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在我们的印象中,同为上世纪超级大国的苏联,其文化影响力似乎远不及美国。
诚然,苏联也有着世界一流的文艺作品——苏联音乐、电影、芭蕾舞也曾输出到全世界,果戈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俄国名家的作品更是影响了世界文坛,但终究是不及街头巷尾的汉堡店、电影院里的好莱坞大片、商店餐厅随处可见的可口可乐来得深入人心。
不过,苏联时期也是有过一些比较成功的文化输出的,比如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突击步枪——著名的AK-47:
比如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
还有举世闻名,堪称世界对俄罗斯刻板印象的伏特加: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世界上最著名的伏特加品牌——Stolichnaya,苏联红牌伏特加。
全世界都知道俄罗斯人好酒,各国的爱酒人士总希望自己喝到的是正宗的俄罗斯伏特加。而产自俄罗斯本土的伏特加品牌“Stolichnaya”,无疑就是这种“正宗”的代表。
俄罗斯市场最古老的伏特加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红牌伏特加”出现的确切年份一直存在争议。有一种说法,“红牌伏特加”的开发始于1938年,1941年首次在被封锁的列宁格勒装瓶。这无疑给这款伏特加品牌增加了些许浪漫主义色彩。
“红牌伏特加”最初的商标设计
1944年,列宁格勒的封锁解除后,“红牌伏特加”配方的开发者斯维里达(В. Г. Свирида)来到列宁格勒酒厂,恢复了伏特加的生产。
1953年起,斯维里达在莫斯科“水晶”酒厂(Кристалл)工作,也是从那时候起,酒厂开始生产“红牌伏特加”。
莫斯科“水晶”酒厂
出口美国
1959年,在莫斯科索科利尼基公园(Парк «Сокольники»)举办的“美国工业产品”展无疑给了苏联人极大的震撼。
为了向苏联展示美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展馆内部被设计得像是一间普通的美国公寓。公寓里堆满了当年苏联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各种家用电器:冰箱、电视机(包括彩电)、电动咖啡机、榨汁机,入口处还有一辆全新的福特汽车。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百事可乐是当年美国这场展览的参与方之一,此行的目的之一便是打开苏联这个巨大的市场。
整个索科利尼基公园都搭起了帐篷,游客可以在帐篷里免费领取百事可乐。这种甜蜜的汽水瞬间俘获了苏联人的心。这之后,百事可乐向苏联出口的计划也被提上日程。
赫鲁晓夫喝百事可乐场面
但在当时,把现成的汽水出口到苏联代价太高,于是双方达成协议,由苏联自己建造百事可乐装瓶厂,从美国人那里购买糖浆,在此基础上生产汽水。
只不过,在苏联领导人看来,把国家赚来的钱花在购买糖浆汽水上是完全不可接受的。苏联人坚持以物易物,提出让百事可乐垄断“红牌伏特加”在美国的分销。
当时的广告主打俄罗斯“正宗”
在当年的美国,喝伏特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引进来自苏联的纯正伏特加,百事可乐认为这个市场巨大。双方在1972年谈妥,“红牌伏特加”正式进入美国,成为风靡全国的酒品。
美国“红牌伏特加”广告“Born in the heart of Russia”
传奇的崩溃与复兴
20世纪末是“红牌伏特加”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1991 年,苏联国家专利局撤销了“Stolichnaya”商标,自此,任何人都能生产该品牌的伏特加,仅在俄罗斯就有150家酿酒厂,而市场上出现了各种打着“红牌伏特加”旗号的劣质酒水。
这种情况引起了国家的注意。政府决定,“红牌伏特加”商标由原持有者“全苏果品联合进口公司(Союзплодоимпорт)”独家所有。
1999年“全苏果品联合进口公司”将“红牌伏特加”品牌出售给了荷兰公司,随后,其他国家的许多公司获得了这种伏特加的销售权。
2001年后,“红牌伏特加”商标回归俄罗斯,重新归属于“全苏果品联合进口公司”。
但直到今天,世界各国对“红牌伏特加”商标的归属仍常有争议。各国商店里买到的“红牌伏特加”,很可能也并非俄罗斯正宗。
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商店里的“红牌伏特加”
黎巴嫩商店里,由拉脱维亚出产的“红牌伏特加”
巴塞罗那商店里的红牌和绿牌伏特加
声明:俄文资源来自俄网,译文和中文文本为沪江俄语原创,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至其他平台请在后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