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经常会看到有人在公众场合穿日式和服而遭致非议,每次一出现必成为热搜事件,必然会引起一番争论。崇洋媚外与勿忘国耻,自由与爱国争个不休。
在近代历史中,有很多响当当的人物,他们毋庸置疑都是抗日的革命勇士,但是他们也曾穿着和服。他们不仅穿和服,还大大方方合影留念,在那个日本侵略者正践踏中国土地的时期,非但没人会责备他们不爱国,反而歌颂他们为英雄。比如鲁迅先生,毛主席都大赞他为“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在鲁迅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其恩师章太炎。此公脾气古怪,穿着更古怪,他经常穿长袍,外面罩上和服,头发留五寸许,左右两股分开梳理,下垂额际,不古不今,不中不西。但章太炎的和服背后,却是一颗不折不扣的“爱国心”。
章太炎是国学大师,门下弟子都是大咖级的人物。章太炎也是桀骜不驯,性情古怪的“章疯子”。他填户口调查表,写的是:
年龄:万寿无疆
章太炎出生在浙江余杭一个地主家庭,从小跟着外公朱有虔学习。这位姓朱的外公跟前朝的乞丐皇帝有没有关系不得而知,但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反清复明”思想,是毋庸置疑的。这位朱先生没事就给外孙洗脑,什么“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之类的话,张口闭口都是。
结果就是,章太炎长大后,果然就干起了反清的事儿。16岁参加科举童子试,题目是“论灿烂之大清国”,结果章太炎写“吾国民众当务之急乃恢复中华也”,被赶出考场。
之后,章太炎埋头学术,成为著名的朴学大师。直到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侵略者打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刺激下,章太炎毅然走出书斋。为了救亡图存,章太炎甚至一度放弃了“反清复明”的想法,跟随康有为、梁启超参加维新运动。
维新运动失败后,章太炎受到清政府通缉,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章太炎的思想又更新了一次,由维新转向革命,为此专门写了一篇著名文章骂康有为,题目就叫《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康有为说,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辫子头和长袍马褂,改回宋明的衣服不方便。章太炎就说,太平军起义那几年,南方失陷地人人都蓄发,不也挺容易?
在日本那些年,章太炎或许是为了证明改回“宋明的衣服”没什么不方便,抑或是为了入乡随俗,他专门找人制作了一件和服,并请人在和服绣家徽的地方绣了一个“汉”字,以表示自己是个中国人。
1913年,已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为了达成复辟称帝的目的,派人暗杀了革命党领袖宋教仁,随即,讨袁“二次革命”爆发。章太炎毅然发表了《讨袁檄文》表示支持。可是这次讨袁革命很快失败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被迫流亡海外。此时,在上海的章太炎和汤国黎刚成婚不久,面对如此岌岌可危的局势,他决定只身进京,力挽危局。就这样,他抛下了新婚不到两个月的妻子,毅然北上。
入京后,袁世凯以保护章太炎的安全为由,派人对他的出入行动日夜监视,又阻挠他南归。1914年1月的一个清晨,章太炎手持一把羽扇,扇柄上挂着袁世凯授予他的勋章,来到总统府门前,大骂袁世凯包藏祸心,独夫误国,结果被袁世凯软禁。软禁期间,章太炎曾以绝食抗争,并亲手写下了自己的墓碑。同时,他将这件一直随身携带的汉字和服,寄给了汤国黎。随着和服一起寄去的,还有一封诀别信。
在信中,章太炎写道:
知君存念,今寄故衣以为记志,观之亦如对我耳。斯衣制于日本,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召日本缝人为之。日本衣皆有员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十年矣,念其与我同更患难,常藏之箧笥,以为纪念。吾虽陨毙,魂魄当在斯衣也。
意思就是,我在日本做了这件和服后,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如今
已经同甘共苦十几年了,当年我做这件衣服的时候,就专门绣了一个“汉”字,即便我死了,魂魄也将与这件衣服同在。今天将这件衣服寄给你留作纪念,见到它就如同见到我了。
汤国黎收到和服后,特意前往照相馆,拍下了一张手持和服的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章太炎以好骂人著称,他平时总是批评孙中山。但他说可以,别人只能听着,不能吱声,更不能附和。如果有人随声附和,他马上就会给他一耳光,并说道:“你是什么东西?总理(孙中山)是伟人,除我之外,谁也不能说!”
