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水清 荆楚鱼鲜

文摘   2024-11-18 10:56   北京  


渔业高质量发展看湖北(之一)

“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水网密布,鱼满河湖,渔业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淡水渔业主产区。2023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22万吨,连续28年居全国淡水水产品产量第一。在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荆楚大地上,“武昌鱼”、“潜江龙虾”、“仙桃黄鳝”、“梁子湖大闸蟹”等一大批区域品牌及特色养殖品种声誉日隆。


近年来,湖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建设渔业强省目标,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保民生为总体目标,不断固基础、扬优势、补短板、强链条,奋力谱写渔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擦亮绿色发展底色

11月1日,武汉市江夏区与咸宁市咸安区、嘉鱼县交界的斧头湖,结束了7个月的禁渔期,正式进入捕鱼季,迎来了今年的首场丰收。江夏区法泗街道新河村村委会负责人邹小松说:“当天,新河村80多条船,捕获的鲜鱼起码10万斤以上,以花鲢、白鲢、草鱼为主。渔民高兴啊!”

来自洪湖的鱼老板吴忠庭连续五年到咸宁买鱼,“斧头湖名气大,鱼肉鲜嫩,有回甜感觉。今天收购了3万来斤鲜鱼,回去做鱼丸、鱼糕、鱼冻,不愁卖。”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斧头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地处江夏、咸安、嘉鱼三县区交界处,鱼类品种丰富。自2016年拆除围栏养殖,实施禁渔期制度以来,生态得到有效保护,鱼的种类变多了、个头也更大了。斧头湖捕鱼期将持续到明年4月1日,为期5个月的捕鱼季,沿湖渔民每户可增收2万多元。

2020年1月1日起,湖北省严格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而早在此前,许多大湖水域已率先实施生态保护措施。

松滋市境内的洈水水库,库区面积4万多亩,是亚洲著名的人工淡水湖,于1959年建库,几十年养育了一方水土、一方百姓。从2018年起封库禁捕,并建设洈水鳜鱼品种资源保护区,打造洈水风景旅游区。湖北文旅洈水集团生态农业分公司负责人杨韬告诉记者:“尽管公司生存面临一定困难,我们守住了一湖清水。”

在加强生态保护基础上合理利用,是一项现实选择。湖北省现有湖泊755个、水库6921座,总面积758万亩,为发展大水面增殖渔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8年起,湖北运用现代化经营理念,在石首、大冶、公安、枝江等地开展大水面集中经营试点,目前已有29个县(市、区)收回大水面经营权,组建国有平台统一运营管理。催生出一批集资源养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应急保障为一体的龙头养殖企业。探索出一条通过大水面增殖,维护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助力沿湖沿库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致富的好路子。

黄石市成立大冶湖生态公司,每年将渔业增殖收益的12%反哺周边22个行政村,6年来累计反哺资金3000余万元,3600户农民从中受益。

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

万亩集中连片小龙虾养殖基地


发展生态渔业,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内在要求。走进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万亩集中连片小龙虾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四四方方的虾田,如棋格般镶嵌在大地上,一幅水清、产兴、民富的美好画卷铺展开来。沙洋县水产发展中心主任杨红武介绍,近年来,沙洋县加快渔业绿色高效发展,推进养殖池塘改造提升工作和养殖尾水治理工作,真正实现了“零排放”和绿色循环发展。

湖北省发布《推进湖北省渔业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积极推行“三池两坝”、人工湿地等池塘治理模式,全面建立健康养殖格局。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6个,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5个,打造2000亩及以上集中连片示范点39个。累计创建骨干示范基地118家,辐射带动面积超过100万亩。全省池塘健康养殖面积达301万亩,占比达精养池塘总面积的51.3%,水产养殖步入科学化、生态化、健康化、精细化的新发展阶段。

探索转型升级路径

近年来,湖北大力推广循环水工厂化、陆基工程化、池塘设施化等现代养殖方式,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不断打造渔业经济新增长极。2023年全省现有设施渔业规模686万立方米,是2017年的2.55倍,位居我国中部省份第一。

走进武汉市蔡甸区品源盛水产养殖示范园,连片的蓝色大圆桶映入眼帘,数万尾马口鱼正在桶内茁壮成长。一把饵料撒下,圈养桶里成群的鱼儿争相觅食,水花四溅。可持续、可循环、高效、无污染、全程可控的渔业生产模式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技术总监张威介绍,圈养桶的底下设置了锥形集污装置,可以高效率收集残饵、粪污等废弃物,然后再通过岸上的吸污泵,将鱼的粪渣抽至50米开外的水处理系统进行沉淀和过滤,过滤后的尾水再经过人工湿地进行净化,净化水可实现循环养鱼。此外,每个鱼池还配置有传感器,用于检测水质、溶氧、温度等。

绿色圈养模式大幅提升养殖收益,达到了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目前,基地内养殖马口鱼的池塘圈养桶有90个,平均一个桶的产量大概在2000斤,价格能卖到30元/斤。

