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
Research Background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各国共同提出了针对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全球气候行动的一大里程碑。然而,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背后,针对其实际成效的回顾性盘点与量化分析却相对匮乏。因此,迫切需要系统追踪并深入研究这些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探究各国的减排路径,以评估过去的成果,并为未来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这样的努力对于共同减缓气候变化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温控目标至关重要。
近日,CEADs团队在《Nature Climate Change》发表题为“Revisiting Copenhagen climate mitigation targets”的研究论文,全面评估了各发达经济体在何种程度上能够履行了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做出的减少排放的承诺并进行国家归类,探讨不同分组间减排的潜在驱动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目标,对各国在经济增长与减排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进行评估。研究不仅为各国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减排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全球开展针对性、协同性气候治理提供了重要指导。
02
『研究结果』
Research Result
图1 追踪COP15减排目标成效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系列缔约方大会上,各国设定的减排目标主要侧重于领土碳排放(Territorial Emissions),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全球贸易体系和国家间的“碳泄漏”问题。随着各国逐渐迈向净零碳目标,这种被称为“碳泄漏”或“碳转移”的碳排放外包越来越受到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为解决潜在的排放泄漏问题,本研究在分析领土碳排放的同时,亦深入探讨了基于消费的碳排放情况(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s),并将参与研究的国家划分为实现组、失败组和中途组三类。在分析的三十四个国家中,十五个国家基本实现了减排目标,十二个国家完全失败。剩余七个国家属于中途组,即这些国家虽然成功减少了本国领土内的碳排放,但却通过贸易活动将部分排放转移至其他国家。
实现组包括保加利亚、克罗地亚、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希腊、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瑞典、英国和美国。这意味着该组中的国家均实现了其领土碳核算和消费端碳排放目标。本研究指出主要发达经济体如美英等国存在承诺目标过低、技术迭代提升碳排放效率较慢、对发展中国家减碳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投入存在显著不足。比如说,美国设定的减排目标是到2020年相较于2005年减排17%,相比欧盟国家承诺的较1990年减排20%-30%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美国虽在2019年末就达成了较2005年下降17%的目标(实际下降17.3),但疫情过后2021-2023年碳排放连续增长。
中途组包括比利时、捷克共和国、法国、匈牙利、卢森堡、马耳他和波兰。这些国家大量人均碳足迹过去20年显著提高,通过大量进口发展中国家产品实现本土排放的降低。失败组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塞浦路斯、爱尔兰、日本、荷兰、挪威、葡萄牙、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瑞士。例如,澳大利亚尚未完成与2000年相比最少减排5%,最多减排25%的目标。实际上,自2000年以来,澳大利亚的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领土碳排放量增长率为11.4%。同样地,挪威的碳排放量增长了31%。因此,其未能实现与1990年相比减少30%~40%的碳排放目标。然而,失败组中的大多数国家也都制定了净零排放目标和相应的分阶段目标。若短期减排目标难以实现,则实现长期目标将变得更加困难。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的碳中和目标设定在2040年。
图2 不同组别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
研究发现,影响不同组别领土碳排放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是能源强度,而驱动领土碳排放量增长的首要因素则是人均GDP(图2)。在2010年至2020年的时间段内,能源强度对失败组、中途组和实现组的减排贡献的中位数分别为16.5%、25.6%和23.3%(IQR为12.2%~23.2%、16.7%~29.6%和15.6%~27.2%)。同样在这一时期,煤炭占比的中位数变化导致了失败组、中途组和实现组分别减少了8.6%、9.7%和14.2%的碳排放量。值得注意的是,中途组和实现组在能源强度的改善以及煤炭依赖的减少方面均取得了更为显著的进展。在时间序列的对比中,研究发现煤炭占比对减排贡献的变化趋势。在1990-2000年间,实现组中煤炭占比对减排贡献的四分位距为0.6%~11.6%。然而,到了2010-2020年,这一范围扩大至5.3%~21.7%。这一变化显示出从煤炭转向清洁能源对减排的影响日益显著,也反映出能源结构转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关键作用。相比之下,在不同组别间能源结构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占比对减少碳排放没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此外,在2010年到2020年间,工业占比的中位数变化使得失败组、中途组和实现组分别减少0.7%、3.4%和0.1%的碳排放量。
图3 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国家自主贡献(NDCs)减排目标所面临的挑战
为实现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s),在分析的34个国家中,有19个国家在未来10年内必须比2010年至2020年减少更多的碳排放量。然而,实现组中的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罗马尼亚等国在2010-2020年期间实现了欧盟设定的2030年目标(即排放水平比1990年低50%),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依赖于低效技术和发展能源密集型的产业。考虑到经济增长因素,挪威、克罗地亚和日本在2010-2020年间的经济累计增长分别为14.8%、19.5%和3.6%(图3b),与此同时,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了9.1%、20.9%和14.2%。然而,为达成下一阶段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预计在2020-2030年间,这些国家的经济将分别以25.2%、31.4%和12.4%的速度增长,而碳排放量则需进一步降低61.8%、34.2%和30.7%。因此,这些国家面临着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以应对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挑战。
03
『总结与讨论』
Summary and Discussion
本研究深入剖析了各发达经济体在哥本哈根气候减缓目标的制定和实际减排效果上的差异,并揭示了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是不同组别国家在减排成效存在差异的深层原因。消费端碳排放的核算可区分实际的领土减排工作与潜在的外包活动,为实现更公平和透明的国家责任分配提供了思路,能够更加全面地追踪排放情况。各国需避免在本国的减排目标实现问题上的“搭便车”行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加,在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减排目标方面尚存难度的国家未来可能会遇到更大的挑战。这一分析不仅强调了及时、有效追踪各国在不同阶段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性,也为未来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关键的参考依据。
文
章
信
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4-019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