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CEADs课题组2024年毕业生风采展示

学术   2024-07-14 00:48   英国  

YOUNGTH

致青春

[ 我们毕业了 ]

每一段旅途都有起点,也有终点

又是一年毕业季

祝贺CEADs课题组三位优秀博士生

愿你们怀揣梦想,不忘初心

祝你们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CEADs优秀博士生 程丹阳



程丹阳,2019级博士生,师从关大博教授,研究方向为全球变化经济学,学位论文题目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评估及绿色转型路径探索”。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发表文章。毕业后加入《自然气候变化》杂志担任编辑。

清华时光收获丰满、不留遗憾,在园子里见识了超然卓越的榜样,拥有相知相伴的良师益友,见证了守得云开见月明。坚信所有的困顿与失意、坚守与努力,最终都会化作勇敢的力量,去做独立、坚韧、宽容的自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关大博老师在学业知识和科研技能上毫无保留的授予,生活上的帮助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关老师通过言传身教督促着我在学业上保持格物致知的初心、脚踏实地的责任心、锲而不舍的恒心,这也将继续成为我在未来工作中的底色。

感谢CEADs团队的老师同学们在科研上给我提供了最直接、及时的帮助!我们共同在科研上探索前进,也在生活中相互关心照顾,与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致力于共同热爱的事业,是一段繁花似锦的回忆。

——程丹阳

程丹阳与关大博导师合影



CEADs优秀博士生 钱煜坤



钱煜坤,2017级博士生,师从关大博教授,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经济学,学位论文题目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消费侧碳排放清单核算方法学开发与应用”。在读期间在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荣获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清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等奖项。

求学之路上,感谢关大博教授的悉心指导,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科研和个人成长的平台,教会了我科学的研究方法,让我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创新成果。宽广深厚的知识、勇于探索的精神、高级的学术品味,关大博教授始终是我学习的榜样!

感谢CEADs课题组的同学们,与大家的交流常常启发我新的研究灵感,是我学术研究之路上宝贵的财富!

“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感恩母校!

——钱煜坤

钱煜坤与关大博导师合影



CEADs优秀博士生 雷天扬


雷天扬,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2024届生态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关大博教授,研究方向为全球高耗能工业设施精细化碳排放核算及脱碳路径评估。博士期间,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在Nature、One Earth、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篇。研究成果得到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以及多家国际能源经济领域权威机构的高度重视和详实调研。获得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清华大学研究生特等奖学金、博士生国家奖学金等荣誉。曾作为中国5名博士生代表之一参加国际应用系统分析所暑期青年科学家项目,现已入职伦敦大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点此展开

毕业感言

“关关难过,关关过”。读博的这段历程,告诉我,人生的征途上,困惑与未知是常态,但每一次的困惑都孕育着新的发现和突破。无论是努力前行时流下的汗水,还是情绪宣泄时掉落的泪水,都会变成人生道路上闪闪发亮的结晶。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关大博教授表达最诚挚的感谢!五年间,面对上万个机组的数据缺失和进展缓慢的困境,我曾数次想到放弃,但关老师的指导、激励和认可让我坚持下来。关老师告诉我“要静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科研产品,持续耕耘,成果自显”。这番话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关老师提纲挈领的学术思维、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将使我终生受益。

同时,我也要衷心感谢课题组孟靖老师的耐心指导和不断激励。孟老师严谨细致、勤奋不懈的工作态度,对我影响深远,她不仅是我科研路上的指路明灯,更是我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榜样。

此外,衷心感谢课题组乔小翠老师和清华大学图书馆曾晓牧老师的支持与帮助。是你们在幕后默默付出,用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支持,让我能够在学术之路上更加稳健、从容地前行。

感谢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以及CEADs团队全体老师的深切关怀和宝贵教诲。同时,我要向课题组王道平师兄、崔璨师姐、马仕君师兄、钱煜坤师兄、王振宇师兄、李姝萍师妹,以及课题组各位小伙伴表示由衷的感谢。在博士期间,你们给予了我无比珍贵的帮助和鼓励,让我感受到了团队的温暖和力量。

特别感谢我的学术同伴朱剑兴,以及我的挚友廖翠娟、徐慧莹、金慧丽、王鎏、韩佳俊、李兆珩。是你们一路的陪伴与鼓励,让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前进的动力和勇气。同时,也要感谢格桑央吉、解伟、张子璇、施智敏、张枢同学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收获你们的友情是读博岁月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期待在未来的顶峰与你们再次相聚。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我的父母!你们是我人生中最坚实的后盾,是你们无尽的支持与鼓励让我能够勇往直前地走到今天,成为更加坚强与勇敢的自己。

感谢每个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的日子,我将牢记拼搏带来的稳定感与满足感,并将其转化为我前行的动力。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我将始终坚守“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在广阔的世界中乘风破浪,挥洒属于自己的绚烂笔墨,让生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雷天扬






毕业感言丨展开动画


雷天扬与关大博导师合影



雷天扬博士作为2024届优秀毕业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亲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地研19级博士毕业生雷天扬。今天,十分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作为地学系毕业生代表发言。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2024届地学系全体研究生毕业生,向母校、地学系、师长和一路陪伴我们的家人朋友们致以最真挚的感谢。

从2018年夏天参加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首次踏入清华园,来到蒙民伟科技大楼,六年的时光如梦一般悄然流逝。又是一个盛夏,从当初对于能否加入地学系的惴惴不安,到如今的深深眷恋与不舍。在这里,我们共同度过了太多难忘的时刻,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曾几何时,我们与挚友携手漫步在校庆嘉年华的欢声笑语中,感受着历代“清华人”的奋斗与成长。又忆中秋佳节,我们与同窗在食堂相聚,怀着激动的心情去领取“清华”字样的月饼盲盒,共同品味着团圆的温馨与甜蜜。

我们曾一起在彩虹跑中恣意绽放,挥洒青春的色彩。也曾在学业压力下,彻夜并肩作战,共同寻找答案,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晚,见证了我们的坚韧与拼搏。曾经,每当路过毕业典礼时,我都羡慕地看着那些顺利毕业的师兄师姐们脸上的笑容,而今天,我们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毕业时刻。

即将启程之际,整理心绪,我发现对于自己的期待也在不断变化。从入学时的努力再努力,到读博中期的进步再进步,如今却更加珍视的是情绪的稳定与内心的富足。那么,清华这些年,究竟赠予了我们怎样的人生礼物? 

