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变部队军衔混乱的局面,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制度,军队中的最高军衔为上将,分为三级: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其中第一批正式铨叙一级上将九人,二级上将二十人。
特级上将是最高的军衔,只授予陆海空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个衔级是专为蒋中正而设的。1935年4月1日,国民政府制定“特级上将授任条例”,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为特级上将,由国民政府特任之。同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任命蒋中正为特级上将,是国军将领中唯一获此军衔之人。
从1935年到1975年,蒋中正独享这个衔级长达40年之久。1975年蒋中正去世后,这一衔级于1980年6月被废除。
1935年4月2日,国民政府公告,叙任第一批陆军一级上将,一共八名: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1935年9月6日,国民政府第一次给海军铨叙军衔。首次共叙任7名将官。计一级上将1名、中将2名、少将4名。没有二级上将。陈绍宽为唯一一名海军一级上将。
一级上将的情况,之前已专文介绍过:民国旧影:国民党一级上将十二位,谁最名副其实?
1935年4月3日,国民政府公告,叙任陆军二级上将一共二十名:陈调元、何成濬、朱绍良、韩复榘、宋哲元、刘湘、刘峙、万福麟、何键、白崇禧、刘镇华、顾祝同、商震、傅作义、徐永昌、于学忠、杨虎城、蒋鼎文、龙云、徐源泉。
今天来认识一下这二十位二级上将,有的可能耳熟能详,有的已经完全默默无闻,很少被提起了。
一、陈调元
二级上将第一位估计很多人就没怎么听说过。
陈调元,字雪暄,河北安新人。他原属北洋三大山头之一的孙传芳五省联军系统。由于他面相憨厚,又有“陈傻子”之称。面对势如破竹的北伐军,陈调元暗中接受了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七军军长兼北路军总指挥的任命,投身国民政府,并逐渐进入“中央军”系统。
1935年正式铨叙军衔时,他任军事委员会参议院院长,以此职得到二级上将之首。军事参议院成立于1928年10月24日,直隶于国民政府。1938年2月改隶军事委员会。1946年11月裁撤。系国民政府最高的军事咨询、建议及高级军官储备机构。
1943年12月18日,陈调元在重庆病故。1944年2月2日追晋一级上将。他是二十个陆军二级上将中在1949年前被追赠为一级上将的三人之一。另二人为刘湘和宋哲元,均病故于抗战时期。
二、何成濬
濬同浚,所以有时也被写成何成浚。何成濬,字雪竹,湖北随州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五期,同盟会老人,早年追随黄兴,黄兴死后追随孙中山,之后依附蒋中正,成为蒋沟通各派军阀的说客。
作为军人,他并不擅长统兵作战,交际应酬、纵横捭阖的本事无人能及,人称小孟尝,被誉为天才的说客,在北伐、东北易帜、中原大战等民国大事件中多次发挥关键作用。
铨叙陆军二级上将时,何成濬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驻鄂绥靖公署主任,名义上的湖北军政一把手,但实权在武汉行营副主任和军政部常务次长陈诚手里,蒋对何成濬说:“一切用人行政,全归辞修作主,你不准过问。”
因为西安事变时曾电召其去西安,何怕卷入其中,遂投何应钦主张派兵镇压,事件后受蒋冷落,委以军法执行总监部总监虚职。1945年退役,1961年5月在台湾病故。
三、朱绍良
朱绍良,字一民,福建福州人。从预科振武学堂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一期炮兵科,和何应钦是同学,还是铁杆。何应钦在国军中崛起之后,朱也应邀到广州任职,得到蒋中正赏识而逐渐成为军中巨头。
1926年北伐时,朱绍良仅是第四军第十师的参谋。1929年就已任中央军第二军军长。授衔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兼驻甘绥靖公署主任,第六路军总指挥。
抗战爆发后,朱绍良率部参加淞沪会战,任中央军总司令兼第九集团军总司令。1939年,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1940年,兼陕甘宁边区总司令,指挥部队在绥西战役中重创日军。
1946年后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重庆行辕主任等职。1963年12月25日因脑溢血在台北病故,1964年追晋为陆军一级上将。
四、韩复榘
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败北,韩复榘投靠蒋介石,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铨叙陆军二级上将时,任山东省主席、第三路军总指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驻守芦沟桥的第二十九军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宋哲元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938年2月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5月18日,国民政府下令:“故陆军上将叙任第二级宋哲元,追赠为陆军上将叙任第一级”。
