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请问孩子确诊了抽动症,有必要做食物过敏原IgE测试和食物不耐受IgG检测吗?

教育   2024-11-19 23:33   浙江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童爸育儿



童爸2023-2024年微信健康群开放

你来提问,童爸育儿智能体秒回你的问题!



童爸育儿智能体融会贯通了我的公众号所有文章,你直接提问就可秒获来自循证医学的答案!你也可以从我的微信公众号【童爸育儿】的菜单栏里的【智能回答】进入。推荐阅读:《如果你还没掌握这个方法,你就白关注我了!目前已经1.4万人使用过这个方法了!



网友:请问孩子确诊了抽动症,有必要做食物过敏原测试和食物不耐受IgG检测吗?


童爸回复:目前科学上认为抽动症和食物过敏没有直接关系,诊断抽动症不需要做食物过敏原IgE检测,抽动症患儿如果没有食物过敏症状也不需要做食物过敏原IgE检测。推荐阅读:《原来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引入食物种类越多,过敏发生风险越低!童爸汇总的关于食物过敏和牛奶过敏的科普文章

目前科学界认为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产生是摄入食物后正常而又普遍的免疫反应。这种抗体没有不良临床后果,且与食物耐受相关——查到了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很高,其实说明孩子对这种食物已经耐受,而不是不耐受!我是从翟医师这里学习到食物不耐受检测都是骗人的!有的医院说是做食物过敏检测,仔细看单子还是食物特异性IgG检测!推荐阅读:《乳糖不耐受的成年人如何选择牛奶?童爸汇总的关于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受的科普文章》《小黄盒食物不耐受IgG检测2000多元,能检测180项慢性食物过敏,值得做吗?孩子腹泻后出现乳糖不耐受怎么办?

美国AAAAI等与食物过敏/不耐受相关的多个权威学术机构均认为,目前没有循证依据证实食物特异性IgG与食物过敏/不耐受相关,不推荐食物特异性IgG及其亚类检测作为食物过敏/不耐受诊断评估方法。食物不耐受IgG检测没有任何临床意义,也不能用这个结果来诊断或者预测过敏。不当使用这种检测只会增加误诊率,导致不必要的饮食限制!


@翟医师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在食品不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指南里这样评价——IgG及其亚类诊断食物不耐受不具有临床相关性,没有循证依据,缺乏足够的质量控制,不应该开展。澳大利亚免疫和过敏学会(ASCIA):即使没有任何的不舒服,对食物的IgG抗体通常在健康成人患者和儿童中都能检测到。没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在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时,检测IgG抗体是有用处的。事实上,IgG抗体反映了曾经暴露于某种过敏原,吃过某种事物,但并不代表着不耐受和有病。这些并不可靠的检测,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和不必要的饮食限制,或可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

@翟医师识别骗人的“过敏原”检测报告?后面参考值是0~50的,就是所谓的食物不耐受,不是过敏原。不要根据这个检测结果忌口/回避食物。

@翟医师:普通人分不清食物过敏和不耐受检测,家长糊里糊涂地被查了极其不靠谱的食物不耐受,还以为是过敏原。这里教你两点:一是食物不耐受的结果,数字都很大,后面的参考值是50。过敏原的数值比较小,后面的参考值是0.35。二是过敏原检测阳性(就是那些箭头)往往只有一两个,食物不耐受检测往往很多箭头。


呼吸天使:目前尚存在哪些错误的检测方法?食物特异性IgG检测常常被误用于食物过敏的诊断。食物特异性IgG/IgG4抗体是免疫机制介导产生的,属人体正常免疫应答。理论上不引起过敏反应,也与食物不耐受无关。婴儿出生时就有对食物的IgG应答反应,5-6岁时达高峰,8岁以后开始下降。高IgG4提示耐受机会的增加。国内外指南都不推荐作为食物过敏的诊断。

@缘定黄昏后 王医生分享:《实用儿童保健学》——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在食物不耐受诊断中的意义存在较大争议。虽然有研宄报告根据特异性食物IgG抗体结果剔除肠易激综合征和偏头痛患者的相应食物可减经症状,但美国、欧洲临床免疫与过敏学会的指南均不推荐特异性食物IgG抗体作为食物不耐受诊断的依据。因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测定与临床症状吻合性差、缺乏具有诊断价值的对照试验、重复性差。




滚动查看完整文字

强科学主义者的态度就是一切用证据说话,而目前的科学指南就是基于目前所有科学证据之上的最好建议。也许有一天根据更多的试验和研究,某些检测会有一点意义,那就等做了相关科学研究并得到科学结论再说吧!实际上,目前的科学指南很难在总体上被推翻,但是在局部可能会有改变——那也得等你做了试验并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上并改变医学指南啊,而不能仅凭你嘴巴一张就要改变。

