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搞好林业建设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摸索出一套集育、伐、运、加工为一体的林业生产经验,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我国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后,许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废弛,出现过量采伐、只伐不育、管理不善等问题,给森林资源和林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1961年1月14日至18日,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会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要求1961年成为实事求是年、调查研究年。于是,刘少奇在同年7月至8月深入东北林区进行调查研究。
走进林区探实情
刘少奇一直十分关心我国林业生产和林区建设。在1961年3月召开的广州工作会议上,他就同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约定,会议结束后去黑龙江考察林区工作。希望通过实地考察,能够切实解决林区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为工业战线的调整摸索出一些经验。5月,前往黑龙江和内蒙古林区的调查研究之行便提上了日程。临行前,他在听完林业部负责人汇报后深感我国林业形势严峻,严肃地说:“我国森林资源很少,要使已有的资源充分利用,并且永远保持下去。老的砍了,新的要栽起来。”“总之,我们这一代不要把森林资源搞光了。”
7月16日,刘少奇离开北京,先行到黑龙江调研。19日,在哈尔滨听取欧阳钦等人汇报工农业生产和林业情况后,立即决定前往位于小兴安岭伊春地区带岭林业实验局的凉水沟试验林场和胜利林场。当时,为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森林资源与林业生产的专业技术知识,还专门邀请东北林学院的周重光教授同行。
1961年,刘少奇在林区向东北林学院教授周重光请教问题。
1961年,刘少奇冒雨进入原始森林调查研究。
7月的小兴安岭,正逢雨季,山里天气反复无常,林间小路既崎岖又泥泞。21日,刘少奇一行乘坐专门用于林区运输的窄轨小火车进入林场。随行人员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及天气情况,劝其休整一下再深入调查研究。他婉拒了大家的好意,身披雨衣,脚穿雨靴,拄着一根粗树枝做成的“拐杖”,坚持按原计划前往伐木区,并说:“夏季林区多雨,什么时候才会晴天呢?还是去吧!”就这样,他白天进林场的树木园和人工更新林,调研油锯伐木和拖拉机集材作业;晚上召集林业实验局负责人和工人代表座谈,深入了解木材采伐和造林问题。在座谈中,工人们还反映了许多生活问题,有的说:“砍伐树木,搬弄大木头,费鞋子又费衣服,发的棉布根本不够用,附近商店又经常买不到。”有的则说:“房子盖在哪里好,相关部门应该有统一规划。”刘少奇一边在本子上详细地记录,一边愧疚地说:“大家的生活确实比较困难,我是有责任的。”在林区,由于环境的关系,夏潮湿、冬寒冷,工人们有喝酒的习惯。当时,国家困难,缺粮少酒,林区交通不方便,酒的供应很少。他听后明确表示:“伐木工人的酒不能取消。林区夏天很潮湿,冬天又特别冷,喝点酒是有必要的,在深山老林伐木和办公室不一样,别人不能攀比。国家再困难,他们的酒也不能取消。”夜虽已深,他与大家就林区将来的发展又谈了很久。
✦
•
✦
见微知著解民忧
7月25日,刘少奇在视察伊春市木材加工厂后,参加了当地林业干部会议,结合前几天实地调研的情况谈了对林业发展的想法。“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需要。”这是讲话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在调查中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说:“一方面山上有资源,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都很需要,如何把资源和需要结合起来,就是你们的工作。从中央林业部到林业厅、林业局、林场以至工段都是做这个工作。”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他在调查中发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感而发的,说:“我看过采伐过的林场,山上还剩下不少小木头,很多可以做坑木,是否可以再采一次?有很多枝丫还是可以利用的,扔掉很可惜,要想法弄出来。有些长得过密的中幼林,可进行透光伐,砍下来利用。此外,在木材加工中的一些边材废料也要充分利用起来。”
刘少奇没有停止在表面现象上,而是对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他在调研中了解到,小木头和枝丫的采、集、装、运,费工费时,生产成本比生产大木头要高很多,而木材价格和同工人工资密切相关的生产定额却是单纯按木材体积核算的。这样,生产小木头费工费时却不得利,林场和工人都没有积极性。针对这种不合理情况,他提出:林业的工资政策和价格政策要符合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各方面需要这个原则,“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他设想,价格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收购价,一种是销售价。收购价按生产成本定价,工人的工资根据收购价来定;销售价按木材质量等级定价,木头越大价格越高。这样,既不让国家吃亏,又可以调动林场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他说:“在这方面要多想一些办法。”还指出,过去一些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没有经过上级批准,也没有说废除,就不执行了,这是不对的,要恢复过去合理的规章制度。今后,“规章制度不经请示批准,决不能随便废除”。
