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露寒而冷,深秋已至

文摘   文化   2024-10-08 12:01   北京  



寒露,作为秋季的标志性节气,它的到来预示着自然界从凉爽向寒冷的过渡。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看到气温逐渐下降,露水因寒而凝结,自然界呈现出一派深秋的景象。

在古代,寒露被视为干支历中的重要节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寒露时节的自然现象,露水在寒冷的夜晚凝结,预示着冬天的临近。

民间谚语“露水先白而后寒”形象地描述了从白露到寒露的气候变化。白露时,露水尚带着初秋的微凉;到了寒露,露水则因气温的进一步下降而变得更加寒冷。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也是对人们生活的一种提醒,意味着随着季节的变化,人们需要适当增添衣物,以适应日渐寒冷的天气。


古人对寒露的观察细致入微,将其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这三候生动地描绘了寒露时节的自然景观变化。鸿雁南飞,寻找温暖的过冬之地;海边出现的与雀鸟相似的贝壳,让古人联想到“雀入大水为蛤”的传说;而菊花的盛开,更是深秋的标志性景色。

在这个季节,农事活动也进入了关键时期。秋收和秋播都到了最后关头,棉花、大豆的收割,冬小麦的播种,都需要抓紧时间进行。农谚如“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等,体现了人们对农时的精准把握。这些谚语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也是对农事活动的重要指导。

文人墨客对寒露时节也有着独特的情感。他们或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持螯小饮,对菊吟诗;或在秋意渐浓时,感叹岁月的流转和自然的更迭。如曹彦约在《寒露日阻风雨左里诗》中所写:“露寒迟应节,天变勇飞沙。”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寒露的自然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季节的感悟。


在现代,寒露时节的自然美景和传统习俗依然被人们所珍视。登高望远、赏菊、吃寒露糕等活动,都是人们在这个季节里享受自然、感悟生活的方式。这些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寒露时节,也是人们调整生活节奏,注重养生保健的时期。随着天气转凉,人们应适当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在饮食上,宜选择温润、滋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银耳等,以滋养身体,预防秋燥。这些养生之道,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

在这个季节,我们可以看到柿子、山楂、石榴等水果鲜艳饱满,给萧飒的秋天染上一抹抹璀璨光华。这些水果不仅是秋季的美味,也是大自然对人们辛勤劳作的馈赠。人们在享受这些美味果实的同时,也在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陆游在《嘉定己巳立秋得膈上疾近寒露乃小愈》中写道:“八月吴中风露秋,子鹅可炙酒新篘。老人病愈乡闾喜,处处邀迎共献酬。”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寒露时节病愈后的喜悦,以及乡邻们对他的关心和祝福。这种淳朴的乡情,是寒露时节人们情感交流的生动写照。

在这个季节,人们也更加注重家庭和亲情的联系。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是寒露时节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这种亲情的温暖,是抵御寒冷天气的重要力量,也是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情感寄托的重要方式。




舒涵说国学
由学悟理以术证道,实践文化传承自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