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相处的基本顺序:不要搞反了,否则关系早晚破裂

文化   2024-11-15 18:02   海南  

关注↑“一青舍”更多生命成长好文 

作者:拾月
来源:国学文化(gxwh001)

古人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万事万物都需遵循先后次序,才更易接近本质。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是如此。

毕竟人生在世,没有无缘无故的亲近,也没有不告而别的疏离,一切都有迹可循,有序可依。

依循相处的基本顺序,人际相处时的烦恼自会离你远去。

01

先了解,再交心

唐朝玄宗时期,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宦官名叫鱼朝恩,一天,他府中来了位叫张堰的门客,这人通谋略,善筹划,鱼朝恩非常赏识他。


后来,鱼朝恩趁武将郭子仪前往灵州平定吐蕃时,趁机把他父亲的墓挖开。


这一举动让张堰大为震惊,觉得这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彼时,张堰与鱼朝恩府中另一谋士吴士达相识,他认为两人志同道合,于是将吴士达当成同频知己。


既是知己,则会知无不言,包括对鱼朝恩有违伦常做法的不耻,他也一并说了。


不料吴士达听了张堰的话之后,不仅没有帮“朋友”保守秘密,甚至打起了小算盘。


他将此事偷偷地散播出去,最后传到鱼朝恩的耳朵里。


可怜的张堰,因为识人不善,引发了鱼朝恩的不满,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由此可知,未曾真正了解便急于交心,会示人以软肋和把柄,让自己处于被动状态甚至因此被害。


苏轼在《上神宗皇帝》里也有言: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在对一个人没有深入了解之前,可不必急于推心置腹,先了解再交心,才是懂得保护自己的一种智慧。



02

先倾听,再表达

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给人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


诚然,任何时候,比说更重要的是听。


一次,有个记者访问了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然后这样写道:


“拜见松下幸之助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根本没有感到他就是日本首屈一指的经营大师。


他一点也不傲慢,对我提出的问题听得十分仔细,还不时亲切地附和道‘啊,是吗’,毫无不屑一顾的神情。


见到他如此的和蔼可亲,我不由得想探询:松下先生的经营智慧到底蕴藏在哪里呢?


调查之后,我终于得出结论:善于倾听。”


1965年,日本经济低迷,当时的市场环境也很差,松下电器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几乎陷入困境。


就在这时,松下想要彻底调整整个销售体制,但这个提议,遭到了大部分销售行与代理店的反对。


在这时,松下就组织了一场会议,并且让大家各抒己见。


在他们发表各自意见时,他则一言不发,静静地坐在一旁倾听。


等到所有人的发言都结束了,他才详细地说明了新的销售方式的推行目的及方法。


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次,那些销售行的负责人并没有站出来反对他的改革,而是同意推行。


有时,想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理解,最重要的,不是一味地去证明自己,而是尽量让别人说出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作家海明威曾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


曾经,我们误以为,一个人“说”的能力,最重要。


但慢慢地你会发现,一个人“听”的能力,更重要。


先倾听别人的所思,再表达自己的所想。


一旦让别人感到相处舒服,其实许多事,自然就迎刃而解。


03

先升值,再混圈

生活中,总有些人绞尽脑汁、竭尽心力,想要融入所谓的“朋友圈”里,得到所谓的“强大人脉”。


殊不知,人脉的本质就是价值交换。


作家王世民在《思维力》里写道:“在你的价值未有效建立之前,不要浪费精力在圈子上,若自身没有交换价值,一切社交都是无效的。”


《幽闲鼓吹》里有这样一段话:“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


年轻时的白居易,父亲在外做官,加上藩镇之乱,让他吃尽了颠沛流离的苦。他去京城参加科举,写下自荐书,给了大臣顾况。


顾况看到“白居易”三个字,觉得陌生,随口就说:“城里的米很贵,居住也不容易啊。


言外之意,就是委婉地拒绝了。


过了一段时间,顾况看到了白居易的诗作——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体会到了“才华横溢”的感觉,笑着说:“我之前,只是是了一句戏言,别当真啊。”


与其说顾况见风使舵,不如说,人与人的社交本质上就是资源互换。


人生路上,我们总希望借力别人,成就自己。


为此,我们苦心经营热闹的“社交圈”,但当真有事请他人帮忙,却总是被拒绝。


说到底,比一个好的圈子更重要的,是自己优质的能力。


只有塑造高价值的自己,才会真正走进高价值的圈层。

04

先筛选,再靠近

苏轼和谢景温曾是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论古道今,吟诗作赋。

一次,他们一起到郊外散步,两人相谈甚欢。

这时从树上掉下来一个黑影,打断了两人的谈话,上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受伤的小百灵鸟。

苏轼发现小鸟腿部有伤,欲捧起来为其治疗。

可谢景温抬腿就把小鸟踩死了,还一脸不屑地说:“兄长何必为了一只扫我们兴致的鸟浪费心力!”

苏轼内心五味杂陈,一言不发,全然没了郊游的兴趣。

而谢景温继续侃侃而谈,兴致盎然,完全忘却了刚才发生的事。

这次后,苏轼便不再与谢景温相交了。

有朋友不解,苏轼答道:“一个轻践生命,欺凌弱小的人,将来必定损人利己,不可深交。”

生活中,我们难免遇见三观不同、磁场各异的人。与其费力改变,不如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筛选规则。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有人曾问比尔·盖茨,“你们是怎么培养出这些优秀人才的”?

比尔·盖茨回答:“我们没有培养,人是由过去的环境和经历造就的,所以只能天成只能筛选。

我们能做的,只是把合适的人从人群中筛选出来,而不是把不合适的人教育好培养好。

人们常常埋怨对方不肯变好,却很少反思自己挑人的眼光不行。

有些人你一开始选错了,无论再怎么努力,都无法让他变成对的人。

05

先小人,后君子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东汉末年,正值乱世,贼寇横行。

一次,名士华歆和王朗一同乘船避难,中途有一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对这一要求表示为难,有不同意之态。

王朗则说:“好在船还宽,为什么不行呢?”

后来贼寇追来了,王朗便想甩掉那个人。

这时华歆说道:“我当初犹豫,就是想到了这种可能性。现在既已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于是便仍旧载着那个人一同前行。

华歆所为,正是急不相弃,先小人后君子的做法。

他会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去决定是否选择做这样的善行。

如果一旦去做了,过程中有何变数他都不会存心不良或私下反悔,自始至终如约兑现承诺。

郭德纲说过这样一段话:“比起磕过的头,我更在意签过的合同;比起满嘴漂亮话,我更在意将丑话说在前头。”

但凡被社会毒打过的人,大概都会理解这句话背后的深意。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

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年岁渐长,经事越多,越发觉得凡是涉及利益关系的事儿,都应该先小人后君子。

先小人后君子,实际上是先摆出真小人的姿态,把自己不得已要做的事或利害得失,清楚明白告知对方;

待双方互相了解之后,再以君子的风度把事情处理得合乎义理。

古语有云:“顺其自然。”

一顺,才能百顺。

人际交往的这堂课里,若是之前弄乱了顺序,现在梳理也来得及。

依循正确的顺序去相处,你的人生自会越走越顺利。

点亮在看,愿家人朋友都能总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人生顺心如意。


-END-


作者:拾月,国学文化原创作者。本文系国学文化(gxwh001)原创,读国学文化,品人生百态。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一青舍”,

加⭐星标⭐不迷路


你若喜欢,请为一青舍点个在看 

一青舍
专注于提供生命成长训练。 倡导向生命本身学习,以自身的实证探索生命本质规律,践行“以人为本,身心同安”的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