在医学问题上,你是听权威医学组织的意见,还是听某个所谓专家/博士/医生的个人意见?或者是听小红书上某个宝妈的意见?懂循证医学的人,是很容易做出判断的。推荐阅读:《患者应该无条件信任医生吗?童爸汇总的关于循证医学/现代医学的科普文章

网友:抽动症你们到底给孩子吃的啥药啊怎么做才能好?童爸回复:抽动症唯一的药物是时间——家长要有耐心陪伴孩子成长和发育。这个真相虽然很残酷,但是家长要有勇气面对真相。


目前有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儿童中的抽动症发病率更高一些,提示这两种疾病之间有一定联系。如果你需要获取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自闭症)的全面医学资料,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索取,也可以给我的新浪微博@罗百竹 发私信索取。


推荐阅读: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行为处方系列:给抽动症患儿家长的温馨提示
 网友:为什么在诊断抽动症的时候,医生要做很多检查,例如查脑电图、抗O、铜蓝蛋白等?
 网友:现在抽动症好多!我带娃出来玩,5分钟就看到2个娃有抽动症!儿童频眨眼/频繁清嗓子要警惕抽动症!


  童 爸 提 醒  

最近几年,国内儿童抽动症的发病率可能有所提高。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汇总患病率为7.2%,而抽动症患病率0.52%。如果估算一下,一个45人的班里平均有3.2个多动症儿童,而4-5个班级(45人的班级)里才有一个抽动症儿童!但是要注意出现发育障碍的儿童,病情往往轻重不一。

#童爸一句话科普# 多动症和抽动症这类发育障碍都是家长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在疾病诊断后95%还是要靠家长的学习,而不是靠医生。


网友:现在真的好多娃都有抽动症,我带娃来玩蹦床,5分钟就看到2个娃有抽动症。童爸点评:前不久,在甘肃青海旅游的路上,我和童童在候车时遇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高一孩子,童童还和那个男孩聊了几分钟,那个男孩一看就是有典型的抽动症。我建了一个抽动症群,里面已经有300多人了。如果你要加群可以在这篇文章下面留言,留言格式为:我家孩子(男孩/女孩X岁,确诊/疑似抽动症,我要加抽动症群,我推崇循证医学+不信中医中药。

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这个视频,里面这个北大高材生也明显有抽动症。这个视频提醒我们,抽动症也可能不影响孩子考北大的博士。@学霸师兄:探索兴趣之道,北大高材生建议:“不妨深入阅读相关领域的两本书!”


经常遇到家长咨询3-6岁孩子出现频眨眼!这里我要提醒一下——抽动症在最早期有可能仅仅表现为频眨眼,这种情况往往会持续一两个月之后自然消退,但在一两年内可反复出现。如果孩子到了6岁后出现越来越复杂的一些躯体症状,则要高度怀疑抽动症。当然孩子频眨眼,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不一定都是抽动症。一般来说,不管哪种原因引起单纯频眨眼,在6岁内多有自限性,一般也不需要药物干预,都是以观察为主,自然会逐渐消退。

仅仅单纯的频眨眼一般无法诊断抽动症,往往只能给出一个——短暂性抽动的诊断。短暂性抽动发生于多达10%其他方面正常的儿童,并可能在数周或数月内自发缓解。大多数有简单运动抽动的儿童不需要治疗。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抽动一旦开始,往往会持续下去。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短暂性抽动和持续性运动及发声抽动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独立的疾病。

每年开学后,就会有很多家长咨询——小学1-3年级孩子开学后频繁眨眼、清嗓子(嗯嗯嗯)、嗝嗝叫、做鬼脸......这是怎么回事?这要警惕儿童抽动症!抽动症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岁,男孩是女孩的3-4倍。大多数抽动症儿童在六岁发病(少数会更早),小学2-4年级病情会逐渐加重,并且放假后症状很快减轻,开学后症状明显会加重(更大的孩子可能并不如此)。在孩子压力过大的时候,症状往往也会加重。如果高度怀疑孩子得了抽动症,应该去当地三甲儿童医院的儿童神经内科就诊。有的医院也可能设有抽动症科室。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儿保医生、儿童神经内科医生,一般可以根据孩子的典型症状和病史准确诊断抽动症。抽动症是根据孩子的症状和病史来诊断的,医生做的所有实验室检查实际上都是排他性检查,可以理解为了鉴别诊断。医生一般会在面诊和询问病史后,要求孩子做一些实验室检测,例如抽血、脑电波等,这些往往是排他性的检查。注意抽动症患儿经常合并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行为/强迫障碍、睡眠障碍以及其他相关疾病。