“目前我们一共有180套圈养桶,还养殖了大闸蟹、小龙虾、鳜鱼、花鲢、匙吻鲟、长吻鮠等淡水产品。”武汉市品源盛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利军表示,将不断探索科学养殖技术,丰富产品品类,同时做好水产品初加工,争取将蔡甸本土优质生态水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塘里放着桶,桶里养着鱼。在荆门市掇刀区桥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40个硕大的圆锥形蓝色大桶格外显眼。一网打捞下去,成群的鱼儿翻腾不断,水花四溅。“每个桶里投放了两千尾鲈鱼鱼苗。”合作社负责人王必政介绍,“鲈鱼在蓝色大桶里生长,产生的排泄物落入桶下的椎体内,收集后由机器抽入岸上的桶内,沉淀物由村民拖走肥田,水经过净化后再放回鱼塘。圈养鲈鱼可以实现精准投食,省时省力。”

荆门掇刀区桥山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必政查看鱼苗长势


“设施渔业养殖模式不仅养殖效益高,养殖过程可控,而且跳出了池塘空间限制,能够发挥养殖水体的最大效益。”荆门市水产发展中心主任程勇介绍,目前,全市已形成池塘工程化养殖、城郊工厂化养殖、陆地陆基化养殖三种成熟的设施渔业养殖模式,已发展设施渔业90.2万平方米,有效弥补了天然水域禁养带来的水产品供给压力。

湖北省各地、特别是丘冈山区发展设施渔业势头强劲。“十四五”以来,丹江口市新增设施渔业规模58万立方米,全市渔业产量恢复到禁捕禁养前的水平。宜昌市大力发展鲟鱼工厂化养殖,年产鱼子酱100—120吨,居全国第二。武汉海之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建成全省最大的“海鲜陆养”基地,年产6批南美白对虾,实现四季有虾上市。

做好品牌特色文章

小龙虾、黄鳝是湖北省渔业优势特色产业,先发优势明显。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两大产业发展上升为“省级战略”,先后出台“虾十条”“鳝七条”实施意见,2023年投入渔业发展资金1.69亿元,从品牌提升、科技创新、强链延链等多方面支持产业发展。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桂建芳为首的小龙虾、黄鳝产业链专家组,组建湖北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湖北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聚力核心技术攻关。已获得小龙虾选育群体3个和小龙虾新品系F4代,选育了黄鳝大黄斑F3代。黄鳝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取得突破进展,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均达到80%,苗种成活率90%以上,达到产业应用水平。开发小龙虾系列加工产品60多种、黄鳝系列加工产品20多个。


湖北优化“潜江龙虾”“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logo、吉祥物和宣传语设计,推动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品牌共建共享联席会议制度、品牌合作协议的制定,整合小龙虾、黄鳝主产区资源,推动全省共推一产业、共遵一标准、共树一品牌。“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350亿元,“仙桃黄鳝”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72亿元。

梁子湖是湖北境内第二大湖泊,更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故乡”。近年来鄂州市和武汉市江夏区等,为武昌鱼与梁子湖大闸蟹重振雄风而奋勇争先。

古往今来,武昌鱼是一条文化鱼,文人墨客为武昌鱼赋诗吟唱,从未间断;它是一条原生态鱼,交配在水势回旋的樊口,产卵繁殖洄游在水静草丰的梁子湖湿地;它是一条品牌鱼,历经千年烟火,渐渐汇聚成了“清蒸擅长、鲜香为本、融和四方”的鄂州菜系特色,赢得了“灵秀醉荆楚、鲜味看鄂州”的美誉。

为落实湖北省委、省政府建设十条农业产业链重大决策,鄂州市在拓展武昌鱼产业链上持续加力,推动武昌鱼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让武昌鱼产业重振辉煌。目前主养、混养、套养武昌鱼的面积已达40余万亩,年产量达70余万吨。拥有盛源水产公司、湖北嘉禾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富农食品工业园有限公司、湖北憨实水产食品有限公司、鄂州武昌鱼原种场等一批领军企业;拥有130家武昌鱼加工企业及个体经营户,年加工能力超200吨以上的企业9家,加工武昌鱼熟制品、腌制品、熏制品3大系列20余种食品。


今年11月5日,鄂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兵再次率队调研武昌鱼产业链建设,他强调要努力实现一尾鱼“游出”整条产业链。要全力以赴塑品牌定标准,成立武昌鱼标准委员会,迅速制定武昌鱼产业标准,引导企业依法竞争,进一步做好品牌的内涵与外延,切实把品牌保护好,发展好。以科研院校、专家团队为支撑,推进武昌鱼优质种苗繁育,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武昌鱼不仅仅是一条鱼,更是一个综合品牌。”鄂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方勇利表示,“将勉励相关企业要在拓展武昌鱼产业链上持续加力,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产业兴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武汉江夏区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渔业资源富集,水产养殖面积13.7万亩,其中鳜鱼养殖面积3.15万亩。江夏区副区长张立锋介绍,近年来,江夏区立足本土农业特色和资源禀赋等优势,多次召开全区鳜鱼产业发展座谈会,协调相关部门、企业推动鳜鱼产业发展,加快打造“江夏鳜”品牌,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梁子湖水域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河蟹生长,所产梁子湖大闸蟹个大、肚白、肉鲜、味美。为“呵护好一湖清水”,梁子湖早已完成全面退养。江夏区将大闸蟹“搬”入了部分养殖场和渔场进行养殖,并推广稻蟹共生养殖模式,大闸蟹的产量与品质都在加快恢复之中。

