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在致辞中指出,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致力于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复杂的全球性问题,在气候变化、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等跨学科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促进了跨国界的合作与科学交流。希望未来与IIASA建立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持续发挥双方特色和优势,积极开拓高水平深层次的创新合作。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宏伟致辞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晓介绍了科技部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上所做的五个方面工作,并表示科技部将统筹做好“双碳”科技体系布局,不断完善“双碳”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基地建设,持续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与谈判,为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王晓致辞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永涛表示,IIASA在气候变化、人口、能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全球提供强大的科学支撑。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系统分析和建模研究至关重要,希望在“双碳”目标、能源系统转型方面能有更多的中外合作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张永涛致辞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其针介绍了21世纪中心在推进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认为亟需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碳中和与能源智联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政策实践,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陈其针致辞
“碳中和与能源智联:气候变化系统科学”高端研讨会开幕式由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系主任罗勇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系主任罗勇主持开幕仪式
在专题研讨环节,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IIASA总干事约翰·尚胡柏(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讨论了减少碳排放以维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并强调如果我们要长期生存下去,我们的文明就必须实现碳中和。他还强调了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结合的重要意义,要充分利用超级计算机和机器学习进行预测。
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是德国著名气候科学家,现任IIASA总干事,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PIK)的创始人和长期所长。他的研究对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的影响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巴黎协定》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支持。作为全球气候研究领域的权威,Schellnhuber为多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提供政策建议,参与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工作。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推动全球气候行动的倡导者,呼吁通过国际合作和创新应对气候危机,对当代气候科学与政策的融合做出了卓越贡献。
IIASA总干事约翰·尚胡柏(Hans Joachim Schellnhuber)作主旨报告
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陈德亮聚焦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强调全球协作在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和提升城市韧性中的重要性。专家分享了中国在绿色技术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成就,并呼吁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
陈德亮院士是国际著名的气候学家、地球系统科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作为全球科学界最有权威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成立以来唯一一位华人执行主任,组织制定了全球自然科学和地球系统科学远景规划,领导发起了大型国际科学研究计划“未来地球”,对全球生态、环境、气候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系统发展了以天气气候学为基础的降尺度理论框架和模型、大气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并提出了基于生物群落分类的方法来刻画气候变率和变化的概念,将传统的全球变化研究重点从时间变化拓展到空间变化,被多个领域广泛应用。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陈德亮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IPCC 第七次评估周期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张小曳重点讨论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路径与挑战,分析了当前气候政策、情景评估以及全球和区域协作的关键作用。报告强调通过改进模型方法、加强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合作,推动自然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双重挑战。
张小曳院士长期从事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研究,是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主持完成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监测与评估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为国家碳中和战略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他曾主导多个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推动了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与国际合作中的技术突破,对全球气候治理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作主旨报告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刘俊国讨论了水资源、能源和食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气候变化对全球水资源的影响以及中国和非洲未来面临的水资源压力差异。刘俊国教授指出,通过优化水资源管理和减少食品浪费,可以缓解资源短缺问题,并推动可持续发展。
刘俊国院士为国际著名的水资源、生态修复和环境可持续性专家。他长期致力于水资源与河湖生态环境复苏研究,在水资源气候响应、遥感水文及河流生态修复等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创新成果。他在多个国家开展过广泛合作,曾为联合国水资源事务(UN-Water)、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提供咨询,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进行长期合作,并担任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主编之一。他主持过30余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并受到高度评价,是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中国高被引学者。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校长刘俊国作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围绕能源系统向未来碳中和转型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中国的电力系统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力系统,就如何在电力系统发展过程中实现碳中和进行了探讨。未来能源系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建议新一代能源系统模型要成为能源网络和互联网的组合,通过创新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贺克斌院士是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学部主任,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技委环境学部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在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入选爱斯唯尔2014-2022年“中国高被引学者”,2018年-202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作主旨报告
专题研讨由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关大博主持专题研讨
圆桌讨论由关大博教授主持进行。IIASA亚洲总顾问WolfgangLutz教授、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张贤处长、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效存德教授、浙江大学物理高等研究院陈晓松教授、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刘竹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系统科学学院樊京芳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戴瀚程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员等8位专家学者参与讨论。
专家们围绕气候变化挑战、气候系统科学研究、碳排放及能源系统国际合作等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指出,人类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是人口、社会、经济、能源等多个要素的共同产物,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类系统和常设系统之间的互动。专家们一致认为,为了解决气候变化这些全球性的挑战,需要科学解决问题,加强气候科学之间的多学科合作,特别是在碳中和及能源系统智能联合等领域。此外,专家们还就中国和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交流分享。
圆桌讨论
最后,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进行会议总结。他表示,要多做多学科交叉研究,以气候变化系统科学为核心,推动气候科学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探索出能源系统的低碳化、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的新道路。
此次“碳中和与能源智联:气候变化系统科学”高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推动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搭建了跨领域合作的高端平台。通过跨学科的交流,参会人员从多角度分析了气候科学的复杂性,并一致认为多学科协作对于加速绿色技术落地、优化能源消费模式、以及推动全球能源系统向绿色、低碳、智能化方向发展至关重要。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与国际合作,整合多领域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框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
文字 | 郝晴宇 周铭玮
图片 | 陈玉馨 郝晴宇
编辑 | 郝晴宇 张文静
审核 | 关大博 鲁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