要抓好森林资源的培育和更新。这是刘少奇讲话中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小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森林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被人们称为“红松之乡”。但由于只伐不育或重伐轻育,森林资源逐年减少。如何使森林资源尽快得以更新,采用什么方法使资源更新的效率更高,这是摆在林区建设中的迫切问题。他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反复听取林业专家和干部工人的意见。在讲话中提出,各林业局要认真总结造林更新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因地制宜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肯定了林区提出的“人工更新为主,天然更新为辅,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提出,“人工更新”可以采取由林场、工段、工组、家属包栽、包活、包抚育、包成林,按树木的成活率领取报酬的方法。
1961年7月25日,刘少奇为林区工作题词。
此外,刘少奇在讲话中还对林业部门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你们的领导工作,什么叫进步,什么叫英明?无非是劳动生产率提高,充分利用资源,成本降低,材料节省,采伐质量更好,造林成活率更高,政治上大家心情舒畅,这就叫作先进,就叫作领导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会议结束后,他专门为林区工作题词:“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
31日,在哈尔滨接见出席东北、内蒙古林业工作会议的干部和中共黑龙江省委书记处成员时,刘少奇专门指出:栽树和森林更新问题,我们应当重视,许多领导同志只顾砍树去了,没有很好地研究它。更新方法可以这样定,人工更新和天然更新两条腿走路。采伐问题,过去搞得很糟,不管幼树,光拿木头。现在观念要改变,一个是要拿到木头,一个是要有利于幼树生长,一律皆伐,影响太大,可能择伐对森林更有好处。
✦
•
✦
调查成果定实策
8月1日,刘少奇来到地处北部边陲的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继续调查研究。像在其他林区一样,听完汇报后,于3日冒雨进入了内蒙古自治区牙克石(今喜桂图旗)林业管理局根河林业局的五峰山林场,并同当地领导干部、工人代表座谈森林更新、恢复规章制度和建立责任制等问题。其中,他针对工资问题,提出:“林区津贴,你们这里一律是百分之三十三,小兴安岭一律是百分之二十五,这是平均主义。是否应分开来算。住在山里的和上山的多一点,住在镇里的和坐办公室的少一点。冬天和夏天、晴天和雨天,也应该有差别。这个问题,要研究一下,和工人讨论一下如何调整。国家还是给你们百分之三十三,一个钱也不少,就看怎么分法合理。平均主义不能鼓励大家去做艰苦的工作。”
后来,刘少奇一行又进入落叶松原始林中调研,稀疏的落叶松林,伴生着几株白桦。夏天,林子里特有的植物清香阵阵袭来。林间空旷的地方,长着一丛丛落叶松幼树,但许多地方被一片一片的杜鹃占据了。他走着看着,也听大家讨论着。随后,坐在一棵大落叶松下,并让大家讲讲这一路看到的落叶松林更新情况。就这样,一个林间座谈会开始了。大家就落叶松采伐迹地是否应等待天然更新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当这场讨论暂告一段后,他们走出落叶松原始林,又来到不同宽度的采伐带上,观察落叶松天然更新的情况。刘少奇发现与之前了解的情况相反,在新旧采伐迹地上,几乎看不到天然更新的苗木,便请有关同志认真研究。接着,他们来到一处山坡上,发现一些孤立的落叶松大树间,有成丛的落叶松幼树茁壮成长着,并形成了一代新林。究竟是老林采伐前遗留下来的幼树,还是采伐后更新的呢?在这一点上展开了激烈讨论,刘少奇点名让周重光发表意见。他沉思了一下,从落叶松幼树中,选了3株样木,切下后计算年轮,说:“可以看出这些幼树是在老树采伐前3年就出生了。”刘少奇听后笑着说:“那就证明是伐前更新的了。”他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并且相信科学依据。
又经过几天深入的调查研究,刘少奇在8月6日召开的呼伦贝尔盟林业干部会上总结了大兴安岭林区的问题。他亲切地对大家说:“这次我到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去看了一下,提了一些问题。到这里看了大兴安岭,今天也想提几个问题。对这里的情况,你们比我了解,是内行。我今天的讲话,只是提问题,提意见,供你们参考。”随后,针对“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尽可能地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要”“工资制度与木材价格”“恢复合理的规章制度”“采伐与更新方式”“林业局的体制”等问题,指出:“生产关系不适合,就妨碍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一下,使它适合了,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森林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要。”“合理的规章制度,过去被废除了的,要恢复。”会上,有人说择伐好,也有人说皆伐好。刘少奇说:“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以有利于提供木材、有利于更新为目的。”森林更新,还是要以人工更新为主,不然都不搞人工更新了。人工更新长得快,产量高,采伐方便。我们不否定天然更新和人工促进更新的说法,但是人往往喜欢走容易走的路,所以不要怕麻烦仍要以人工更新为主,实行两条腿走路。最后,他再次要求广大的林业干部和工人认真总结经验,把林区的工作做好,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
8月11日,刘少奇从哈尔滨返回北京。
通过近一个月的林区调查研究,他不仅了解到东北主要林区的森林资源状况,还对我国林业的采伐与更新,木材的综合利用,工人生活区的建设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意见。后来,中央有关部门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如林业局、财政部决定在国有林区建立育林基金。此次调研让刘少奇深刻感受到“大跃进”以来对工业战线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也感受到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使他对进一步搞好国民经济调整充满信心。
文中所示图片选自《刘少奇画传》
✦
•
✦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4年12月6日 总第4222期 第一版
往期推荐
01
02
03
04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