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名CEADs学者入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学术   2024-11-20 12:34   北京  





CEADs团队19名学者、24人次入选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 CEADs —


CEADs团队由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领衔并团结了来自中国及其他国家10多所研究机构的青年学者,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分析温室气体排放的驱动因素并探究全球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团队鼓励学者交叉合作,在双碳领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以期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立足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国家实现双碳目标储备人才、贡献力量。

-01-

2024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近日,科睿唯安今天发布了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遴选全球高校、研究机构和商业组织中对所在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和广泛影响的顶尖科学人才。来自全球69个国家和地区的6886名科学家入选2024年度名单,在21个研究领域或跨学科交叉领域中,高被引学者的比例仅为全球自然科学及社会学家的0.1%。高被引学者的遴选方法由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 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和数据科学家基于引文数据及其分析而制定,高被引学者论文的引用频率位于同学科、同发表年份的前1%,彰显其在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


本年度CEADs团队共有6名核心成员、13名咨询委员会成员,24人次入选高被引科学家榜单,肯定了他们在其研究领域产生的世界级影响力,以及其科研成果对该领域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其中,清华大学关大博教授、清华大学张强教授、英国阿伯丁大学Pete Smith教授、法国气候和环境科学实验室Philippe Ciais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Steven Davis教授分别入选两个领域榜单;单钰理副教授被提名为全球七位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高被引学者之一。


长期以来,CEADs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多领域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工作,为服务国家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目标贡献青年力量。CEADs团队成员近年来在众多国内外各重大奖项参评中脱颖而出,也为增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贡献力量。






-02-

CEADs入选者介绍




关大博,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副院长,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理物理学会会士,CEADs数据库创始人,十四五科技部中欧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旗舰国际合作计划牵头专家。曾获全球百篇最具影响力奖、科扎雷利奖、Philip Leverhulme奖、列昂惕夫最佳论文奖等多项奖励。致力于研究气候变化的成因、影响及量化全球和国家的双碳路径。2024年入选“环境与生态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双榜单。


冯奎双,美国马里兰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侧重于不同空间尺度(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核算。在PNAS,Nature 子刊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百余篇。担任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Energy, Ecology and Environment期刊副主编。现任国际工业生态学会(ISIE)副秘书长和ISIE EEIO分会联席主席,同时他还担任国际投入产出协会理事会理事。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刘竹教授,香港大学气候与碳中和研究院(筹)主任、清华大学长聘教授、哈佛大学研究员。致力于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碳中和交叉科学领域的研究。作为全球实时碳数据库(Carbon Monitor)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联合创始人,构建了全球天尺度的碳排放数据库,并主持开展了基于天宫空间站的中国地外生态系统空间实验(CHEESE)。其研究在相关领域发表上百篇学术论文,获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奖,德国联邦科教部绿色精英奖,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等荣誉。2024年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孟靖,伦敦大学学院长聘教授, 剑桥大学环境、能源和自然资源治理中心研究员。孟靖博士于2016年获得北京大学环境地理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多学科交叉研究,如气候变化减排政策、低碳技术创新驱动的综合评估模型,协同减排的社会经济影响等。孟靖博士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在高水平期刊如 PNAS, Nature 系列子刊等期刊发表50余篇论文。孟靖博士曾获评2023年美国地球物理学会(AGU)的“全球环境变化早期职业生涯奖”,2022年亚太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2020年可持续发展未来领袖奖, 2018年《自然·通讯》地球与行星科学前50名前沿论文奖,2017年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最佳青年学者论文奖 。担任SCI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执行主编,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副主编。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米志付,伦敦大学学院巴特莱特可持续建设学院副院长、气候变化经济学长聘教授。在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碳排放核算、投入产出分析等领域有多项成果。曾入选福布斯欧洲“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单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荣获伦敦大学学院杰出科研导师奖(全校每年1位)等诸多奖项。现担任SSCI期刊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共同主编。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单钰理,伯明翰大学副教授、地理地球环境学院可持续发展负责人,是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会士、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贡献作者,连续五年入选全球高被引学者榜单、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曾获伯明翰大学“创始人大奖”、德国联邦科教部“绿色精英奖”、“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奖”等。长期致力于碳排放核算、区域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经济学等领域研究,在CNS子刊等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担任Scientific Data, 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等期刊编辑。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03-

