。

长薄鳅为温水性底层鱼类,怕光,喜欢水质清新的微流水环境,喜栖于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砾缝间,常集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江河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长薄鳅适应温度较广,0~33℃均能存活,耐饥饿能力强。

长薄鳅和泥鳅一样,都喜欢在淤泥、沙子和水草间游来游去。但和娇小的泥鳅不同,长薄鳅是世界上最大的鳅类之一,个头大的可以长到 50厘米左右,由于生活在长江流域,所以也被称为“长江鳅王”。长薄鳅浑身淡黄,布满了不规则的深褐色斑纹,活脱脱就像一条“水中猎豹”。说长薄鳅是“猎豹”,还因为它的食性。长薄鳅是凶猛肉食性鱼类,常常令小鱼“闻风丧胆”,善于伏击,等待小鱼们自动送上门。

色彩绚烂的鳅中之王


长薄鳅是我国名贵的观赏鱼类,世界奇缺物种。它色泽艳丽、体态婀娜,在观赏鱼中属于上等。1989年,我国有三种鱼在新加坡国际观赏鱼评比中获奖,其中获得铜奖的是大鲵,获得银奖的是胭脂鱼,而获得金奖的正是长薄鳅。

长薄鳅鱼体为黄褐色,较小个体有6~7条很宽的深褐色横纹,大个体则呈不规则的斑纹;腹部为淡黄褐色;背鳍基部及靠边缘的地方,有两列深褐色的斑纹,背鳍带有黄褐色泽;胸鳍及腹鳍呈橙黄色,并有褐色斑点;臀鳍有2列褐色的斑纹;尾鳍浅黄褐色,有3~4条褐色条纹。

长薄鳅是观赏、食用价值兼备的名贵养殖鱼类,除了形态婀娜、色彩绚丽外,长薄鳅的营养价值也比较高,其市场售价不论大小规格均十分昂贵,开发养殖长薄鳅具有广阔的前景。

易危的长江鳅王


长薄鳅在长江中上游干支流的渔获物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产地的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但是,近年来因食物短缺、水文条件改变、产卵场被破坏以及过度捕捞,长薄鳅的种群数量明显下降。目前,长薄鳅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中均被列为易危(VU)等级,相当于大熊猫的级别,其野外种群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了拯救这一名贵物种,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一些知名水产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3~10年的科学研究,对长薄鳅进行收集、驯养,开展人工繁殖,但结果大多转向常规生物学的研究,人工驯养以失败告终。长薄鳅的成熟卵粒,受精卵和仔、稚鱼从未被人发现过,成为生物界的一个谜。

直到1999年5月,科研人员终于成功采集到长薄鳅成熟卵粒,并成功孵化出苗,这也是长薄鳅首次实现人工繁殖,在生物界上刷新了一项新的纪录。此后,多地研究所陆续攻克长薄鳅的人工繁育技术,但目前还没有攻克全人工繁殖技术。

虽然,长薄鳅目前还面临着物种危机,但幸运的是,长薄鳅的人工繁殖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进行人工种群的放流反哺,而长江流域的十年禁渔也让长薄鳅有了复苏的时机,希望这世界上最大的鳅科鱼类可以在长江中一直延续下去,续写长江鳅王的传奇。

来源:生命长江科普项目

编辑:杨钧丞

中国渔业报
渔政新闻、水产品消费市场、疫病与防灾预报,世界渔业观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