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特殊的肝性脑病患者

健康   2025-02-08 00:01   山西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56岁,因“反复意识模糊伴行为异常半年”入院。患者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未规律治疗。半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近一个月症状加重,表现为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无明显肝掌、蜘蛛痣或腹壁静脉曲张。

主诉与病史

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近一个月症状加重,表现为行为异常、扑翼样震颤,无明显肝掌、蜘蛛痣或腹壁静脉曲张。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及手术史。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定向力正常,但计算力下降。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正常,未见震颤。脑膜刺激征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

血氨:120 μmol/L(正常值:30-60 μmol/L);血清总胆红素:45 μmol/L(正常值:3.4-20.5 μmol/L);谷丙转氨酶(ALT):80 U/L(正常值:7-56 U/L);谷草转氨酶(AST):120 U/L(正常值:10-40 U/L);血清白蛋白:30 g/L(正常值:35-55 g/L);尿素氮(BUN):12 mmol/L(正常值:3.2-7.1 mmol/L)。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提示肝右后叶下段可见异常血管团块,肝门静脉右后支与肝静脉右后支形成瘘道,瘘道大小约10 mm×27 mm×28 mm,与肝静脉右后支相连。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肝右后叶下段血管异常团块,肝门静脉右后支与肝静脉右后支形成瘘道,肝静脉右后支扩张至10 mm。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诊断为:

  1. 肝性脑病:由门-肝静脉瘘道引起。

  2. 慢性乙型肝炎

  3. 肝功能不全

治疗过程

患者入院后给予低蛋白饮食、乳果糖口服以降低血氨水平,并辅以护肝药物治疗。同时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封闭术以缓解高压及改善肝性脑病症状。术后复查血氨降至66 μmol/L,患者意识逐渐清楚,计算力恢复,行为异常消失。

病理生理机制

门-肝静脉瘘道形成后,门静脉血流直接进入肝静脉系统,导致门静脉血流减少,肝脏供血不足,进而影响肝功能。此外,未代谢的氨及其他毒素通过异常血管途径进入体循环,干扰神经递质功能,最终导致肝性脑病。

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意识模糊、计算力下降、扑翼样震颤等典型肝性脑病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血氨升高(120 μmol/L),提示肝性脑病的潜在诱因。

  3.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及MRA明确显示肝右后叶下段血管异常团块及门-肝静脉瘘道。

治疗策略

  1. 保守治疗:低蛋白饮食、乳果糖口服及护肝药物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

  2. 介入治疗:封闭瘘管术是治疗门-肝静脉瘘道的有效方法,可有效降低压力并改善肝性脑病症状。

  3. 随访管理:定期监测血氨水平及肝功能,预防肝性脑病复发。


急诊时间
急危重症专业学习交流和提高的平台,欢迎投稿jack14379@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