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辛亥革命,所有人都知道,是武昌打响了第一枪。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清朝新军等力量在武昌发动的兵变,成为辛亥革命的开端。
大多数人对于这段历史,可能基本停留在纸面的记录上。有一位在武汉英国领事馆任职的英国人,却如同战地记者,完整地记录下了这场在中国历史上意义重大的起义。
斯坦利·怀亚特-史密斯(Stanley Wyatt-Smith,1887-1958)于1907年进入英国驻华领事机构任职。1909 年至 1913 年期间,他在汉口担任领事助理,之后还在其他几个中国城市任职。1938年至1942年他在马尼拉担任总领事。在 1943年至1944年担任火奴鲁鲁(檀香山)总领事,之后退休。
斯坦利·怀亚特-史密斯和妻子梅布尔·史密斯,两人于1913年结婚
他在1911年10 月和11月拍摄的老照片(有些可能是购买的照片),真实记录了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战斗的场景,还有清军和革命军的汉口争夺战。这些照片最直观地展现了武昌起义整个过程,士兵的装备、军容以及当时的战斗场景一一呈现,可以说是记录辛亥革命最珍贵的视觉资料。
大观日知录分几期陆续分享这部分照片资料。
第二辑:珍贵旧影:1911年,一位英国人镜头下最真实的武昌起义
清军炮兵。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派出以陆军大臣荫昌为首的讨伐军南下,汉口位于长江北岸,首先受到攻击。经过半个多月的激战,汉口失守,革命军被迫退守武昌。11月底,汉口、汉阳均被清军收回,双方维持隔江对峙的局面。
铁路轨道旁的清军炮台。
汉口的清军炮兵阵地。
清军炮兵阵地。
清军炮兵阵地上的士兵们正在休息。
清军士兵在铁轨上搬运火炮。
清军军官和士兵。
正在行军的清军部队。可以看到有士兵还留着辫子。
清军士兵在野战炮旁打盹儿。
清晨薄雾中的清军营地,可以看到很多马匹,应该是一个骑兵营地。
清军士兵和帐篷。这张照片可以看得比较清楚,大部分士兵都留着辫子。
汉口跑马场路铁路道口处的清军士兵。
清军炮兵在看远处的油罐起火。
放在铁路货车上的清军火炮。
汉口日租界后方的铁路路堤。
美孚石油公司的储油罐被清廷海军炮弹击中起火。
美孚石油公司位于汉口丹水池的一座储油罐被清军巡洋舰发射的炮弹击中起火。
美孚(中国)总公司设上海,1903年设汉口分公司,营业部设花旗银行大楼,在丹水池建油栈、专用码头,趸船和铁路专用线。
美孚石油公司油罐起火。近处的油罐可见亚细亚洋油公司的标志,一名士兵行走在铁轨上。
亚细亚洋油公司为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与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合设的子公司,总部设伦敦,1890年在上海设中国总公司,约1910年在汉口设分公司。
从武昌看远方油罐起火后的浓烟,近处可见江面上的舰艇。
悬挂共和旗帜的巡洋舰。
英国和日本海军军官正在汉口日本领事馆的屋顶上观战。
武昌起义之后,英、法、俄、德、日五国驻汉口领事联名发出 “严守中立” 布告,布告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在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革命党人的合法地位,使其从单纯的 “叛乱者” 形象转变为可与清政府对等的政治军事力量。
同时,各国也纷纷派兵设置路障,保护本国领馆和租界安全。
英国人设置的路障,坐在路障顶部右侧的三名水兵来自英国海军 “卡德摩斯” 号军舰。
美国人设立的路障。
日本人设立的路障。
俄国人设立的路障,几名士兵摆好姿势拍照。
美国驻汉口总领事馆附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
汉口美国领事馆升旗。
汉口工部局大楼和英国人设立的马克沁机枪掩体。
此工部局大楼在今汉口南京路与鄱阳街交汇处,1944年被美军飞机炸毁。
左侧是海关大楼,右侧是邮政局,有“大清邮政总局”的中英文标志。
汉口工部局大楼和英国人设立的马克沁机枪掩体,地上残雪未消。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