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ADs团队开发灾害足迹模式揭示全球极热对人类健康和贸易产业链的级联损失

学术   2024-03-14 17:02   英国  

CEADs团队开发灾害足迹模式揭示全球极热对人类健康和贸易产业链的级联损失

-CEADs研究-





01

研究背景


受全球变暖影响,极端热浪事件呈现频发、广发和强发趋势,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产力。劳动者在高温环境下的出勤率和工作效率将会受到影响,降低其有效工作时长和生产率。随着全球价值链的协作日益紧密,受极端热浪事件影响地区产生的经济损失将通过供应链扩散到其他经济体,进而影响全球能源供应、产品生产及粮食安全。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研究并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热浪事件通过影响劳动力及产业链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对于健康福祉、体面工作、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等多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近日,CEADs团队在构建全球灾害足迹大型模式上再发力,突破地球系统模式与社会经济系统耦合的壁垒,将“气候-健康-经济”各系统有机连接形成可在全球网格尺度上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热浪事件进行健康风险及经济损失的量化评估模型。研究团队集成14组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气候情景数据集,量化了在未来不同共享社会经济发展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 SSP)下因气候变暖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极端热浪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的统计生命价值)、劳动生产率损失(高温暴露导致的劳动时间和生产力损失)和价值链中断损失(供给或需求失衡导致的生产停滞造成的损失)。研究通过深入剖析气候变化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机理,精准识别并重点分析了脆弱国家和关键产业的气候风险,为我国开展气候适应、风险防控、识别关键产业链节点提供了决策参考,也为全球开展靶向性、协同性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研究内容


研究从劳动健康、经济产业链等多重角度揭示了气候变暖经济成本将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每年与热浪相关的 GDP 损失将从 2030—2040 年的 0.3%~1.7%增长至 2050—2060 年的0.6%~4.6%(取决于不同的SSP路径),包括生命健康损失(37%~45%)、劳动生产率损失(18%~37%)和间接损失(12%~43%)。热带地区中小型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损失最为严重,非洲中南部的生命健康损失高于全球均值2.1至 4.0倍,西非和东南亚的劳动生产率损失高于全球均值2.0至3.3 倍。而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则更为广泛,对中国和美国等制造业大国的冲击显著,导致其经济损失分别上升约2.7%和1.8%。

图 1 本世纪中叶全球热浪相关经济损失时空格局及其演进趋势,a-d,不同情景下 2040 至 2060 年(a)健康损失;(b)劳动生产率损失;(c)间接损失;(d)总损失的数量。e-p,各国 GDP 损失百分比的空间分布


      由于气候环境、人口动态、产业经济结构和国际贸易格局等多重因素的复杂影响,各区域的气候经济损失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且在SSP119至SSP585路径下均呈现“非平行增长”的特征,即大部分迅速上升的经济损失将由发展中经济体承担。例如,非洲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比例不到5%,但包括卢旺达、赞比亚在内的六个国家在本世纪中叶的经济损失将排在全球前10位。马拉维和老挝等东非、东南亚国家对劳动生产率的损失较为敏感,预计GDP损失约为2.7%至4.0%。在健康损失方面,安哥拉和卢旺达等国的GDP损失超过5%。而间接损失在SSP585情景下传导更为广泛,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较为依赖国际贸易的中小型“半边陲经济体”(semi-periphery economies)如文莱、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所受的间接损失较高,占GDP的3.0~4.8%。


图 2 气候变化情景下全球不同区域的“非平行”风险暴露。a-c,SSP119情景下健康损失(a),劳动生产率损失(b)和间接损失(c)最严重的10个经济体。d-f 为SSP585情景


为进一步剖析全球经济体的关键产业损失格局和规律,研究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全球不同经济体的部门尺度经济损失进行了K-means, K-prototype和最大期望(EM algorithm)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损失格局随着纬度和价值链位置变化呈现“阶梯状”态势。各区域经济体可大致分为“低纬高危”、“中纬复合”、“中高纬潜在”、“高纬溢出”四大类型。例如,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的亚非发展中国家大多属于“低纬高危”类型,农作物种植、建筑和采矿等部门直接暴露在室外超高温和日照环境下,受到的影响最大。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则属于“中纬复合”类型。

中国将是受到极端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计本世纪中叶,中国因极端热浪导致的健康及经济产业链损失将占GDP的1.5%(SSP119)~4.8%(SSP585)。中国由于其具有全球全行业制造体系, 采掘业、钢铁行业和非金属制造业不仅位于升温显著区域,且由于从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进口大量上游初级产品,在直接减产和间接溢出复合冲击影响下的工业产业增加值预计损失约为4.6%~6.4%。

图 3 代表性国家高气候风险的关键产业部门


值得注意的是,极端热浪的负面影响往往呈现复杂、隐蔽特征且在全球供应链中循环迭代传导,在以往研究中难以准确定量。本研究所开发的气候灾害足迹模型通过产业链溯源追踪方法全球揭示了全球极端热浪导致健康损失的级联效应,强调了全球合作减缓并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例如,英国、德国、瑞典等中高纬欧洲国家通常被认为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然而在供应链中多个节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行冲击下,电器、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产业将遭受约2%~3%的间接经济损失。在 SSP585 情景下,由于从南美、东南亚和非洲进口的种植产品(棕榈油、大豆、咖啡、香料等)减少约 5%至 8%,德国饮品和烟草产业的经济损失将增加六倍以上,占增加值的 2.0%;英国化工产品、电器制造业的增加值也将下降约2.5%。因此,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建立气候变化损失损害基金,并对于关键脆弱性节点的气候韧性提供针对性和靶向性的技术支持,将带来全球尺度的正向经济收益。

图 4 气候变化经济风险在典型产业链中的传导机制。a - d,印度食品加工部门与上游(a、c)和下游(b、d)关键部门之间的贸易流量。e - h,多米尼加共和国旅游业与上游(e,g)和下游(f,h)关键部门之间的贸易流量


如图4,印度食品加工产业的供给链较为依赖其上游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植物油(棕榈油)部门的供应。气候变化加剧了原材料的短缺。在2060年,马来西亚的棕榈油供应将会下降5.3%,印尼下降4.9%。除此之外,巴西的糖类供应减少了4.8%。这将进一步导致印度、越南、泰国等其他重要下游贸易伙伴进口萎缩约3.5%-5.0%,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粮食价格产生负面影响,体现出极端天气影响下“上游驱动”的风险传导格局。多米尼加共和国的旅游产业则呈现相反的“下游反溯”的风险传导格局,作为多米尼加支柱产业(约占GDP20%),气候风险敏感的旅游业的萧条对上游商务服务,电子和化工制造业的需求减少约4%至5%,对多米尼加的国民经济,乃至对美国、中国保险业、电子设备制造业的贸易出口造成额外影响。

在全球尺度上,精细化识别关键产业链(贸易链脆弱节点并进行针对性适应力的提升是打造有效气候治理体系的关键措施






03

原文链接


相关研究成果以“全球价值链放大未来极端高温风险的经济成本”(Global supply chains amplify economic costs of future extreme heat risk)为题,近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47-z


清华大学地学系2021级直博生孙艺达,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朱曙鹏研究员,伦敦国王学院王道平助理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清华大学地学系关大博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




碳核算数据库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net)由中外多所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发,展示中国多尺度能源、碳排放及社会经济核算清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供公开免费的数据下载,供非商业用途研究使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