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明陵风云

文摘   2024-12-08 07:03   上海  
今天分享一组民国初年明十三陵的老照片,照片为罕见的早期彩色照,可以说是明陵第一批真实彩色老照片,实为难得。
本组照片的整理者为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这位阿尔萨斯出生的法国犹太人,因投资南非黄金和宝石矿山成功,成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富豪,此后自己开设银行,参与发行国际公债,并热心从事慈善事业。在激烈动荡的年代,他目睹世界各地的民族文化、生活的急剧变化,萌生了设立地球史料馆,保留此时此刻世界面貌的构想。
法国银行家阿尔伯特.卡恩(Albert Kahn)
从1908年开始,他倾注了膨大的资产和心血,在二十余年中,派遣大量摄影师去世界各地,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彩色摄影技术,拍摄了七万两千余枚彩色照片、长达一百小时的黑白和彩色电影胶卷,记录了二十世纪初叶,五十多个国家的民众,在时代变迁的浪潮席卷下的日常劳动、娱乐、传统仪式以及各年代的代表性事件,成为名垂世界映像史的一大壮举。
但是卡恩在二十年代的世界经济恐慌中破产,使他的计划遭到毁灭性打击,失意中的他于1941年底,在德军占领下的巴黎黯然去世,唯一留在他身边的庞大的映像收藏,也渐渐被人遗忘。直到1970年代,这些珍贵的映像才重新被发现整理,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赞叹和重视。
明陵的这组照片拍摄者可能是法国摄影师史提芬·帕萨特(1875年-1941年)。帕萨特到达中国时,大清王朝刚刚灭亡,袁世凯正担任临时大总统,国家的局势还不太稳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帕萨特和他的助手拍摄了北京、沈阳、张家口、曲阜、泰安等地。
本组照片多拍摄于明长陵。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陵区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寿山主峰,在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宏伟、原建筑保护最完整。长陵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修建,永乐十三年(1413年)完工。现存建筑有宝城、明楼、石五供、两柱牌楼门、祾恩殿、祾恩门、碑亭以及三进院落的宫墙和因墙而设的陵门、角门等。地宫未发掘,同时没有被盗墓记录。
下面让我们穿越到一百一十年前,从入口开始领略这座规模宏大的帝陵。
明长陵石牌坊,这是长陵的入口,牌坊在龙山、凤山的前面。五门六柱十一楼,面宽近二十九米,高约十四米,雄伟壮观,雕刻精美。
穿过石牌坊往北行,到达大红门,也称大宫门,单檐庑殿顶,红墙黄琉璃瓦。包括三个券门洞,中门是帝后棺椁、神御物通过,东门是皇帝谒陵通过,西门是大臣们谒陵通过。
宫门两侧原来设有角门供守陵的军队、修陵的工匠民夫出入。
从大红门,往北可以看到碑楼。
碑楼远望。
碑楼,即“神功圣德碑亭”,重檐歇山顶,最初,碑亭上顶是木质梁架井口天花结构,到了清代修葺时,改为了石券顶。
碑楼近景,可以看到屋檐年久失修,多有破损处。

碑楼内有一座长陵神功圣德碑,由青白石雕成,碑首刻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身是明仁宗朱高炽为他的父亲朱棣撰写的碑文,背面则是清代乾隆帝的御制碑文。
碑亭四角之外各有一座高大的华表,雕有十分精美的云龙图案,顶上各有一蹲龙,也叫“望天犼”。
碑亭之北,是为神道,由大宫门至七孔桥一段也是通往诸陵的总干道,两侧相对排列石望柱、石人、石兽。这些石雕装饰,古代又称为“石像生”,主要是装饰陵园,象征死者生前仪仗,同时又有“保护”陵园的象征意义。
一对石望柱之后,是十二对石兽、六对石人,为明宣德十年(1435年)整修长陵、献陵时雕造,均用整块巨石琢成。
以一对望柱作为起始。石兽依次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类各两对,分别呈站立姿态和坐卧姿态,两两相对。
望柱之后是一对卧姿石狮。
一对立姿石狮。
石狮之后是獬豸。

石骆驼两对,一对卧姿,一对立姿。
一名孩童站在石骆驼之下。
可以看到神道的走向,并不是笔直的,而是随着地形的变化,调整为弯转曲折,收敛视野,避免陵园建筑一览无余。
石象两对,一对卧姿,一对立姿。
孩童在立象之下。
石象之后是麒麟两对。
石兽之后是石像生。石人分三组,都是立像,高两米余。
文臣石像。
武将石像生。前面四尊是御前侍将军形象,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
史书对这三组石人的称谓并不一致,《昌平山水记》和《帝陵图说》将三者由前而后分别记为武臣、文臣、勋臣,而《大明会典》则又分别记为带刀执瓜将军、朝衣冠文像和朝衣冠武像。现代专家考证认为,将它们分别命名为将军像、品官像和功臣像更为妥帖。
石像生之后为棂星门。
帝后入葬途中,必经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在十三陵石像群以北的神路上。门南向,三门并排,其间联以红色短垣,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特。三门额枋中央,都有一颗石琢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陵区陵门之前的拱桥。这一座应该是五孔桥,部分已经坍塌。
陵区陵门之前的拱桥
陵门。长陵一进院最南端为三券门的陵门,单檐歇山顶。
穿过陵门,是为祾恩门。
穿过祾恩门,第二进院落,有琉璃焚帛炉一对。
祾恩门之后,为祾恩殿,这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其木结构堪称一绝。该殿仿自明代皇宫金銮殿而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柱网总面积达1938平方米,是国内罕见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顶是古建中等级最高的重檐庑殿顶,用黄色琉璃瓦装饰。殿内铺设“金砖”,殿下是三层汉白玉栏杆围绕,须弥座台基。还有三层月台,称为“三出陛”。
过祾恩殿后为陵宫内红门,这一设置延续了孝陵之制,内红门规制同陵宫门的三券门,为十三陵的首例也是最后一例,此后明陵改此门形制为三座琉璃门。
从陵宫内红门望第三进院落的二柱门和方城明楼。
在方城之前有一座二柱门,棂星门形制,立面近方形。二柱门为一处纯仪制性的建筑,设置年代可能晚于长陵兴建年代,为嘉靖年间添置。
二柱门之后方城明楼,方城为下部的方形城台部分,明楼为上部碑亭部分,平面方形,城台为明代旧制,而明楼部分则经历过几次较大更制。
方城之前有石五供,下供案上五供,中为香炉,两侧为烛台与花瓶,二柱门和石五供均为长陵的首创,此后历代沿用。


明楼呈方形,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


从方城明楼上回望二柱门、红门和祾恩殿。



从宫墙外望方城明楼,此外是献陵?

陵区周边风貌。



大观日知录
没事摆摆龙门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