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雷绘制·已结缘
维摩诘像
南朝梁(502~557)
砂岩 高60公分
成都博物院藏
一九九五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维摩诘居士头绾高髻,圆形头光分三圈,内圈为莲瓣形,中圈以辐状线条彩绘,外圈残有金箔。身着广袖宽袍,双领下垂,衣摆垂直平整,左手握扇柄,右手扶扇。肩部及右,上臂损毁。台座中央置一博山形香炉,二护法狮相对仰坚;四角各立一人,前二人著对领宽袖大衣,双手拱揖持笏,后二者双手捧罐。整座造像施彩,贴金箔,人物眉眼以,墨笔勾勒。单尊维摩诘造像形式甚为少见。
南涅水出土的北魏晚期-东魏造像塔
龙门宾阳中洞-北魏
云冈第35窟南壁-北魏
东方雕塑陈列馆
陇西|麦积山石窟第123窟 维摩诘造像(西魏)
南京博物院姜兴绍造像碑,刊刻于北齐河清年间,碑阴刻的是文殊问疾。
北宋 维摩居士像 绢本水墨 91.5cmx51.3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台北故宫
——蒋理《敦煌守望四十天》
南宋-元
尺寸:61.7×55.2cm
维摩诘是毗耶离城中长者,他通达佛理又辩才无碍,藉病以宣说佛法。佛陀在得知维摩诘生病之后,想遣人去向维摩诘问候,但是多位弟子、菩萨皆表示各有不堪任其前往问疾的缘由。佛陀于是请文殊师利前往。诸弟子、众菩萨得知维摩诘、文殊师利将要会面,推测两人必说妙法,全都随文殊师利前往维摩诘处所。维摩诘以神力空室,容纳了佛弟子、菩萨等,并与文殊答问宣说佛法。维摩诘与文殊师利二者“在室论法”之后,又闻佛于庵罗树园说法,而由维摩诘以神力持大众、狮子座于右掌前往听法。此即《维摩诘经》的概要,亦是“维摩诘”居士形象的经典依据。
图中维摩诘以宋代文士形像呈现,如睿智博学的长者,头戴帽,身穿汉式袍服,手持麈尾袒胸坐于塌上,仰天斜靠,身躯羸弱,做示病之容,但目光炯炯有神,正在对前侃侃而谈状。这种清淡名士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上层名士的思想精神,维摩所展示的德行和智慧,正是当时士族名士们所仰慕的精神境界。处在战乱不已、社会矛盾交织的时代,人的命运、生命,始终处于忐忑不安之中,追求精神的永恒,尚高雅、风度,成为时风。
【开皇元年彩绘石造像碑】隋代
泾川县永泉寺出土
碑高146.5厘米,宽50厘米,厚16厘米。
碑为圆首,正面分四层开龛,由上而下第一层刻释迦多宝并坐说法图;第二层刻一佛二菩萨;第三层正中圆形龛内刻一佛二菩萨,佛善跏跌坐,疑为弥勒佛;第四层为维摩诘与文殊辩法图。碑阴上部开一庑形龛,内刻一菩萨二弟子。龛的下部及左右两侧均刻有题记“开皇元年岁辛丑四月庚辰朔二十三日壬寅□□李阿昌”题款。造像碑施有红、蓝各色彩绘。
北魏石雕维摩诘居士像#佛学文化##雕塑#
本坐像刻画维摩诘居士典型形像。维摩诘乃大乘佛教经书《维摩诘经》主角,此经文采丰富,深奥玄妙,中心思想乃“不二法门”,指超越世间种种之相对性,悟入无二无别,平等一如之境地。维摩诘能言善辩,为优婆塞(侍奉如来佛之居士),与诸位菩萨辩论,深显其智慧及修行。此经深受中国贵族文士爱戴,许多刻画维摩诘之书画、壁画及石雕随之而生。经传中有维摩诘示疾典故,故其刻画形像多为依靠姿态。维摩诘居士最早期之典型形像,据传为东晋名家顾恺之所绘。本像轮廓分明,衣袍层叠,石灰石呈深灰色,雕刻属河南洛阳南部龙门石窟造像风格。工匠围绕口部刻一道深纹,营造慈悲祥和面容。斜肩及层叠衣袍,则以浅浮雕刻成,突显整体构图之线条感。鉴于本像尺寸,可推断其或属于一座刻画与文殊菩萨辩论、众尊及徒弟在旁观看情境之佛殿或石碑。
此像头带弗里吉亚式帽,脚穿高靴,手持麈尾扇,而非中式羽扇,可见其风格仍受外来影响。鉴观云冈石窟众维摩诘像,可见其形象汉化的演变。到了六世纪,维摩诘手中持扇及服饰已然不见外来因素。继至唐代,维摩诘论法形象更加发展,经文故事画像开始普遍,数量亦开始超越石雕造像。
西壁北侧 维摩诘
敦煌 莫高窟 隋 314窟 西壁南侧 文殊
北魏太和元年青铜造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得珍品,背面内容丰富,有二佛并坐,维摩诘文殊,树下诞生,四龙灌浴太子等。
莫高窟第276窟
第276窟壁画以精美的“疏体画”而闻名,南壁通壁画阿弥陀佛说法图,北壁通壁画弥勒菩萨说法图,西壁龛外两侧画维摩诘经变,东壁门两侧各画一位天王。
维摩诘拓片 原石东魏—北齐 原石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三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太原西南40公里,约有21个窟洞。一般认为,第2、3窟是天龙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两窟结构相同,窟内有三壁三龛,龛内为一坐佛二菩萨立像,龛外壁浮雕有弟子、供养人、文殊维摩诘说法等。1923至1924年间,石窟惨遭严重破坏,大部分佛像、菩萨像,以及浮雕被敲毁,运销至日本、美国与欧洲各国。
日本法隆寺五重塔首層公元8世紀泥塑大型群像:釋迦牟尼涅槃,維摩詰與文殊菩薩辯法,悉精彩絕倫,堪稱東方古代最精美傳神的雕塑作品。日人以此泥塑自傲以為凌乎敦煌、麥積山之上,某種意義亦不為過。
日本室町时期 雪舟禅师作品 维摩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