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飞鸟文化,是指自 6 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至大化改新(公元645年)的100年间的文化。也就是指古坟时代与白风文化之间,以7世纪前半期圣德太子时代为中心的文化,因此时建都于奈良盆地南部的飞鸟地方而得名。飞鸟文化是日本早的佛教文化,主要内容是佛教艺术。飞鸟文化是在中国北魏和南朝文化影响下展的,分布在以飞鸟为中心的畿内及其周围地区,遗存有建筑、雕刻、工艺美术等。
6 世纪佛教传入日本。据《日本书纪》记载,552 年钦明天皇接受了百济送来的“释迦佛金铜像”和同时带来的经论等,标志着佛教始传入日本。当时统治部落的豪族坚持神道信仰,反对异国来的佛,试图将问题政治化。钦明天皇将佛像和佛经送给了拥佛派的苏我稻目。后来,其子苏我马子将佛像供奉在位于飞鸟的家中,使其成为最初佛教布道的据点,随后使其发展为日本早的尼庵丰浦庵,第一次集佛、法、僧“三宝”于一堂。最后,拥护佛教的苏我部族一派终取得了胜利,从此佛教在宫廷和一部分贵族之间取得了立足之地。
这一时期,苏我马子消灭了反佛派的中心势力后,于558年开始动工兴建法师寺,即飞鸟寺。崇峻天皇于592年终于建成了日本第一座佛寺飞鸟寺。推古天皇于596年派 4 名外来技师建造了有名的飞鸟寺的塔。圣德太子摄政期间,在吸收大陆儒家学说的同时也积极传播佛教。建有在大和地方的法隆学问寺、中宫尼寺、橘尼寺、池后尼寺、葛城尼寺、四天王寺、山城的蜂岳寺即广隆寺,此七寺最为有名。到推古晚年时,计有寺院46所,僧侣2385人。在这些寺院之中,以位于今之大阪的四天王寺及奈良县的法隆学问寺最负盛名。
四天王寺是由圣德太子于593年开始创建的。其中门、塔、金堂、讲堂被从南到北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这种四天王寺式的伽蓝配置和法隆寺的伽蓝配置采取了相同的样式。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现存的法隆寺由东西院组成。其中,西院有金堂、五重塔等重要建筑。西院伽蓝是圣德太子607年所创建,于670年毁于大火,重建于708年左右,是现存世界上古老的木造建筑群,1993 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法隆寺西院伽蓝中最古老的建筑当属法隆寺金堂。金堂高15.2米。堂内供奉了由止利法师所作的金铜释迦三尊像和药师如来像等。金堂四方内壁共为18间,其中12间均绘有壁画。
法隆寺五重塔
五重塔底层塑像
法隆寺的中门即西院伽蓝的正门。共有两层,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二层各减一间。底层中央立有五根棱柱。出檐宽阔,由于二层檐柱在底层金柱之上,收缩较大,故出檐显得很深。棱柱上的云斗、云肘木、拆分卍字的栏杆等都是飞鸟时期建筑的特有样式。门内左右安置有塑造金刚力士立像,其作为日本最早的仁王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安置场所受风雨侵蚀、难于修补,造像身体部已经用木造的后补替代。
从中门到讲堂被回廊所包围。回廊与金堂为同时期建立,既是走廊又是区分圣境与外界的墙围。东边的回廊延长约76米,西边约73米,长度的不等考虑到了金堂和五重塔的平衡关系。
法隆寺的金堂、五重塔等建筑主要都采用了中国六朝的佛寺建筑模式。
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
于 605 年建造的飞鸟寺的释迦如来像,是日本最早的本尊丈六释迦如来像,也是由止利法师所作的现存早的金铜佛像。佛像高275.2厘米。这尊佛像面相庄严、躯体抽象、身着瑰丽的百衲衣,这些都是以北魏的雕刻为样板,后来也成为了飞鸟时代主流的佛像模式。止利法师于623年所造的法隆寺金堂释迦三尊像,也是北魏样式中具有代表性的金铜佛像。从正面看衣饰上的造型左右对称、纹路夸张,像面上杏眼和弯月形嘴唇,这些都是北魏样式的特征。法隆寺梦殿救世观音像是圣德太子的等身木造像,至今保存状况良好,像上所披的大部分金箔依然保存完好。造像体现了造像身躯扁平、重视正面效果的北魏样式的特征。
百济观音像
广隆寺半跏思惟像
上述佛像艺术虽然大多出自定居日本的中国或朝鲜人的后代之手,受到中国或朝鲜文化的影响,但是已经同化于日本风土之中,所以这些早期的日本佛像艺术很明显具有日本风格。
法隆寺 狩狮纹锦
其他飞鸟文化时期的佛教艺术作品,代表性的还有中宫寺天寿国曼荼罗绣帐、法隆寺的桧木佛龛“玉虫厨子”、法隆寺金堂的天盖、法隆寺的狩狮纹锦(施有波斯式狮子狩猎图)及龙首水瓶(腹部绘有天马)等,工艺都非常精美。
飞鸟文化时代,尤其是在圣德太子摄政期间,积极招纳外来僧人推进兴佛事业,兴建佛寺,营造佛像,使佛教有了较大发展,佛教艺术也得到蓬勃发展。飞鸟文化时代的佛教艺术在日本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