我想,清华赠予了我们“潜心笃志,成果自彰”的钢铁意志。 我的研究方向是全球高耗能工业设施级碳排放核算及脱碳路径评估。这是一个关乎全球气候治理和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议题。在导师关大博教授的指导和系里的支持下,我从全球公认的“减排难题”——钢铁行业入手,去探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碳排放是从何而来的?减碳又该如何进行?五年间,面对上万个机组的数据缺失和进展缓慢的困境,我也曾数次想到放弃,但关老师的鼓励和团队的支持让我坚持下来。关老师告诉我“要静心打造自己的核心科研产品,持续耕耘,成果自彰”。这番话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最终,经过无数次摸索和锤炼,我成功构建了一套设施级精细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为全球数千家钢铁厂建立了详细的碳排放清单。相关成果受到了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以及多家国际能源经济领域权威机构的高度关注和深入调研。我的经历,正是对“潜心笃志,成果自彰”这句话最好的印证,相信也一定是无数清华学子在学术道路上不懈求索的缩影。 

我想,清华还赠予了我们“身历其境,悟真知著”的深刻领悟。我相信,那六周的博士生必修社会实践,对于每一位清华学子而言,都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2021年夏天,前往宁夏石嘴山市的社会实践之旅,让我首次走出校园的象牙塔,透过文字看到现实。置身于高温刺鼻的车间,面对比图片庞大的多的重工业机械,我深刻领悟到,去了解排放的源头,是我,作为一名关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的博士研究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科研能力”,而这种能力在文献中是学不到的。同时,这段经历也让我意识到,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科研成果与行业落实之间的裂缝需要去审慎思考。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地探索、去阅读、去反思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在日常的文献阅读和学术会议以外,能够拥有这样一段全面、深入现实的“出圈”实践机会是无比珍贵的。我相信,这些感悟,也一定是许多初入科研领域的清华研究生共同的心声。这段实践经历,以及学校提供其他实践资源,早已成为我们深刻体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一号召背后深远意义的起点。

我想,清华更赠予了我们“胸怀家国,放眼世界”的广阔情怀。学校秉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理念,在学校的培养下,2022年,我入选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所的“暑期青年科学家项目”,作为 5名来自中国高校的博士生代表之一,前往奥地利,在地学与能源领域博士生最顶级的平台与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进行交流合作。在此期间,我切身感受到奥地利作为全球零碳发展的先行者,在工业生产、生态保护、社会宣传等方面的领先进展,也亲历了2022年冬季欧洲能源危机,感受到供暖价格飞涨、社会动荡不安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体验让我更加坚信,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低碳转型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议题。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工作成果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气候风险和能源风险的日益加剧,高耗能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校的教育指引我要坚持“全球视野、中国情怀”,因此,毕业后,我选择前往英国,继续我的研究之旅,去探索高耗能行业绿色低碳与气候适应转型的全球性解决方案,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也期待自己能早日学成归来。

此刻,回看在地学系求学的这段时光,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充盈着拼搏带来的稳定感与满足感,以及对地学系深深感激。那一场场紫荆论坛带来的学术盛宴,带我们领略了地学的深邃与广博;一次次党组织活动,指引我们思想的飞跃。当然,最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一定是一次次答辩经历,从博资考、开题、中期到最终学术报告,台上的我们永远心怀忐忑,而台下的老师们总是以极大的耐心,鼓励的眼神,从清晨到日暮,陪伴指导我们。他们敏锐的洞察力总能及时发现问题,引导我们在学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衷心感谢各位老师,你们对待科研的严谨态度,对我们的悉心指导,不仅照亮了我们的学术之路,更指引了我们未来人生的方向。衷心感谢系里的行政老师和科研助理老师们,是你们在幕后默默付出,用细致入微的关怀与支持,让我们能够在学术之路上更加稳健、从容地前行。当然,更不能忘记的是与我们一同奋斗的同窗,与你们相遇相伴,是地学系求学岁月赠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我们总说“关关难过,关关过”。读博的这段历程,告诉我们,人生的征途上,困惑与未知是常态,但每一次的困惑都孕育着新的发现和突破。无论是努力前行时流下的汗水,还是情绪宣泄时掉落的泪水,都会变成人生道路上闪闪发亮的结晶。各位同窗,我们即将踏上新的人生旅程,在广阔的世界中追寻各自的梦想。愿我们都能扛起时代的风帆,乘风破浪,挥洒属于我们的绚烂笔墨,让生命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芒!

最后,让我们共同铭记这段难忘的同窗岁月,向启迪我们智慧的恩师,向与我们共度风雨的同学们,向给我们坚定支持的家人和朋友,深深地说一句“感谢有你们”。这一刻,能与你们并肩而立,是我毕生的荣幸。让我们始终牢记“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清华精神,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供稿|程丹阳 雷天扬 钱煜坤

编辑|陈玉馨

审核|关大博






碳核算数据库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net)由中外多所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发,展示中国多尺度能源、碳排放及社会经济核算清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供公开免费的数据下载,供非商业用途研究使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