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原生家庭”这四个字简直成了互联网上的“顶流网红”,热度堪比顶流明星空降直播间。仿佛只要祭出这面大旗,就能解释一切人生难题。试举几例:
事业不顺/职业发展受阻: “我总是没办法在工作中出色地表现自己,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是对我要求太严格,让我害怕犯错,做什么都畏首畏尾的。”或者“我不知道该如何与同事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很少有平等的交流和沟通,我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性格内向/社交障碍: “我性格比较内向,不擅长与人交往,这可能跟我小时候的家庭环境有关,那时候家里比较封闭,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我缺乏社交经验。”或者“我总是害怕在公共场合发言,一到人多的地方就紧张,这大概是因为小时候在家里,如果我有什么不同的意见,就会被父母批评或否定,让我变得不自信。”
亲密关系/恋爱困境: “我总是很难建立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婚姻关系不好,让我对婚姻和爱情缺乏安全感。”或者“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爱意,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冲突,也许是因为我的父母很少在我面前表现出亲昵的行为,我没有学习的榜样。”
生活习惯/自我管理能力差: “我总是拖延,做事没有计划性,这可能跟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那时候家里比较随意,缺乏规律,导致我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者“我总是无法坚持做一件事情,很容易放弃,这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总是对我期望过高,一旦我没有达到他们的要求,就会让我感到挫败,久而久之就养成了逃避困难的习惯。”
各位,咱能不能别啥事都往“祖坟”上刨啊?哦不,是往“原生家庭”上刨?
“原生家庭”:从高冷学术派到接地气段子手
“原生家庭”(Family of Origin)这词儿,人家原本可是正儿八经的心理学概念,师出名门——家庭治疗大师默里·鲍文(Murray Bowen)是也。鲍文大佬的家庭系统理论,那可是相当高深的,简单来说就是:家庭就像一个大型情感局域网,成员之间各种爱恨情仇、恩怨情仇,都通过无线网络一代代传下去,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身心健康。
可惜的是,任何高冷的学术概念,一旦被网络段子手盯上,就难逃被“玩坏”的命运。“原生家庭”也不例外,从高高在上的学术殿堂,一秒跌落凡间,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变成了“甩锅神器”。
全世界人民都在“甩锅”:谁也别说谁
你以为只有咱们中国人热衷于“清算”原生家庭?Naive!too young too simple!歪果仁在这方面也是不甘示弱。英语世界里,“childhood trauma”(童年创伤)可是个比“原生家庭”更劲爆的词儿,各种回忆童年阴影的故事,那叫一个比惨大会。
什么“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什么“陌生情境实验”(Strange Situation),听起来就很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研究小时候爸妈怎么带孩子,会影响到长大后怎么谈恋爱、怎么跟人相处。看来,全世界人民在“甩锅”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古人诚不欺我:老祖宗早就看穿了一切
其实,咱们老祖宗早就把这一切都看穿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的重要性,孟母为了让孟子好好学习,不惜“三迁”,更是堪称“择校狂魔”的鼻祖。
西方哲学家也不甘示弱。亚里士多德就说过,人的品格是靠习惯养成的, 而家庭就是培养习惯的“摇篮”。莎士比亚大爷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The fault is not in our stars, but in ourselves.”(错误不在我们的命运中,而在我们自身。)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别老怪天怪地怪水逆,先看看自己身上有没有问题。
“原生家庭”:锅不能乱甩,但也不能不看
“原生家庭”这口锅,咱不能啥都往里扔,但也不能完全视而不见。它就像我们人生的“新手教程”,好不好用,直接影响到我们后期的游戏体验。
为啥大家现在都爱聊“原生家庭”?真相只有一个!(其实有很多个)
除了原生家庭本身的影响之外,大家这么热衷于讨论它,背后肯定还有其他原因:
生活压力山大:现在的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谁还没点焦虑和emo的时候?这时候,把锅甩给“原生家庭”,就成了一种简单粗暴的情绪出口。
“我”最重要: 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大家越来越关注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更倾向于从自身角度去分析问题。
网络是个大喇叭: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得飞起,“原生家庭”这种话题,一旦在网上火起来,那传播速度堪比病毒式营销。
正确使用“原生家庭”指南:请务必仔细阅读
承认影响,但不当借口:承认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但别动不动就拿它当挡箭牌。
分清“解释”和“甩锅”: 用原生家庭来解释一些行为习惯可以,但不能以此逃避责任。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觉得原生家庭的影响实在太大,可以找心理咨询师聊聊。
活在当下,展望未来: 与其纠结于过去,不如把精力放在现在和未来,努力活出精彩的自己。
放下过去,才能轻装上阵! “原生家庭”这事儿,咱得理性看待,既不能完全无视,也不能过度解读。与其沉溺于过去的阴影,不如学会放下,轻装上阵,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毕竟,人生这场戏,主角是我们自己,剧本也由我们自己来写。
(图源:M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