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颈内静脉置管是临床常用的中心静脉通路建立方法,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快速输液、血液透析及长期药物治疗。然而,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多种并发症,其中气胸(Pneumothorax)是一种严重的潜在风险。本文旨在分析颈内静脉置管导致气胸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二、颈内静脉置管导致气胸的可能原因
解剖因素与操作失误
胸膜顶位置异常:部分患者的胸膜顶位置较高(尤其在肺气肿或体型瘦长者),穿刺时若针头进针过深或方向偏离,可能刺破胸膜。
穿刺针误入胸腔: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若穿刺针穿透静脉后继续深入,可能损伤肺尖胸膜,导致气体进入胸腔。
操作技术问题
盲穿法风险:传统盲穿法依赖体表解剖标志,若操作者经验不足或患者解剖变异,易导致穿刺针偏离目标血管,增加气胸风险。
反复穿刺:多次尝试穿刺可能损伤周围组织,尤其在调整针头方向时,可能误伤胸膜。
患者体位与配合
体位不当:患者头部过度旋转或未采取头低脚高位(Trendelenburg位),可能使颈内静脉塌陷或位置偏移,增加操作难度。
咳嗽或突然移动:操作过程中患者突然咳嗽或移动,可能导致针尖划伤胸膜。
解剖标志误判
选择穿刺点时,若误将锁骨上径路或过于靠近锁骨的穿刺点,可能增加胸膜损伤风险。
三、预防气胸的关键措施
超声引导技术的应用
实时可视化: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内静脉、邻近动脉及胸膜顶的位置,显著降低误穿风险。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置管的气胸发生率可降至 0.1%~0.5%(传统盲穿法为 1%~6%)。
动态调整:通过超声实时监测针尖路径,避免针头进入胸腔。
规范穿刺路径的选择
中间径路(Central Approach):以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交汇点为标志,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方向,此路径安全性较高。
避免锁骨上径路:该路径因靠近胸膜顶,气胸风险显著增加。
操作者技能培训与经验积累
模拟训练:通过模拟人练习穿刺技术,熟悉解剖标志及超声图像解读。
分阶段操作:新手应在经验丰富的医师指导下逐步掌握盲穿技术,优先采用超声引导。
患者体位的标准化管理
Trendelenburg位(头低脚高15°~30°):增加颈内静脉充盈度,便于穿刺。
头部中立或轻度转向对侧:避免过度旋转导致血管扭曲。
术后监测与影像学确认
胸部X线或超声检查:置管后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确认导管位置并排除气胸。
密切观察症状: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或皮下气肿,需立即排查气胸。
四、特殊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解剖异常患者的处理
对于颈部短粗、肥胖或既往颈部手术史的患者,优先使用超声引导,必要时选择替代通路(如股静脉)。
气胸的紧急处理
小量气胸(肺压缩<20%):密切观察,部分可自行吸收。
中大量气胸或张力性气胸: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
五、总结
颈内静脉置管导致气胸的主要风险源于解剖误判、操作技术不足及缺乏实时影像引导。通过以下措施可显著降低风险:
强制推广超声引导技术,减少盲穿依赖;
规范操作培训,提升术者技术水平;
严格术后监测,早期识别并处理并发症。
在临床实践中,结合个体化评估与精准操作,可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entral venous access. Anesthesiology. 2020.
Hind D, et al. Ultrasound-guid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A meta-analysis. Crit Care Med. 2003.
McGee DC, Gould MK. Preventing complications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ization. N Engl J Med.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