很多人以为抽动症儿童的问题就仅仅是“抽动”,实际上你只要加一个抽动症患儿群,你就会发现抽动症儿童的特点绝对不是仅仅抽动而已,往往还伴有其他种种表现。虽然这些表现,正常儿童可能也有,但是抽动症儿童的发生率往往更高。我现在认为抽动症也可能属于谱系障碍,也就是从正常儿童到轻微的抽动症儿童,再到严重的抽动症儿童,这中间有个连续的谱系变化。你找不出一条界限可以严格区分正常儿童和抽动症儿童。抽动症是有基因和神经学基础的,抽动症状就像是海面上的浮冰,最早/最容易被观察到而已,实际上水下还有90%不容易看不到的的问题。例如很多抽动症儿童,在更小的时候(例如2-5岁)都话很多、好动、难入睡、睡觉要牵手要大人陪、晚上特别怕黑,后来才出现抽动症状,例如频眨眼、发声抽动(发出嗯嗯嗯的声音)等。等上了小学一年级,你会发现他学习也会出现困难——简单的知识学了忘,忘了再学,学了再忘!上课老师讲了,回来似乎啥都没记住;家长讲了好几遍,似乎会做了;但过了几天考试,又错了;家长再讲,似乎又会了;但是再考试时又错了!那简直就像个无底洞,很多家长最痛苦的记忆就是这个……

@罗百竹:之前我看过这个视频,再次推荐——“我被人投以奇怪的目光,但错不在我。” 年仅12岁的英国少女露茜·玛丽便是其中之一,她以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书。


童爸点评:抽动症状一般都是不由自主,孩子难以控制的。抽动症对孩子的伤害,更多是因为“奇怪的声音和动作”而遭受的误解(误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等这类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所以,抽动症基础治疗的第一步,并不是吃药,而是对患儿、家长、老师及其他所有与之接触的人的教育,让他们了解这种疾病,避免误解,减少孩子因抽动症产生心理和社会功能障碍的可能。当然,如果孩子的症状过于严重,也要考虑使用一些药物控制症状,从而缓解孩子的症状。但请不要使用任何中成药和中药。


目前有研究发现,过敏性鼻炎儿童中的抽动症发病率更高一些,提示这两种疾病之间有一定联系。如果你需要获取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自闭症)的全面医学资料,你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索取,也可以给我的新浪微博@罗百竹 发私信索取。


推荐阅读:

 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行为处方系列:给抽动症患儿家长的温馨提示
 网友:为什么在诊断抽动症的时候,医生要做很多检查,例如查脑电图、抗O、铜蓝蛋白等?
 网友:现在抽动症好多!我带娃出来玩,5分钟就看到2个娃有抽动症!儿童频眨眼/频繁清嗓子要警惕抽动症!


本篇目录

一、嗝嗝老师让很多人了解抽动症

二、抽动症平均发病年龄约为6岁

  2.1 抽动障碍和抽动症

  2.2 抽动症的表现

  2.3 关于抽动症的治疗

  2.4 大多数抽动症会自行缓解或消失

  2.5 抽动症和过敏性鼻炎的关系

  2.6 抽动症和孟鲁司特钠的关系

三、给抽动症患儿家长的温馨提示

  3.1 儿童抽动症95%靠家长

  3.2 专业医生开出的抽动症处方

  3.3 宝妈分享抽动症案例

四、抽动症更多资料

  4.1 抽动症相关网站

  4.2 精神卫生686:抽动症科普视频

  4.3 关于抽动症的电影

  4.4 关于抽动症的书籍

五、大多数抽动症患者存在共病

  5.1 抽动症常存在共病

  5.2 抽动症常合并多动症

  5.3 抽动症可合并强迫症或强迫行为

  5.4 睡眠障碍

  5.5 关于退褪黑素

  5.6 其他行为和心理社会问题


笔记:童爸汇总的关于抽动症(妥瑞氏症)科普文章

分类:科普文章汇总——抽动症

关键词:抽动、妥瑞、妥氏、tic、Tourette、清嗓、秽语、嗝嗝。


童爸育儿对话框发送关键词
抽动症
就可获得本篇科普笔记




- END -


【童爸育儿】公众号的对话框发送/回复关键词【抽动症】就可以获取此文的最新版本。


发送关键词 儿保、发育、语言、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脑瘫、癫痫、康复、肌张力、幼儿园、就医、付费咨询、健康群 等就可以获取对应的科普文章,发送【关键词】三个字就可以获取所有的关键词列表。




本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信息汇总,不能替代个人的任何医疗诊治,个人医疗问题请咨询靠谱医生。

童爸育儿
童爸育儿,童爸关注儿童健康、阅读、教育、靠谱买等话题,童爸新浪微博为罗百竹,感谢朋友们的关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