鲁迅在临终时回忆其师章太炎:“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模。”章师算是民国风骨第一人。
像章太炎这样一位以民族存亡为己任的革命先驱,当然不会有人因为他穿和服,就责骂他“不爱国”了。
跟章太炎相比,其弟子鲁迅跟日本的渊源更深,当然也是一位和服爱好者。此外,鲁迅还可谓是当代中日人民友好之路的一位不遗余力的开拓者,他明确将日本民众与日本帝国主义区别看待。在生活中,鲁迅也有着众多的日本朋友,像是内山完造、藤野先生。
鲁迅跟内山完造的交往最为特殊。在白色恐怖中,鲁迅曾得到他的帮助,经常借用内山书店作为通信会客甚至逃避追捕的地点。1930年3月,因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被特务跟踪,鲁迅不得不在内山书店里躲避了1个多月;“一·二八”事件时,内山请鲁迅全家搬到他的书店楼上,后又将鲁迅隐藏至英租界的内山书店支店。一直到生命的随后时刻,鲁迅都跟内山完造交往密切。
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上海的“一·二八”事件后,日本生物学家博士西村真琴来到上海,在遭受战火破坏的闸北区三义里弄堂废墟中发现了一只飞不动的鸽子,便带回日本,取名“三义”,并准备将它和日本鸽子交配孵出的小鸽子,作为“和平的使者”送至上海。可是未料在第二年断了气息。
为纪念鸽子本身代表的意义,西村在自家院子里立冢掩埋,再写信附上亲画的鸽子图寄予鲁迅。鲁迅由是回赠《題三义塔》诗作,其中最后两句为: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这两句诗后来经常被人引用,表示即便中间产生过误会,但兄弟情谊始终都是存在的。殊不知,鲁迅这句诗是送给日本人的。
当然,从早年留学日本到晚年定居上海,鲁迅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声讨。他用手中一支笔,不断揭露日本侵略和瓜分中国的野心,怒斥他们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暴行。
1933年2月20日,日本无产阶级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日本当局虐杀。鲁迅和其他中国革命作家闻讯立即联名抗议日本当局的法西斯暴行,并以个人名义向小林的家属发了电报,揭露和谴责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同时强调“日本和中国的大众,本来就是兄弟”,表达了对日本民众的手足情谊。
没有人会因为鲁迅穿和服,跟日本人关系密切而责怪他“不爱国”,因为鲁迅先生对中国、对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已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鲁迅去世时,沈钧儒、王造时、李公仆将一面白底黑字“民族魂”的旗帜,覆盖在棺木上。
鲁迅先生被安葬后,上海报纸上刊登的许广平的哀词,表达了她对鲁迅的深厚感情。许广平写道:“悲哀的雾团笼罩了一切,我们对你的死,有什么话说。你曾对我说,‘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你不晓得什么是休息,什么是娱乐,工作工作,死的前一天还在执笔。如今,希望我们大众锲而不舍,跟着你的足迹。”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905年12月8日,革命党元老、华兴会创始人陈天华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蹈海殉国,时年30岁。在陈天华的追悼会上,以秋瑾为代表的强硬派主张所有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以示对日本政府的抗议。鲁迅觉得不妥,婉转相劝。确不曾想秋瑾竟然拨出随身携带的短刀,狠狠的刺进桌子,怒斥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的中国留学生。
“鉴湖女侠”秋瑾,同样也是一个和服爱好者。穿一身整齐的和服,梳日本式的发髻,随身携带一柄短刀,这便是我们最常见到的秋瑾的照片,也是辛亥革命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04年,秋瑾刚刚到日本不久。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
1903年,秋瑾跟随花钱捐了个京官的丈夫到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负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情投意合,义结金兰。正是通过吴芝瑛,早已结婚生子的秋瑾接触到大量的新思想。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自己的“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 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男装成为秋瑾的标志性服装,她直到就义时仍身着玄色纱长衫。
在秋瑾的思想呈现飞跃时,其丈夫却整天沉湎于官场应酬,两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1904年2月,秋瑾在吴芝瑛家中结识了一个日本女子服部繁子。从服部繁子那里,秋瑾了解到日本女子学校的种种优点,她决定去日本留学。
在东京,秋瑾进入中国留学生会馆所设日语讲习所补习日文,常参加留学生大会和浙江、湖南同乡会集会,登台演说革命救国和女权道理。除此之外,秋瑾还结识了大量仁人志士,如鲁迅、陶成章、黄兴、宋教仁以及对她影响深远的陈天华。
秋瑾很快就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全身心投入到革命斗争中。而她之所以专门穿着和服去拍张照片,目的在于以示与满清决裂。其实,当时大部分在日本的留学生都会选择穿和服,原因也跟秋瑾一样,反对满清。
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十分落后,饱受列强凌辱,使觉醒的知识分子们意识到了封建统治的落后。他们反满,其实不是种族歧视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归根结底是反对封建统治。而清朝的统治阶层又是满人,中国留日学生觉得是他们让自己蒙羞了,就把矛头对准满人。
大清让鲁迅等中国留日学生抬不起头来,让他们为自己的“清国人”身份而感到屈辱。同为留日学生的郁达夫在小说《沉沦》中,写了这样一个主人公:
有时候到学校里去,他每觉得众人都在那里凝视他的样子。他避来避去想避他的同学,然而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学的眼光,总好像怀了恶意,射在他的背脊上的样子。
秋瑾在陈天华蹈海赴死,将那柄短刀插在鲁迅面前的桌子上后,毅然选择回国参加革命。
1907年7月,秋瑾策划在杭州举行起义,策应在安徽起义的徐锡麟。徐锡麟失败被杀后,秋瑾拒绝了要她离开绍兴的一切劝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仅32岁。
当然,也不会有人说穿和服的秋瑾是“不爱国”的。
在民国初期留学日本的那些中国人,多数受日本文化影响非常深。郁达夫在病中怀念日本的酱汤,并盛赞日本社会的秩序井然。但无论怎样,都影响不到他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