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港府建言丨稳定楼市与土地储备并行不悖

财富   2024-12-02 11:53  

香港近期对“土地房屋”又展开了讨论。回归以来,这个问题始终是影响香港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无疑,在各个经济大环境下,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不能一本通书看到老。楼市高涨时,有压抑楼价的对策,楼市下跌时也必然要稳定楼市,防止拖累整个金融体系。


问题的焦点,在于细节,在于力度,不能矫枉过正,走偏锋。笔者认为,在当前的讨论中,确是有一种倾向掩盖和否定另一种倾向的问题。


事实上,稳定楼市与土地储备并行不悖,稳定楼市不能否定长期土地储备的“刚性需求”,持续开发土地也要发放不会影响当前楼价下滑的积极信号,按照辩证法的思维,“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稳定当下的楼市,另一条腿继续做好土地储备。


事实上,回归27年来,从“八万五”,到“不造地”,“见缝插针”,“土地大辩论”,以至“简朴房”,楼市起起落落,有很多解决教训可以总结吸取。笔者想得更多的是,评价要客观合理,最重要的是细节,具体管用的政策,以及遇到拐点及时调整。


目前,楼市下行,很多人都担心重现03年大跌市,事实上笔者常常思考,楼价到底在什么水准是合理的呢?恐怕真的是见仁见智,或者是各说各话,由于各人处的利益环境不同,所以观点可能百分之百对立。那么,执政者需要有真知灼见,有全域观和平衡观,既考虑到有房一族的价值观,也要考虑需要置业者的能力,更要考虑香港的整体经济力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如果政府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没有一定之见,没有可操作的基本原则,那么,调控起来必然左右摇摆,首鼠两端。


社会当下都肯定政府“撤辣”以稳定楼市,但是笔者认为还可以做多些,例如,可以政策性激励市民“细屋换大屋”!


香港许多市民不知道,中国内地14亿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即人均 400呎。香港202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家庭住户的居所楼面面积中位数为430呎,人均居住面积172呎。于是,“细屋换大屋”,当然是香港广大市民“幸福感”所在,是大家的追求。也可以说,“细屋换大屋”,是市民的理论上的“刚需”!


然而,目前尽管楼价下跌了,但是与一般市民供楼能力还是有很大距离。没有钱,怎么去“细屋换大屋”?那么,政府政策有办法吗?笔者想,起码:


第一,可允许提前市民强积金存款,以缓解首期及供款资金不足问题。


第二,再大幅按揭首期成数。10月新施政报告已有放宽,规定所有住宅物业不论物业的价值及是否自用、以及非住宅物业,按揭成数上限统一为7成,“供款与入息比率”上限划一为5成。可否更大胆,首期放宽到一成。


第三,在印花税上再给予优惠。今年2月财政预算案已全部撤辣,即所有住宅物业交易无须再缴付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和新住宅印花税。政府可否“仁慈”些,对“细屋换大屋”者再减一到二个点印花税,甚至“全免”!也许,这样做不公平。实际上,公平都是相对的。


而且,对于青年“首置”可以更优惠。同时,这个优惠政策有年限,就2年期,到时再检讨。


对于“细屋换大屋”,也是一个趣味数学。香港的有屋族群,一般都希望楼价升,升了表明自己的固定资产上升,身家膨胀。楼价低,未置业的青年高兴,有房者不高兴。但是,对于有房者,这真是一个机会,住800呎的换到1000呎的大屋,宽敞了不说,未来还有升值的可能。


香港这个细小的经济体,却有着内地不可取代的优势,楼房的“刚需”是不变的,楼价重启升浪也是可以预期的。十多万高才涌入,租金飙升,就是一个说明。


政府以少收印花税,帮助市民“细屋换大屋”,表面看库房收入少了,但是,换来楼市稳定,当然“很值”!起码,比“盛事经济”有意义得多。


另一方面,在稳定楼市的同时了,笔者认为,政府还可以加大力度“造地” 。笔者仔细研究政府的“十年房屋发展长策”,从梁振英到林郑月娥,到当下,基本都将十年建屋量定为43万个左右,其中公私营也在七三比左右。


问题是,土地的供应都够吗,房屋的供应都够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这从“私楼楼价高面积小,公屋排队长上楼慢” 可见。最新一份“十年长策”房屋需求,定出的43万的指标与过去基本不变,多也是一万多,可是大家眼见十多万高才涌进,不算数的吗?


再看土地,报告指,未来十年43万房屋的土地都有了,这可是好消息,但是地在哪裡?


报告说,未来十年(即 2025-26 至 2034-35 年度),“熟地”供应量预计为约 3 000 公顷,当中接近六成约 1 700 公顷来自北部都会区。其馀的呢?报告说,有东涌新市镇扩展, 将军澳第 137 及第 132 区, 龙鼓滩填海和重新规划屯门西地区,还有欣澳填海和交椅洲人工岛。笔者相信,交椅洲原计划的1000公顷是一个大头。


现在,政府一再推迟交椅洲填海了,有人还不满意,那么,是否还要向市场放出信号:实际的土地供应永远是不足的,面粉永远不够麵包当然也永远不够。然而,楼价再度狂飙,香港整体真的得益吗?香港的竞争力是否会因此断崖式下降呢?事实上,捱贵租的香港实体商铺正面临网购十二级台风式的冲击。


笔者担心的是,香港目前土地储备和供应其实赶不上住房的“刚需”,而有一个楼价升浪到来之际,填海造地还处于规划之中。不少人担心交椅洲填海造地花完政府的储备,然而,吸引内地和外资包填海以及发展工程,是否也是一条出路?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刘澜昌 香港中观研究所所长、香港资深媒体人


香港经济导报社
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商务合作:jdonline1947@163.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