宋哲元长期在华北,与日军艰难周旋,在卢沟桥打响抗战第一枪,第二十九军和宋哲元因抗日功勋彪炳史册。
六、刘湘
刘湘,字甫澄,四川大邑人。四川陆军讲武堂出身,在历次军阀混战中逐渐统一四川,成为“四川王”。铨叙二级上将时,刘湘为四川省政府主席。
1937年抗战爆发后,刘湘通电,主张全国总动员,与日本拼死一决。8月20日刘湘任第二路预备军司令长官,辖九个军,率部出川抗战。10月26日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作战地境为江苏的太湖以西和浙北、皖南部分地区。
1938年1月20日,刘湘病死在汉口万国医院,死前留有遗嘱:"抗战到底,始终不渝,即敌军一日不退中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
1月22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明令褒恤,追赠刘湘陆军一级上将。2月14日颁令准予国葬。1939年9月19日在成都南门外武侯祠侧举行了国葬典礼。
七、刘峙
刘峙,字经符,别号经扶,江西庐陵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蒋中正五虎上将中的“福将”,也是八大金刚之一。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刘峙是福将,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也因此获得了蒋中正的赏识,成为心腹。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刘峙屡屡在形势不利的局面中转危为安,反败为胜,成为国军中的“常胜将军”。1930年,蒋特将河南新集命名为经扶县以示表彰。
叙任二级上将时,刘峙为河南省政府主席,驻豫特派绥靖公署主任,主政河南。
在抗日战争中刘峙表现差劲,多次被日军击败,尤其是平汉路战役,他被日军打着一溃千里,被人嘲讽为“长腿将军”。
1949年1月因为战败被解除职务,后经香港到印尼养病,1953年去台湾,1971年1月15日病逝于台中。
八、万福麟
万福麟,字寿山,吉林长岭人。清末即投身军伍,1927年投入张学良麾下,成为以张学良为首的奉系新派成员之一。后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黑龙江省军务督办,后兼任省长。
1933年万福麟任五十三军军长兼华北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参加长城热河抗战。铨叙二级上将时任军委会北平军分会副主任兼第五十三军军长。
西安事变时张学良密电万福麟,令他率部防中央军西进,万福麟未执行并通电反对西安事变。
抗战爆发时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五十三军军长,1939年任二十集团军副总司令。
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东北行辕副主任,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等虚衔。1946年7月27日退役。1949年后到台湾,1951年7月15日在台中病逝。
九、何键
何键,字云樵,湖南醴陵人。出身保定军官学校,进入湘军。1926年7月,随唐生智参加国民革命军,任第八军第一师师长,攻克武汉后,升任第三十五军军长。1927年策动许克祥发动长沙“马日事变”。1928年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湖南省保安司令、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
何键是国民党中的“剿共急先锋”,1933年5月任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联军西路军总司令,大肆"围剿"红军。铨叙之时,何键任湖南省政府主席、“剿匪”军第一路军总司令、第四路总指挥。
红军北上后,被迫辞去第四路军总指挥职务,所部全调江、浙,军事实力被剥夺。1937年11月底任国民政府内务部长。1939年春任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辞职,往南岳休养。1949年春迁居香港。次年夏到台湾。1956年4月在台北病死。
十、白崇禧
白崇禧,字健生,广西临桂人,回族。新桂系代表人物,与李宗仁、黄绍闳并称广西三杰,联手击败陆荣廷、沈鸿英,统一广西。
北伐之时,李宗仁是第七军军长,白崇禧是司令部参谋长。他在国民党军界的声望很高,早就享有“小诸葛”的美誉。1935年铨叙二级上将时,白崇禧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南路军总司令。
之后,白崇禧历任广西绥靖副主任、军委会特派常委、军委会军训部部长、桂林行营主任、国防部部长、华中剿总总司令、华中军政长官公署长官等职。
在抗战中,白崇禧参与筹划全局,多次指挥重大战役且颇多斩获,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中国为数不多的军事家之一。
1945年10月3日,白崇禧晋升陆军一级上将,时任副参谋总长,增补张学良退役的一级上将缺,成为1935年第一批陆军二级上将中唯一一个在1949年之前晋升一级上将的。
1949年去台湾后,白崇禧基本上处于赋闲状态。1966年12月2日逝于台北。
以上是1935年铨叙的第一批二级上将。从名单和职务基本可以看出,这批二级上将在职务上绝大多数是一个省的省主席或绥靖公署主任,全部是地方军政大员。
限于篇幅,本次先讲这批二级上将的前十位,后十位二级上将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