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管理是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内容,指政府部门通过政策解读丶资讯公开丶新闻发布等方式,加强与公众的资讯沟通,有效引导丶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可被预见和理解,以实现政策效果最大化,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我国有句成语叫朝三暮四,说是有一个养猴人对众猴说,今後每天早餐给每位三颗栗子,晚餐给每位四颗栗子,众猴皆怒;养猴人转而调整方案,那就朝四暮三吧,众猴听後皆乐。说明在总支出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调整结构就可以改善预期。
实际上,我国决策部门也较早开始重视预期管理问题。如2009年,“稳定预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正确引导市场预期”。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加强调了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尤其当2021年我国步入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後,高层更加关注预期问题。例如,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中国经济面临的三重压力,分别是需求收缩丶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预期转弱”;2023年则改提“预期偏弱”,说明预期问题已经构成经济下行压力的一个中期因素。
9月24日以来,国新办已经举办了三场发布会。三场发布会取得的良好效果,尤其是财政部的发布会引发人们强烈热议,这或许与财政政策本身对未来经济走势预期的影响更大有关。
中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三季度GDP增速为4.6%,比二季度进一步下滑,如果全年要实现5%的增长目标,四季度的GDP同比增速必须达到5.4%,环比增速则需要达到10.3%,实现难度很大。前三季度三驾马车的大致数据,零售增速为3.2%(权重最大),投资增速为3.4%,出口增速为6.2%(人民币计价,权重最小),与GDP5%增长目标相距甚远。
需要提示的是,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仍然为负增长10.2%,这应该是连续第三年维持-10%的下行了。房地产长周期下行的趋势进一步得到确认,经济收缩的乘数效应在今後还会体现出来。由於这轮房地产长周期的下行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出现,其负面效应究竟有多大,都没有可比的历史案例,故需要深入研究,提前做好预案。
财政部的发布会有非常值得关注的部分,在公布了超预期的积极财政政策後,又宣布一系列增量政策,重点包括:1)“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债务”,即允许地方政府大规模发行再融资债;2)扩大专项债发行,用於土地和住房的收储等。
最後蓝部长还强调“我们还有其他政策工具也正在研究中,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让大家相信财政政策的空间还很大,有实力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
这说明我国的财政政策的延伸空间确实很大,而且不限於今年推出。客观上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是大政府治理模式。它不同与美欧日,後者均属小政府,可支配资源少。大政府与小政府的不同之处体现在政府所拥有的资产规模。如果大政府的资产规模越大,是否意味着其负债能力也越强?而事实上中国政府的杠杆率水准(加上隐性债)应该在100%左右,明显低於美国,更远低於日本。因此,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如果经济收缩超预期,那么,财政支出(包括赤字率和中央财政的杠杆率)也应(将)超预期。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李迅雷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编辑:江宁
审读:刘妍伶、舒志勇
监制:康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