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碳核算数据库
CEADs夏令营 Day8&9:
精益求精,学无止境
Day6和Day7中,通过户外红色主题教育活动,营员们对中国革命历史和先辈们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青春力量的热情;而阿里云的参访则为他们打开了科技行业的大门,让他们对科技发展的广阔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充实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在Day8和Day9中,16个小组的营员们又有哪些新收获呢?让我们一睹为快吧!
# 01
精益求精·小组工作
不论是嘉兴南湖的红船精神,还是阿里云坚持不懈、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都让大家受益匪浅,激发了营员们为“双碳”护航的满满学术热情。同时,一周的相处时光让小组内部各成员间的默契大大增加,大家对于各自所负责的新兴经济体、中国城市、企业碳排放核算方法、投入产出表和电厂点源的认识也更加深入。
Day8是小组工作日,此时各组工作均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尾声阶段,每位成员都在积极地推进小组任务,同带教老师深入探讨各自负责的主题,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大家都在为了最终呈现完美成果而不懈努力,不断挑战自我、精益求精,展现出了坚韧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合作的强大力量。
“碳头碳脑”小组
“气候变化治安大队”小组
“碳资产重组”小组
“Carbon AI”小组
“随便都队”小组
“少年先锋队”小组
小彩蛋放送:一些靓仔们在酒店也在积极讨论!
“哥本哈根的靓仔们”小组
# 02
学无止境·第五期“大家讲坛”
大家简介
石敏俊教授,浙江大学城市发展与低碳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城市发展与管理系主任,浙江大学雄安发展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兼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监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家协会会长。
石敏俊教授研究领域为城市网络与城市系统、空间经济与区域发展、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减碳和适应策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出版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第九天上午9时,第五场“大家讲坛”开始。CEADs夏令营邀请到浙江大学的石敏俊教授,从“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中国未来能源转型之路,以及碳定价的实施路径等角度对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全面分析和阐述。
石教授认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主要是能源低碳转型。在能源低碳转型过程中,能源成本是制约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因素,未来应注重化解伴随能源低碳转型的能源成本上升及其带来的连锁反应,驱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及其对化石能源的替代,同时将碳定价与基于“干中学”机制的内生技术进步相结合,进而降低风电、光电发电成本,抑制能源成本上升。
在报告的最后,石教授指出,我国可再生能源面临储能成本较高的挑战,风电、光电的发展仍受制于较高的储能成本,未来应加强低成本储能技术的开发,进而驱动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在提问环节,学员们分别就建筑行业如何参与碳市场交易、如何活跃我国碳市场、以及如何缓解能源转型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等方面的问题同石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石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从理论和政策两个角度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深入解答。
# 03
学无止境·第六期“大家讲坛”
大家简介
毕军,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教育部科技委环境与土木水利学部学部委员、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指委委员、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2020-2035)环境领域总体专家组成员、科技部“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环境科技规划专家组成员、联合国减灾办公室全球风险评估专家组成员等职务。
毕军教授主要从事环境风险控制、环境管理、环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ustainability、Nature Food等杂志发表论著400余篇/部。
第九天下午14时,CEADs夏令营邀请到南京大学的毕教授开启第六期“大家讲坛”。毕教授以《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的认知与适应》为主题,从认知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的内涵,气候变化复合与级联风险评估的框架,以及如何推动公共、协同、稳健的气候变化风险适应等角度进行了全面介绍。
毕教授认为,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之间存在复杂的风险互联关系,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在流域层面上,气候变化风险存在显著的复合性与级联性特征,包括水量与水质复合风险,极端气候与缺水的复合风险。最后针对气候变化系统性风险,毕教授提出,应推动公平、协同、稳健的气候变化风险适应,应特别关注减污降碳协同路径优化,多元主体行为反馈建模,深度不确定性下的稳健决策。
在提问环节,学员们分别就高污染行业如何应对气候风险、土壤水蒸散发和生产力的关系、级联和复合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同毕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毕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从企业和政府等角度对学员们提出的问题给出了深入解答。
学员们踊跃提问时刻
美丽的湘湖院士岛成为了学员们怀揣学术理想、结识学术挚友的美好场所。在夏令营接近尾声之际,大家投身于各自负责的研究项目中,充满激情地“碳”索,不断地突破自我。
那么,你是否也对各小组的最终成果展示更加期待?这些拥有学术理想、孜孜不倦探索的年轻学子们将会在“碳核算数据库”公众号上呈现精彩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一起“碳”寻他们所描绘的“双碳”未来!
美丽的杭州·湘湖院士岛一览
图文 | 王馨瑶 张德鑫 成沁梓 朱世婧 范坤 张思远 张任涛
编辑 | 姜硕 杨悦迪 何奕栩
审核 | 关大博 陈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