咨询委员会入选者介绍




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长期致力于大气复合污染特别是PM2.5的研究,在大气颗粒物与复合污染识别、复杂源排放特征与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方面开展深入细致的研究。2024年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陶澍,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研究重点包括全球污染物排放清单、污染物迁移和暴露模拟以及农村生活源污染物生成和对室内外空气质量及健康影响等。兼任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副主编、Environmental Pollution编委、Pacific Basin Consortium for Environment & Health Science委员等职务。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张强,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主任、教授。关注多尺度动态排放清单开发、空气质量数值模拟、大气成分卫星遥感观测、大气成分源汇一体化反演、大气科学大数据分析、气候变化与大气环境相互作用等。发表Nature和Science子刊几十篇、SCI引用超4万次。2024年入选“环境与生态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双榜单。


邵帅,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导,商学院副院长,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刘诗白经济学奖等诸多奖项。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经济与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Nature 子刊、Energy Journal、World Development、《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担任World Development、《环境经济研究》等期刊编辑。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张宁,山东大学蓝绿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资深研究员(Senior Fellow)。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管理等。现担任SSCI期刊SSJ副主编,ABS3*期刊TFSC编委,《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学术编辑,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Cell子刊、Lancet子刊、JDE、《经济研究》和ABS 四星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同丹,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荣获MIT科技评论35岁以下创新35人、阿里巴巴达摩院青橙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全球人为源大气成分排放核算、全球能源基础设施锁定气候环境影响评估、能源环境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模拟分析、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及子刊等高水平期刊。2024年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郑博,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环境与生态研究院副教授。研究领域聚焦大气碳循环、大气化学模拟、空气质量管理和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系列子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Science Bulletin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担任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Environmental Science & Ecotechnology等期刊编委。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Philippe Ciais,法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气候和环境科学实验室(LSCE)副主任和凡尔赛大学(UVSQ)教授。Philippe Ciais为现任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主席、全球碳观测IGCO的主席,欧洲碳计划(Carbon Europe)和非洲碳计划(Carbon Africa)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的主要作者。2024年入选“环境与生态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双榜单。


Pete Smith,阿伯丁大学土壤与全球变化教授,曾担任英国农业、渔业和食品部(MAFF)中央科学实验室担任高级科学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温室气体/碳减排建模、生物能源、生物碳封存、全球食品系统建模以及温室气体去除技术。Pete目前是苏格兰气候变化知识中心的科学总监(ClimateXChange),曾任苏格兰粮食安全联盟作物系统的食品系统主任(SFSA-Crops)、阿伯丁大学“环境与粮食安全”主题的负责人、《全球变化生物学》和《全球变化生物能源》期刊的编辑。  他是多个学术荣誉的获得者,包括英国皇家学会-沃尔夫森研究功绩奖(2008-2013)、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2008-2013),并当选为以下学术机构的院士:英国生物学会(2008年)、爱丁堡皇家学会(2009年)、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7年)、欧洲科学院(2018年)以及伦敦皇家学会(2017年)。2024年入选“环境与生态领域”和“农业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双榜单。


Charles Godfrey是一位人口生物学家,对环境科学有着广泛兴趣,并在生态学、进化论和流行病学的基础和应用领域均有发表研究。他目前担任牛津马丁学院和牛津未来食品计划的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全球食品系统、种群与群落生态学以及进化生物学。他特别关注21世纪人类面临的挑战下,全球食品系统的变化与适应,尤其是可持续集约化的理念,以及食品生产、生态系统服务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查尔斯曾担任英国政府科学办公室《食品与农业的未来》前瞻项目的首席专家组主席,并于2005至2021年间担任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科学咨询委员会主席。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Klaus Hubacek,格罗宁根大学的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生态经济学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研究聚焦于对人类和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概念化和建模,以及对未来变化的场景进行开发和建模。曾在《Nature》及其子刊、《PNAS》等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担任《Applied Energy》和《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等多家科学期刊的编辑。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Karen C. Seto,美国科学院院士,耶鲁大学环境学院地理学和城市化科学教授。担任“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核心科学计划“城市化和全球环境变化(UGEC)”的共同主席、IPCC人类住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城市化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研究方向涉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城市扩展的预测、土地利用变化及城市扩展所产生的环境效应。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Steven J. Davis,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地球系统科学系的教授。致力于寻找方法来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对对能源、食品和商品的需求。在Nature、Science发表近百篇优质论文,2014年 被授予PNAS科扎雷利奖,多次获得全球百篇最具影响力奖。2024年入选“交叉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榜单。2024年入选“环境与生态领域”和“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双榜单。




碳核算数据库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net)由中外多所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发,展示中国多尺度能源、碳排放及社会经济核算清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供公开免费的数据下载,供非商业用途研究使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