延伸产业增值空间

湖北水产养殖业的持续增长,为保障全国“菜篮子”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做出了积极贡献。全省水产品流通覆盖全国600多个大中城市、1万多个交易网点,涵盖了从草鱼、鳊鱼、鲫鱼等大宗淡水鱼到河蟹、小龙虾、鮰鱼、龟鳖等特色水产品的几乎全部淡水水产品种,2023年外调水产品超300万吨。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控股集团和湖北省黄鳝产业集团,打造集精深加工、外贸内销、冷链物流、智能装备于一体的融合发展平台。现有小龙虾加工企业161家、精深加工企业23家;全国最大的小龙虾交易中心—湖北潜网集团2023年交易额达116亿元。仙桃先锋大市场日均交易黄鳝5万斤左右,年交易额突破6亿元。

武汉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是目前国内淡水水产品交易量最大的批发市场,年交易淡水产品79万吨、交易额157亿元。全省现有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水产批发市场300多个,有从事水产流通的企业621家、专业合作社3000多个、水产经纪人10万余人,形成以武汉白沙洲、黄陂汉口北、江夏海吉星、荆州两湖绿谷、仙桃江汉平原、宜昌三峡物流园、孝感南大等重点水产品集散中心为核心,产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村镇集散点为主体,流通经销主体为纽带的水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荆门市不断优化水产加工经济结构,通过项目带动、资金引导,加快低值水产品、水产保健产品综合开发,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一批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产加工品不断涌现。位于荆门钟祥市的湖北兴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小龙虾虾壳中提取虾青素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目前,公司已经获取整套虾青素提取加工工艺,去年累计提取10%虾青素2100公斤。”该公司研究员蔡焰值说,公司不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实现了小龙虾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华丽转身,目前正向化妆品、保健品等领域进军。

监利市是湖北小龙虾产量最大的县。“目前,全市从事小龙虾加工、流通、餐饮的人员近10万人,小龙虾流通、渔需物资、餐饮业等第三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小龙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00亿元。”监利市副市长石团方介绍,近年来,监利围绕强链补链延链不断发力,重点扶持小龙虾等预制菜产业,完善加工、电商、物流等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万里长江绕城而过,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咸宁市嘉鱼县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目前,全县鱼、螃蟹等水产品年产量超7万吨,年产值超20亿元,销往广东、湖南、四川等10多个省份。“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近年来,嘉鱼县聚焦水产产业,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拓展精深加工推动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优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力争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不断提升水产品深加工产业整体竞争力。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通过强二产、促一产、带三产,调优产业结构,构建新格局,打造新引擎,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省现有水产加工企业32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8家、省级龙头企业85家,水产加工品总量144.1万吨、加工产值596.2亿元、占全国的12.46%。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发展休闲垂钓产业。打造了一批“专业赛事+体验旅游+休闲度假+研学拓展”的生态垂钓休闲游目的地,将自然水域的垂钓爱好者逐步引流到专业钓场。同时,瞄准垂钓衍生产品的市场潜力,加快创建钓具钓饵品牌。

武汉市注册营业钓具企业335家、钓饵企业139家。武汉天元渔具公司创始人之一的“网红钓鱼达人”邓刚,抖音粉丝突破3000万人次,公司产品涵盖鱼饵、鱼竿、钓线、浮漂、户外装备等多个品类,年销售额突破9亿元。

虾王争霸赛、千人龙虾宴、亲子休闲跑、龙虾趣味垂钓赛……今年5月,2024湖北小龙虾产业博览会沙洋分会场活动在沙洋县五里铺镇岳飞城·田园综合体举办,广大市民游客在此畅游楚韵水乡,品尝美味龙虾。

这是湖北深化渔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湖北各地陆续举办丰富多彩的系列渔业主题文化活动,积极发展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渔事体验、民宿美食和科普教育等产业,促进渔文化活态传承、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全省共有休闲渔业经营主体8030个、从业人员7.2万人,年接待游客超过140万人次,年产值达133.9亿元,位居全国第二。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负责人表示,通过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切实抓好渔业现代化建设,有信心、有潜力、有能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渔业新作为,做出渔业新贡献。



本报记者:马艳霞  梁璟

编辑:杨钧丞

中国渔业报
渔政新闻、水产品消费市场、疫病与防灾预报,世界渔业观察,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